李立欣,潘 宇,战 友,宋志伟,孙彩玉
(黑龙江科技大学 环境与化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污水处理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和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加强思政建设,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1]。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凝练润物无声的思政案例,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为例,通过教学实施,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提炼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案例教学实施的一些探索,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总结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旨在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深远影响。
(1)思政建设融入程度不高
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中,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往往相互割裂,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内容。部分高校仅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少量的思政课程,未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学生没有学校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中,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政建设时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缺乏兴趣。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得思政教育效果有限。
(3)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的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难以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使得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难度加大。
(4)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导致了评价体系与实际培养目标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追求政治理论知识的现象,影响了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2]。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还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关注国家战略、地方经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提高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思政建设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3]。
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共28学时。主要讲述微生物处理污水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及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污水微生物处理原理、工艺技术、设备选型、运行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思政元素
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出的要求相一致,即一言以蔽之——为党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授课内容,以“教学-科研-工程-思政”有机整合的方式,课程思政元素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爱国奉献、守正创新的科学家情怀
②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③多元批判性创新思维模式
④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格局
⑤守底线、讲规矩的德行和素养
⑥正本清源、追根溯源的守正决心
⑦守护家园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坚定信念
(2)融入方式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课程内容融入。在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可以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污水处理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互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责任担当。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在授课实践过程中,思政元素、理论以及实际案例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团队协作与项目实践三个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思政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介绍一些成功的污水处理项目,分析其背后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其中,思政案例的选择尤其重要,既要结合授课内容,紧扣思政元素,也要做到自然和谐,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案例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讲解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思政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质。
(3)团队协作与项目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制生活污水处理厂可研,设计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编制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开发方案,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等实际工程技术文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节能环保技术在实际工程方面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生态观”。
(1)学生态度转变
通过在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近40%毕业学生继续攻读博士,40%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环保工程师职业。
(2)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结合国家战略、政策法规,进行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实施,并将所取得的相关成果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近年来省“互联网+”大赛,省挑战杯以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3)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加关注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多人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服务基层,服务地方的公务员序列,为家乡、为地方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
(4)教学质量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通过这门课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及思政精神,在课程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课后质量评价均为优秀。
(5)课程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能够结合国家战略、政策法规,进行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实施,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1)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水平,使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融合更加紧密。教师应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5]。
(2)教学方法优化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题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6-7]。
(3)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增加实践性和针对性。
(4)评价体系完善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实践活动成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综合表现。
(5)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通过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工程中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6)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实验设备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本文以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背景,以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为例,探讨了如何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以及教学实践探索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团队协作与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加关注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与反思,在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使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融合更加紧密。同时,高校也应加大对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为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将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引导教师关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年轻化和信息化。
(4)拓展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高校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增加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5)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实践活动成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多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为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6)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
总结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广成功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共同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将思政建设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拓展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为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