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中悟”教学策略探析

2024-01-08 21:56舒远慧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舒远慧

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它主张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用“讲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设置的“局”中;二是过分放手,学生读得漫无目的,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所得不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个性化阅读中感知、领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一、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之得法

(一)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读之有效、学有所得。

1.勾画摘记法。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自觉勾画、批注和摘录的习惯,在阅读中把重要的字词、句段勾画出来,在笔记上摘录下来,或者在书本的空白处做记号、写批注。这种方法注重思考和吸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快速阅读法。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快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快速甄别、浓缩出有用信息,从而把握文本的概要和主旨,达到训练思维、加快阅读速度的目的。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生圈点和记录关键字词,读后要让学生复述大意和提炼要点。

3.任务驱动法。提前梳理出阅读文本需要让学生理解的词句、文本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文本的精神要旨等,通过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思考,在阅读和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达到阅读目标。

(二)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和默读

读的方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指导他们去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能停留在要求学生读轻、读重、读快、读慢,而是要让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去品味,去反思,读出感悟,受到触动。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提出问题:怎样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采用多轮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毁灭前的圆明园是何等的富丽堂皇,是世界园林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接着,播放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后再去朗读圆明园被毁灭的段落。通过多次激情朗读,不但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而且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获得理性的思考。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阅读速度较快。一般而言,突出思考和探究的文本解读主要采取默读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语言优美、篇幅较短、音乐性强、感情丰富的诗歌、散文,多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品读和感悟,对于篇幅较长、说理性强、记叙和说明性质的文体往往采取默读更快捷和有效。

朗读更侧重于精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品味含义深远、优美隽永的语言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去细细地读、反复地读、慢慢地品。对于只需要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的内容,更多采用略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精细或粗略的朗读与默读,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文本,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并学会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的目的。要注意避免朗读时装腔作势、拖腔拿调,不能把阅读教学变成一场虚伪的表演,变成一场华而不实的赛诗会。

二、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悟有所得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没有感悟的阅读是一种无效的阅读,没有思辨的阅读是一场无谓的作秀。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后,还要善于抓住读和悟的契合点,让学生学会“悟”的方法,真正悟到课文情理、写作技巧和思维方法。

1.创设情境法。传统的阅读多是“左脑阅读”。研究标明,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人脑中的比例是1∶1000。一般情况下,人脑更容易捕获、理解直观、形象的信息。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综合图画、视频、声音和文字等信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具体可感的时空里,让左脑和右脑彼此配合,进而品味课文的语言,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思想实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2.读中质疑法。“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就是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他们:“你还有别的想法吗?”“课文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行不行?”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疑问走出教室。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合理设疑、层层深入,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思考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联想迁移法。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借助经验自主地进行解构、重建、联想和拼接,让学生把平面化的语言文字通过大脑加工变成生动的图像信息或场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情景,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重组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学生采取续写、戏说、改编等方式对课文进行重新解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4.合作交流法。由于小学生综合认知能力不高,他们的学习必须更多地借助合作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让他们在聆听中反思,在反思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比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出国经历,更没有文中外祖父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外祖父几次流泪的原因分析仅仅停留在思念祖国、思念祖国的亲人这个层面上。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分别”的环节,很多学生动情地谈到自己与家人、朋友分别的种种情景,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介绍外祖父的人生经历和政治背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渴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以及“回家”这一愿望因病无法达成的遗憾和痛苦。

5.角色扮演法。“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学生能够读有所悟,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实验等方式检验阅读的效果,解决阅读的疑问。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表演点,让学生在分配角色、设置场景、组织语言、推动剧情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等多种能力。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因此,读是感悟的起点,悟是阅读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的方法,在不同形式的自主阅读中,将文本吸收、内化为个人的独特体验,真正做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思结合、螺旋上升,才能在有效的阅读和感悟中改进思维方法,提高对文本信息的整合重组和消化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