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桥梁

2024-01-08 09:34北京市第二中学李江滨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香雪铁凝铅笔盒

■北京市第二中学 李江滨

《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成名作,这篇小说风格纯净自然,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走出封闭、落后生活状态的渴望,以及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虽然“青涩”,但依然不放弃走向文明的执着。这篇小说传递了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声音,而生活在21 世纪且身处都市的中学生与文本的主人公之间无形中存在着一条鸿沟,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既能走进文本所处的时代,又能发现其中包含的与当代相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进而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同时对作品作出客观评价。

一、初读,明察学生在阅读上的隔膜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梳理情节。学生将小说情节梳理为:

1.台儿沟有了火车站;2.姑娘们盛装迎接火车;3.学着与火车上的人做生意;4.香雪希望有一个自动铅笔盒;5.香雪上车交换铅笔盒,错过下车时间;6.香雪月夜徒步三十里走回台儿沟。

学生梳理的内容还是较为准确的,但作为教师,我从学生的冷静中察觉到了他们心中对这篇小说是无动于衷的。作为当代中学生,他们对这篇小说的第一反应是:主人公香雪的思想及行为都显得和年龄不匹配,人物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颇为原始且让人不可理解。如此一来,作者铁凝“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这个愿望就难以实现了。因为学生带着这种看法,就难以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更遑论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

二、追问,寻找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细节

对教师而言,需要及时察觉这种由于时代差异而带来的阅读上的隔膜,才能找到带领学生走进香雪内心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产生共鸣。

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自己有没有小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玩具或吃到某种美味而不懈努力,最终如愿以偿的经历?对于这种普遍现象,有的学生笑起来,他们察觉到老师的话里有深意。我接着问:香雪为什么渴望有一个铅笔盒?一个同学朗读了相关段落。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读完之后,再让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时,有学生说:香雪在公社中学受到同学的歧视,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一个乡野村姑,贫穷而土气,这让香雪深受刺激。为什么很多学生一开始没有读出“香雪很受刺激”这一点?除了读得不够细心,生存背景的巨大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可能不会受到这样的“刺激”,但肯定会在别的问题上受到“刺激”。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学生普遍反映自己有被“刺激”的经历,如个别有借读经历的同学提到自己有过和香雪类似的体验。我接着问:香雪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她的处理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生1:香雪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我觉得香雪还是反应过度了。香雪所处的环境不是她能选择的,她比公社的学生更加贫穷和土气,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她的过错。面对这些,她不用太敏感。如果能坦然面对,就可以免除很多困扰。

师:“坦然面对”当然好,但放在文章的语境里,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超前?

生2:当时国门刚刚打开,大家没有应对外界冲击的经验。香雪是个不爱说话的女孩,面对外界时容易显得敏感、自卑,“坦然面对”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师:你说得很好。“坦然面对”是一种成熟的姿态。而那个时候,整个民族可能暂时都做不到以成熟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我们需要熟悉外界、需要积累一定经验,才能变得坦然。

三、讨论,在重组小说中品味文本的深意

那么,香雪受到刺激后的这种“青涩”应对,有没有可取之处呢?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节分析香雪的努力,普遍认为:在那个时代,香雪还是很有勇气的。于是,我补充道:香雪受到的伤害是用插叙的方式,通过回忆展示给大家的,所以一开始同学们都没有留意到公社中学的经历对她影响很大。实际上,文章的开头部分,香雪对皮革书包的关注,对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的关注,以及后来对自动铅笔盒的关注,都是她在暗中努力,希望能对现状做出某种改变的表现。这些能说明公社中学里受到的刺激对她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发生在公社中学里的事情,从时间上讲,有可能发生在村里有火车站之前。鉴于其重要性,作者可以把它放到文章的开头,以正面描写的方式展开。而且,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和香雪的心理、性格发展是一致的。如果重组小说,作者只需要在情节上做一些前后勾连,故事就会十分顺畅。但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呢?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重新复述这个故事,并比较这样做的效果和原作有哪些不同。

生1:这样写太平铺直叙了,故事缺少变化,读起来很没意思。

生2:使用插叙,使小说的情节安排显得更加巧妙。一开始只是察觉到香雪的关注点和大家不一样,直到读到插叙的内容时,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生3:插叙部分如果放在开头,并且直接展开描写,会使这一部分的篇幅增大,小说的氛围也会显得沉重。只作为插叙出现,小说的氛围会轻松得多。

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们意识到:作者铁凝在小说中也没有太强调香雪承受的压力,而出身台儿沟的香雪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让自己的青春增添明媚,更加富有诗意;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青春像这篇小说一样,舒展一些,昂扬一些,对现实中的“香雪”们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支持,生活就会更美好。

这节课,我与学生一起对文本的细节、结构及内涵进行步步追问、深入思考,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文本的细腻解读,慢慢地化解了学生因时代差异而产生的阅读隔膜,也让作者铁凝“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唤起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的“奢望”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香雪铁凝铅笔盒
香雪形象探析
台儿沟的姑娘们——评女性视角在《哦,香雪》中的运用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便携彩铅笔盒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紧贴人物读小说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放弃后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