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启发式阅读教学探究

2024-01-07 15:17:02林流山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论语初中语文

【摘 要】启发式阅读教学的运用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其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文章结合《〈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从确立科学目标、合理制订教学策略、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注重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对启发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的运用展开探究,以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 《〈论语〉十二章》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68-03

《论语》中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直接体现,意思是说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和激疑。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探索如何开展启发式阅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其从文本的学习中获得启发。

一、确立科学目标,筑好启发思维之基

《〈论语〉十二章》编排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对文言文的用语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借助注释能够进行粗略的阅读理解。虽然学生仍旧处于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初级阶段,对孔子和《论语》还比较陌生,语录体的文言文形式接触较少,但是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也能够较好地进入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利用文言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重视启发和思考。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①感受其中蕴含的趣味性与哲理性,激发对《论语》及孔子的兴趣,从而引发对文言文的兴趣。②理解和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③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手段解读文言文。④领悟《〈论语〉十二章》的现实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这些智慧。

二、合理制订教学策略,点亮启发思维之光

依据课程标准,将《〈论语〉十二章》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相比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由此可见,《〈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定位是教读,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但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培养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下合理制订教学策略。

(一)合理设问,因势利导

教师科学合理地提问,既能让学生从教师的问题中获得启发,又能让教师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启发,抓住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从而推动教学的开展,实现教学相长。应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出要让学生可以够得着,但是需要“跳一下”才能够着的问题,同时问题结构也不能太过单一,要指向多元复合,增加趣味性。问题的设计在注重多元性和启发性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最后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主体进行“问题链”设计,建构起有逻辑而又前后呼应的整体性问题,从而做到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在《〈论语〉十二章》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孔子自身切入,只要合理引导就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文本的思考探究。①课前预习之问:同学们通过老师给出的这几个故事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尝试着了解孔子。②课前检测之问:通过课前老师给出的几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对于孔子的看法吗?③课堂主题之问:从这些小故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认识了孔子,但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肯定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篇课文又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孔子呢?④課后提升之问: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小至个人生活,大至治国理政,处处都有儒家的智慧,同学们能否将这些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上呢?

从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进而走进文本,让这篇文章成为学生日后理解《论语》及文言文的垫脚石,并能从中获得启发,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本

营造一个好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的营造不仅适用于小说和散文类文本,而且对于故事性和对话性较强的文言文也同样适用。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便能更好地领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意思,有利于疏通文意,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文言虚词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如文中常见的“乎”“而”“焉”等都是无实意的语气助词或是表转折,但是也不可忽视其对理解文意的巨大作用。既然是在对话中产生的句子,那么同样可以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文本的解读,仿照孔子与门生对话的情境,设置对话式的活动情境,可以是师生模拟对话,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对话。

文言文的合理断句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读通读顺句子,也有利于对文章意思的理解。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节奏划分,随后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供学生学习。其次,由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文章,在教师带读后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示范朗读,争取把句子读通读顺,进而加深对文本的记忆。通过情境模拟朗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兴趣。除了模拟朗读,还可以组织小组模拟孔子与弟子之间讲授和讨论的场景。由组员轮流充当“小老师”,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依次向“小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小老师”要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其他组员可共同补充,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小组最后要讨论总结,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对文本进行归类。归纳总结也是学生获得启发、提升文本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三)导读点拨,举一反三

导读法是“以学生的自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老师的指导、点拨为条件,以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1]。钱梦龙老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理念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着很强的课堂生命力,真正关注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将教师放在一个引导者的位置,教学旨归于科学的训练,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效果。《〈论语〉十二章》偏向说理,逐句翻译式地灌输文本内涵反而容易破坏其整体性,学生也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领悟、去表达。

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带领学生领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总结归纳文言文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尤其是极易造成混淆的通假字和多音字。通假字和多音字是学生阅读文言文常见的障碍,教师要在导读和点拨中带领学生去总结和积累。首先,初读梳理,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点出自己认为最容易读错的字,并且指出其正确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就出现了两个常见的通假字,学生要说出在本文中的意思,也要说出在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最好是能够说出在现代白话文中的通常用法,这样才能更加直观地对照。其次,会读还要会写,再读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可以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写,也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示范写。有一些是字形比较繁杂的字,如“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字;还有的是容易造成歧义的字,如“饭疏食”中的“疏”字,学生容易理所当然地想成是“蔬菜”的“蔬”。最后,在扫除字词读写障碍之后的第三遍阅读则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读边译,疏通全文大意,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文章注释尝试自主翻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互相指正,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展示本小组的最终翻译成果,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要互相指出优点与不足,学生从中领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蕴含的思想内核。读中还要有悟,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应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启发。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就会愈发地激发对《论语》及文言文的兴趣。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助推启发思维升阶

从孔子和弟子的一系列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孔子弟子性格各异,有果敢刚勇的子路、勤勉的曾参、好学的颜渊、巧言的宰我、多才的冉有,在孔子门下都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性格,充分实践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中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的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得来,有的则是孔子或其弟子的有感而发、有感而问,孔子对于弟子的任何言行都是鲜有愠色,耐心引导。例如孔子众多弟子中,性格鲜明者多,子路就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其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孔子对其进行启发诱导,请为弟子,从此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成为孔子忠诚的追随者。“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孔子自嘲地说要是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舟到海外去,跟隨自己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对待鲁莽冲动的仲由,孔子亦能耐心地启发诱导,充分展示了其高尚的师德品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充分展现了孔子的民主教学氛围,孔子抛出问题,弟子轮流作答,对于弟子的答案孔子不会作过多的表态,鼓励弟子直言无妨,各言其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从“独裁专制”型教师向民主型教师转变。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切地领悟儒家的大智慧,在平等对话和思考探究中展开学习,获得启发。

四、注重评价与反思,实现启发思维迁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结与反思是启发性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师与学生都应参与到反思这个环节。作业通常是有效评价与反思的手段,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必要环节。教师根据上课效果,合理地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兼顾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根据作业检测自身的学习成果,在积累系统性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作业中获得思考与启发,顺利实现知能的转化。《论语》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的大智慧,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的生活中都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学生从《〈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中获得的启发不仅有利于学习其他文言文,而且还能激发对《论语》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理解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从《论语》中选取自己的座右铭,可以从课文中去找,也可以从整本书中去找。《〈论语〉十二章》中选取了很多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就文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小学的存在较大区别,学生需要逐渐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而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更有规律、更有效地学习。还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的困惑和心得体会,其中也包含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总结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理解。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2]教师应走出狭隘的课堂教学思维,要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通过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张力。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编语文教学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330.

[2]韩世姣.中国语文教育思想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93.

林流山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黄冈 438000)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论语初中语文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如何读懂《论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启发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0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5:03:15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5:21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