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启示

2024-01-07 15:17:02王华婷王登峰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幼儿园

王华婷 王登峰

【摘 要】课程实施直接关乎课程质量,其实质是协调处理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关系。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以处理结构与行动关系闻名,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具有启示,即要思想上确立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努力挖掘、梳理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征以指导课程实践,充分发挥课程实施中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建构更加适宜的课程结构,以此形成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良性互动来保证课程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实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97-03

课程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课程。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多种要素,所有的这些要素共同组建起整体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化的程度有高有低,根据其结构化程度高低的不同构成一个连续体,所有活动都能在连续体上找到其位置。[1]一个活动结构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在于是强调教师预设还是强调儿童生成,实质涉及的是课程实施取向[2]的问题。更进一步说,课程实施中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课程实施实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专注于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出发,探讨其对课程实施即处理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关系的一些有益启示。

一、结构化理论与幼儿园课程实施

(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之一,其试图克服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系统阐释了结构及其二重性。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3]。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的制度化特征(结构性特征)”[4]。而“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反复采用的规则与资源”[5]。其中,“规则”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以一般化的程序”[6];“资源”是指“这样一些模式,转换关系可以借助它们真正地融入社会实践的生产和再生产”[7]。吉登斯也特别强调,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會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8]。

(二)结构化理论适用于课程实施

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活动也必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也被一些研究者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行动展开,所以幼儿园课程实施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说,幼儿园课程实施正是有序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社会实践,跟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也是在一定的规范和制度下进行的,其中也蕴含着结构性特性。因此,作为关注时空向度上有序安排的社会实践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结构性的理解与把握,将会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行动提供实践逻辑的支撑,促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提升。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面临结构化转型

课程实施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幼儿园来说,“课程实施是幼儿园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计划形态的课程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换,与儿童发生直接联系、真正对儿童产生教育影响的过程”[9]。因此,深入研究、分析、理解课程实施成为一项不得不面对的任务,也是最终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实质性行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被改变,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10],主要表现为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转型”[11]。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变革又何尝不在发生。随着幼儿教育不断对儿童地位的强调,幼儿园也面临着师幼关系变革的课程实施结构转型,这将十分考验幼儿园课程实施者。在此背景下,可以借鉴结构化理论的合理资源来促进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解与践行。

二、结构化理论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启示

(一)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具有二重性

根据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有研究者指出,“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最能体现教育结构的二重性特征”[12]。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也不例外,其也是在各种规范和制度下,师幼通过行动来对各种规范和制度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各种规范和制度组成了总体课程结构,而“课程结构是课程行动所必须依赖的规则与资源,是课程行动的媒介”[13],即课程行动是在课程结构的框架下得以发生,是依据课程结构来进行的。同时,“从课程结构是人造事实这种意义上来说,课程结构是课程行动者展开课程行动的结果”[14],即课程结构是通过课程行动所体现出来,而且是在课程行动中得以维持乃至建构的。所以,幼儿园课程实施遵循课程结构和课程行动的“二重性”原理,是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

基于此,要认识到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不是二元对立的,在课程实施中要努力梳理并把握其二重性关系。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人们往往容易认识到课程结构即各种规范和制度对课程行动的作用,总觉得幼儿园课程实施就是贯彻执行幼儿教育政策文本的精神、幼儿园教育大纲、一日活动安排等,而忽视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的作用。殊不知,课程行动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执行过程、要素,它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建构性、变革性。例如有觉悟的教师意识到新时代幼儿应该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就会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所开展的课程就会更多地基于生成,其行动就会对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形成冲击、挑战。随着这种新行动的增加,逐渐就会“撼动”旧有的“教学大纲”,从而推动课程结构的制度性变革。所以努力梳理并把握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二重性,应认识到课程结构对课程行动的作用,更应认识到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的作用,从而形成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相互作用的完整认识,即二重性认识。

(二)努力挖掘、梳理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征

在明确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具有二重性之后,理解课程实施结构就需要把握课程实施实践活动中的结构性特性,最主要的是厘清课程实施实践活动中的规则、资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实施在比较明确的规范制度下进行,同时又在习之而不察的“惯习”中悄然展开。于是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将显性的规范制度进行梳理,也需要对隐性的行动“惯习”进行洞察,把握课程行动展开的实际逻辑和蕴含其中的“转换关系”。基于此才能厘清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性,对课程实施具有主动的意识,从而能够发现课程实施赖以展开的规则和资源,进而能够对课程实施进行理解和反思。

具体来讲,幼儿园课程的总体结构比较清晰,即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构成,这些相对容易把握和梳理,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经常做的和容易做的。难点在于把握和梳理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惯习”——进一步厘清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开展的一般性技术和流程及其中的“转换关系”。虽然从显性上看,课程行动都是在课程结构的支架下进行,但是由于个体对课程结构相关要素理解认知的差异及实践中情境要素的影响,个体课程行动的真正展现很大程度上又是体现为具有一定“实践惯习”的。所谓课程行动的“实践惯习”,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有一种习之而不察的特点,是一种无明确意识的课程实践,或者说是一种完全内化的课程实践。这种出于“实践惯习”的课程行动才是课程实践中更需要好好把握和梳理的,只有将这种课程实施中隐性的结构性要素挖掘出来,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结构和采取课程实施行动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逻辑。

(三)充分发挥课程实施中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

明确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具有二重性,并且把握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性,以此为课程行动提供实践意识与行动逻辑支撑。正如“二重性”所强调的结构对行动具有促动性也具有制动性,虽然课程结构一方面有利于课程行动的展开,但是课程结构对课程行动也具有制约作用,尤其是当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适用新的课程行动时。另一方面“二重性”强调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既有延续作用,又有建构作用,所以当旧有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课程行动时,行动需要发挥其建构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课程结构化不仅是关于课程各要素之间比例是否适当、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有序等课程结构问题,而且是包含课程行动在内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互构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

现阶段幼儿教育面临新时代新任务,要培育一代新人,就需要教育结构、课程结构的变革,要转变以往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要凸显儿童、经验、活动,建构一种“主体间指导学习”[15]的关系型教育结构、课程结构。于是在课程实施中就需要发挥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作用,去践行主体间的师幼关系、教学关系、活动关系,通过这种课程行动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从而形成制度化的课程实践,进而建构出与之适宜的课程结构,去规范后续的课程实践。这样循环往复,实现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的辩证统一,确保课程实施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有序展开。

同时,发挥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园本课程在地化、中国化的关键。如果只是一味讲究、追求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的延续性,那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就会出现“一刀切”的同质化现象。同质化是指课程实施不顾地域、文化、园所实际的差异而按课程结构模板刻画课程行动,这样会导致课程行动的亦步亦趋。还有一些幼儿园课程照搬国外等优秀幼儿教育模式、案例来开展课程行动,出现课程行动的“依葫芦画瓢”现象。这都不符合具体幼儿园的实际,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具有建构作用,充分发挥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幼儿园课程行动中的同质化,实现园本课程的在地化,即课程行动遵循幼儿园的实际。同时应避免幼儿园课程行动中的“依葫芦画瓢”行为,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即扎根中国大地办幼儿教育。这样才能形成在地化的、中国化的园本课程,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课程实施就是课程行动在课程结构下绵延展开的实践过程。借鉴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明晰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具有二重性关系,即课程结构对于课程行动既有促动性也有制动性,课程行动对课程结构既有延续性又有建构性。所以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要梳理课程结构中的结构性特性,这既包括课程总体结构关系也包括具体课程实施的技术流程、“实践惯习”等,从而理解、支撑课程行动的有效展开。另一方面要发挥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课程结构的新时代变革中积极通过课程行动建构适宜的课程结构,从而推动课程实施的结构化、时代化、在地化、中国化。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就是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不断互构的过程,也是课程结构的普遍性与课程行动的具体性相结合的过程,还是课程结构的历史性与课程行动的现实性辩证统一的过程。正是在不断互构、结合、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使得课程既具有普遍性、历史延续性,又贴合新时代发展的特殊性和幼儿成长的现实需要,由此才更可能实现课程高质量发展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从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谈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03(10):5-6.

[2]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構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1.

[4]同[3]290.

[5]同[3]87.

[6]同[3]85.

[7]同[3]80.

[8]同[3]89.

[9]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摘要Ⅰ.

[10]王鉴,王文丽.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3):91.

[11]同[10].

[12]李慧敏,张洁.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2.

[13]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171.

[14]同[13]172.

[15]郝文武.现代中国教育本质观的合理性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9.

王华婷 / 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师,博士,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西安 710065);王登峰 /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西安 710072);*通讯作者,E-mail:wdf19870409@sina.com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童心保育的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路径研究”(SGH22Q202);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西省公办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2023QN0217)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44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 16:15:37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1:38:57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33:10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