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菲 陆斌 沈麒
学校德育是一项整体性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协作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求将家校共育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通过共识、共振、共进和共创的“四共一体”,构建完善了家校共育成长的健康新生态,不断推动家校共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城市新中心 余杭好教育”优质教育品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营造共同学习氛围,
凝聚家校教育共识
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同步,是开展家校共育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引导家长准确理解学校的育人方向、建立科学的育人观念、积极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2012年,学校成立了太炎小学家长学校,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为家长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确保家校教育步调一致。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学习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学习促行动,以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步提升家校共育的意识和执行力,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
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开展假期诵读《论语》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愿报名参加。这项活动已经持续多年,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人数众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活动是自愿性质的,学校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要求家长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诵读。在活动中,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同学”的身份互相鼓励、互相交流,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也磨炼了精神和毅力,同时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加深了亲子感情。教师在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带头诵读,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与家长的心态变化,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安抚。活动结束后,学校还向完成活动的学生和家长颁发电子荣誉证书。
家校协作活动让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教育共识更加坚固。学校逐渐形成了以“以学习促成长”为特色的家长学校工作模式,在创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家校学习共同体方面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汲取家长育人智慧,促进家校教育共振
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让家长与教师都有事想做、有事能做。通过研究和实践,学校将提升家长的素养、改进家长的教育理念、引领家长的教育方法等作为家校共育的着力点,努力从根本上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以达到优化教育生态的目的。
学校创新设计了“家校箴言”,每天向家长分享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以灵活简洁、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家长传递教育的正能量。最初半年,箴言由学校领导、各班班主任撰写。随着活动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家长对教育的理解逐渐提升,学校评选出一批优秀家长,邀请他们参与箴言的创作。随后,学校开放了“家校箴言”的投稿渠道,让所有家长都能参与其中。家庭和学校的良好配合让投稿过程成为家长教育理念凝练与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各班级对投稿数量进行公示,激發了学生和家长的荣誉感,使得稿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学校还在家长中征集志愿者,将“家校箴言”与学生活动的照片相结合,以海报的形式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家长的成就感、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这一活动为家长提供了提升教育水平的动力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同时也为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共赢创造了条件。
近三年来,“家校箴言”不断迭代,累计字数已超过七万字。每天分享一条箴言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将一件平凡的事坚持一千次就很不平凡了。这一成就得益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紧密配合。学校在家校合作的机制与平台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形成了家校教育同频共振的新形态,为家校协作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加速度”。
三、树立家长榜样形象,实现家校教育共进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影响力与引领力,学校每年举行优秀家长评选和表彰活动,让优秀家长在家校协作中发挥中坚与骨干作用。评选采用了家长自主报名与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各班不限定优秀家长人数,有信心的家长均可以申报。学校对优秀家长进行了大力表彰,设置了走红地毯、颁发荣誉证书、拍照合影等环节,让优秀家长走在聚光灯下,激励并引领更多的家长前进。
学校以“太炎文化”为核心,引领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家校共育等路径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例如,学校每年为优秀家长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太炎家长讲坛”交流活动,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名片“太炎讲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讲坛包括年级层面的“家长职业讲坛”、班级层面的“家长进课堂”等内容。学校专门聘请了不同行业的家长担任讲师,为学生介绍各个行业和职业的规划和特点,展示他们精湛的职业技能。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也让他们感受到勤奋努力、勇于担当的品质。此外,学校还长期组织家长线上交流,就日常教育的热点问题征求家长的意见,借助家长的智慧更好地加强学校建设。
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学校在公众号上开设了“家长说”栏目,通过组织撰写家教心得、开展家庭教育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让家长把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故事、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经学校修改、汇编后印刷成册。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传播感人的教育故事、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启迪和借鉴,也是对优秀家长的一次巨大的肯定,激发了家长之间分享教育经验的热情。同时,这些材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学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推动了家校之间的教育共进,开辟了家校共育的新途径。
四、打通家校沟通渠道,保障家校教育共创
做好家校沟通是开展家校共育的重要基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对家校沟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家长对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也对家校沟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对学校管理能力和智慧的重大考验。为此,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家校沟通渠道的建设。
在“请进来”方面,学校不断完善日常接访制度,成立了“家校合作交流中心”,配备专用的办公地点,由学校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让家长能够深入参与和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学校还安排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轮流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接待来访家长和关心学校教育的社会人士、接听太炎热线解释相关教育政策、听取意见建议等,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
在“走出去”方面,学校深入落实家访制度,通过家访让教师走进学生家门,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在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为解决访谈形式单一、工作量大、教师人手不足等问题,学校探索创建了“片区集中+一生一案”的家访模式。一方面,学校按照学生居住地划分片区,组织家长集中座谈,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情况,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启发、群策群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典型个例或涉及学生隐私的问题,教师坚持单独走访,与家长共同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通过精准施策,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此外,学校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学校工作重点和家长需求,开展了专题式家访,以解决家长会、家长讲座等传统沟通方式中存在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为每个家庭量身打造了实用的教育方法,保证家校双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能够步调一致、同心同向。
综上所述,学校创新实施共识、共振、共进和共创的“四共一体”机制,深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实现了学生、家庭、学校的全方位共赢。家长的有力支持促进了学校的稳定发展,学校的精准指导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素养,而家校的协力合作又实现了对教育生态的优化,从而造福了一方社会。家校共育只有起点,没有止境。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和学生、家长一起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夏晓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校长,高级教师;陆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沈麒,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一级教师】
实习编辑︱夏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