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引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于“知行合一”视角,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山东省曲阜市杏坛中学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树立新思维理念,积极推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拓展中学生知识面,强化素质教学成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及意义
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指出,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和引导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的重要育人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深入解读语文教材内涵,掌握知识结构,掌握学生个性化特点,结合学生个性特征,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基于此,为推动社会进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初中语文教育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目标和内容,树立创新性的教学观念,推动语文教学课堂向系统化方向改革。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思想的碰撞,是优化教育环节良好的契机,中学生成长传统文化的熏陶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值得现代中学生学习,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找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响应教育教学改革形式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骄傲,在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具备深层次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文化传承是实施系统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学生整体意识,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符合素质教育宗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回归课本,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
语文教材作为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为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科素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力度,深入解读教材,加强教学评价,利用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孔子语录》《礼记》过程中,教师灌输给学生忠、智、信、仁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注重知识与道德的衔接性,通过儒家文化熏陶,学生更加重视自身行为举止的规范,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同时,教师利用班会等平台,组织开展“走进国学经典”、“中国古诗词大会”等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基于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收集与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活动中进行展示,讲述自身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教师发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长见识,强化自身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体验感,感受语文学科奥秘。
(二)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
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视野,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使学生在多元化学习方式下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互联网+”背景下,为传统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学习空间,教学渠道更加多元化,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夯实基础。教师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有效将民族文化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不断武装学生的头脑。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研讨会等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将民俗民情,文物古迹语文资源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渠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确保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和博大,并从中吸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位。教师可将时下热点新闻话题制作成短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通过社会道德伦理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确保将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进而提高中学生的修养和自觉性,在学习、生活层面上更加自律、自觉,为日后考学、工作夯实基础。另外,教师可借助节日传播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节日有关的古诗词、风俗资料等,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述,勇于表露情感,发表自己对节日的见解,或者讲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小故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课上互动效果显著,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更加直观化、生动化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认识。
(三)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師应当语文教育规律,优化课程设计,通过渗透和弘扬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与发展层面,发挥语文课程多功能作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确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学生所处年龄段,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观看的课外书籍,如《春秋》《中华文明大视野》《中国品格》《中国人的教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对书籍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在书籍阅读中,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奥秘。
为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成效,教师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分享经验和故事,课堂上的积极性较高。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生素质教育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角度,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灌输和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刷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在素质教育氛围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