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君
“老师,他撞到我了!”“老师,他骂我!”……班里的小孙总爱向我“告状”。
小孙四年级了,他身形高大,颇有力气。因为注意力缺陷,他特别好动,和同学相处总是摩擦不断。他常常因为一两句话就和同学吵起来,甚至打起来。在老师面前,他也像斗鸡一样,抓住对方的错处丝毫不让,对自己没有一点反思。
我通过叙事疗法、行为疗法等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小孙能够听得进建议,让他的同伴关系更和谐。一天,我特地请小孙帮了一个忙。当我说谢谢的时候,他脸上露出的喜悦提醒了我——小孙听到更多的是埋怨和指责,为什么不让他听到更多鼓励和赞美呢?这样,其他孩子也能多发现他人的温暖与美好,多表达心中的感谢与感恩。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小孙的进步会更明显吧。
不过,怎么让孩子们去表达感谢呢?对了,可以像写信一样,把自己的感谢写在“感谢卡”上,投进专门的“邮筒”里。班队课上设置“感恩时间”环节,由主持人或“写信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感谢卡上的内容读出来,送出感谢。
说干就干,我将“感谢卡”的格式设计好,打印出来,裁成小张,叠成一沓,用夹子固定好,挂在书柜旁。又找来一个圆筒形的餐巾纸盒,上面的圆孔当投递口,“感谢卡”从这儿放进去;盖子可以打开,方便把“感谢卡”拿出来。我又把“感谢小罐罐”几个字贴在罐子上,把罐子放在书柜边。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感谢角”就做好了。
利用班队课的几分钟,我向孩子们解释了“感谢角”,孩子们有点疑惑,但更多的是兴奋。我先拿了两张感谢卡,写下了自己的感谢,其中一张就是写给小孙的,又把感谢卡放进了感谢小罐罐里。孩子们都很好奇我要感谢谁,我告诉他们,班队课的时候揭晓答案。
“感谢角”开张的前两天,只有我放进去的两张感谢卡孤零零地躺在罐子里。第三天,终于有了新的一张。第四天,一下子多出了五张。终于,在班队课来临时,感谢小罐罐里有了八张感谢卡。班队课的感恩时间,当主持人宣读感谢卡时,送出感谢的孩子、收到感谢的孩子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其他孩子呢,也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听得特别认真,鼓掌也特别热烈。特别是小孙,当他听到“老师和同学们要感谢你,替大家搬来了这学期的课外书”的时候,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当他听到“你这位大力士可要多多帮忙”的时候,他骄傲地笑着,还举起了手臂展示自己强壮的胳膊。
班队课一下课,我看到好几个孩子去感谢角拿了感谢卡,里面还有小孙的同桌,原来她也想感谢小孙,每次换座位的时候小孙都会帮他抬桌子。
下一周班队课的感恩时间里,主持人送出的感谢卡有五張,孩子们自己送出的感谢卡有七张。小孙又收到了感谢,而且是来自同学的感谢,他激动得快要跳起来。
渐渐的,“感谢小罐罐”里的感谢卡越来越多。在一张张感谢卡、一句句感谢声中,小孙和其他孩子的关系融洽多了,孩子们发现的温馨时刻多了,教室里的笑声也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