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泉
一、浙江体育教研工作的经历
1.宣传新思想,实施新课程
1988年,浙江省受原国家教委委托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体育学科改为《体育与保健》课程,笔者作为副主编带领团队编写了《体育与保健》教材10余册。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实施新课程,为了让体育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教学,除了举办全面培训和专题讲座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理念和实施的建议外,笔者从1993—1995年走遍全省11个地市20余个县执教40余节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特别是1993年年初,连续跑遍了温州市所属苍南、平阳、瑞安、乐清和永嘉5个县,每到一个县,上午上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年级2节示范课外,下午还作关于《如何设计一堂好课》的讲座,第二天再到另外一个县。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只能乘长途汽车往返。听课教师非常感动,不但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东西,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份爱、一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笔者将为体育教师们上课、讲座作为一个教研员应尽的责任,通过浙江教研的带动,涌现出一批批新人和具有高质量的好课。
2.扎根教研,设计具有浙江特色的课例
2001年,浙江省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已近10年,在深入改革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挑战,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功能提出了新的实施路径,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提出了新的想法,其核心问题是内容的改革、与生活的结合、对文化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浙江省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教学中呈现的形式、方法、组织、能力、兴趣及对体育运动的内涵、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了革新。如,小学二年级《仰卧推起成桥》一课中,通过看图示,把我国五千年的桥文化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模仿造各种桥,在此基础上引出拱形桥,学习仰卧推起成桥,学会动作后让每个小组造不同形状的拱形桥,最后全班40名学生共同建造一座完整的拱形桥,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既较好地完成了仰卧成桥的学习目标,同时得到了教育,享受了乐趣;初一年级的《滑板》一课,设计了个人自由发挥、飞跃障碍、集体图形变化等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个性和技能,培养了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一年级《定向运动》也别具一格,设计了2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室内进行,主要内容设计多种障碍,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第二部分在户外进行,看图定点打卡,培养学生识图、耐力和定向能力,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
二、对新时期教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摆正角色,与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成长;热爱事业,乐于奉献,尊重别人,全身心投入;善于学习,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让每位体育教师受益;教研员带徒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好方法;开展校际和区域性的合作交流,培养有个性化的体育教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育到底干什么、如何育人应该是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旋律。当前社会已进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高科技智能化时代,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观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精神、新目标、新起航的新形势下,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将会有怎样的思考?当我们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文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体育教育教学的精髓在于它传授的是健身之道而不是运动项目,真正传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当我们充分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十六字方针时,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是不是应做如下思考:抓关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做一个“四有老师”;认真学习、理解和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与时俱进,为创造新時代浙江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新特色而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使每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研究课堂是永恒的主题,应将育人目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好每一节课,涌现出更多有特色的课、有个性的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