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 要]学科育人理念下,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古诗文为教学资源,通过关联阅读、情境化阅读、共同体阅读,开展指向初中生逆商发展的贬谪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作者精神的熏陶,以诗意抵抗失意,增强生命韧性。
[关键词]贬谪古诗文;逆商;关联阅读;情境化阅读;共同体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10-03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关涉较高的逆商。逆商是指,人们遭遇挫折逆境的态度、方式,即面对、摆脱、超越困难的能力,涉及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性四个维度。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如果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那么在面对困境与压力时,则容易出现迷茫、放弃、暴躁,甚至精神崩溃等问题。在学科育人理念下,学生可以贬谪古诗文为学习资源,理性思考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接受相关作者精神的熏陶,形成面对逆境的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增强生命韧性,以诗意解失意。
一、探寻三大价值:从“直面”到“超越”
(一)认识挫折普遍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文中不乏贬谪古诗文(本文所论贬谪古诗文为作者被降职或免职等,被迫远离政治中心期间所作的诗文)。梁衡在《把栏干拍遍》中对辛弃疾做了这样的评价:“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贬谪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不可复制的经历的记录,是在挫折中作者对生存际遇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思。阅读这些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间接获得挫折体验,进而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最终能直面挫折、不惧挫折。
(二)学会自我调适
比较整合贬谪古诗文,基本可以归纳出相关作者面对挫折的三种方式:一是寄情山水,以自然的博大陶冶性情,追求内心的宁静。二是倾诉寄情,将苦闷不平之气,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倾诉,找到情绪的发泄口。三是饮酒赋诗,以酒寓愁,将不可言说的心境融在酒中、化为文辞。当然,以“醉卧酒乡”的方式表达与现实的对立,是我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气质,与初中生有一定的距离。除此之外,其他排遣愁苦、自我调适的方式,都可以给逆境中的学生以借鉴与启迪。
(三)化为成长契机
处于品格形成期的学生,要努力在挫折中磨砺坚韧品格、坚定理想抱负,化挫折为成长的契机。综观古代贬谪文人,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无我”境界;苏轼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坦然。他们不以官小而不为,不纠结于眼前的失败,固守担当,突破苦闷,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些正是贬谪文人人性的光辉,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
二、坚守一个前提:语文课而非心理课、思政课
发展逆商的过程,不是说教,不是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的过程;指向逆商发展的语文课堂,不是心理课,也不是思政课,而是且必须是语文课。
(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
指向逆商发展的贬谪古诗文教学,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品读古诗文言语形式,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渗透挫折教育。如关联阅读辛弃疾诗歌:
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少年词人“不识愁滋味”,登高“强说愁”。那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识尽愁滋味”的词人,又以哪些方式外化他的愁绪呢?你能依据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理解,重新填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下阕吗?
生1:而今识尽愁滋味,枕戈达旦。枕戈达旦,却道是南柯一梦。
生2:而今识尽愁滋味,挑灯看剑。挑灯看剑,梦回已是白发生。
学生在完成“填词”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中年词人愁苦的理解,更引发了对词人愁苦的真正原因的思考:坚守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应基于学生立场。指向逆商发展的古诗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传授作品的技法、内涵等,而且要着眼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更要着眼于“学生”,基于学生立场、学生需求挖掘作品价值、推进教学进程。如教学《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时,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十几岁的你们品尝过“愁滋味”吗?词人为什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汲取前人经验,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当下的愁苦或不如意?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反思并理解词人写作时的“中年”视角与立场,进而思辨“愁”与人生追求之间的关系,并以间接经验观照当下现实。这样做能培养学生面对逆境的恰当思维方式。
二是应关注言语材料的特殊性。特殊的创作情境和创作心理影响着贬谪文人对写作材料、言语形式等的建构与运用,通常会由此形成独特的语言文字特点和创作规律。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三年谪宦”与“万古留悲”的时间数量对比、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九重天”与“路八千”的空间数量对比,这些“时空数词”的运用,突出了在漫长时间与辽阔空间中,审视贬谪际遇和生存状态的沉沦凄楚色彩,是贬谪古诗文值得关注的言语特色。
(二)基于高阶思维
哲理是思辨的学问。指向逆商发展的贬谪古诗文教学,不能仅关注识记、理解等低阶思维,还应关注鉴赏、思辨、评价等高阶思维,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
一是思辨真意。贬谪文人往往呈现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往往因有所顾忌而以隐喻、典故等隐晦地表达内心情感。因此,贬谪古诗文时常呈现语言的多义性和意境的深远性,给读者留下思辨空间。如《醉翁亭记》情境任务设计: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的“颓然”有以下两种解释:“倒下的样子”“精神不振的样子”。如果你是欧阳修,你觉得哪种解释更契合你的心声?
学生站在欧阳修的立场,通过前后文的因果关系思辨、同时期作品的关联阅读等,揣摩推测其被贬心态,在思辨字词的过程中,体悟其心境。
二是价值评价。如何评价贬谪文人壮志未酬的人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思考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进行辛弃疾诗词专题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
我们发现辛弃疾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人生理想。但王国维却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人生最高境界。我们不妨通过这句词,猜猜辛弃疾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你觉得这样的人生有价值吗?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不停留于对辛弃疾生命样态的认知,而进一步上升到评价生命样态背后的价值意义,进而做出应有的价值判断。
三、践行三种策略:“关联”+“情境”+“共同体”
(一)贬谪古诗文关联阅读
指向逆商发展的古诗文关联阅读,是以渗透挫折教育为目标,将相关古诗文集中比较阅读的学习方式。这其中,学生通过广泛占有阅读材料,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开展关联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适切性。应基于目标和学情,精选难易适度、相对丰富的阅读材料。二是适时性。阅读材料应呈现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有利于引发深度思维。三是经典性。阅读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较强的可读性。此类关联阅读一般可分为两个维度:
1.纵向:“追根溯源”型关联阅读
以文人个体为中心,开展“追根溯源”型关联阅读。一是关联阅读贬谪背景与生平事迹,深入理解文人的贬谪心理,把握写作意图;二是关联阅读同一时期在语言风格、贬谪情节等方面存在一定共性的古诗文,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落实以诗文解诗文;三是关联阅读贬谪时期与非贬谪时期所作的古诗文,理解贬谪文学的特殊性,以及贬谪经历对作者思想、创作的影响。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材料的逐层阅读,实现其认知的两次跳跃。首先通过阅读解释欧阳修被贬缘由的资料,以及被贬期间的诗作《题滁州醉翁亭》《啼鸟》,理解其掩藏于醉态之下的寂寞与苦闷,即理解“醉中有忧”。在此基础上,阅读《宋史·欧阳修传》《与韩忠献公》中的相关材料,思辨欧阳修被贬期间“固知古人不忽小官”的为官态度,进而尝试评价“醉能同其乐”的生命价值。
2.横向:“比较思辨”型关联阅读
以逆商发展要素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材料,探寻材料之间的契合点与差异,在同中有异的比较思辨中激发深度思维。应明确阅读目的:突破单文本阅读着眼于细节的局限,突出对古诗文的整体认知,注重情感体验,认识情感、情绪的多样性。如关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比较相似处境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人生态度。这能使学生更客观全面地理解面对挫折的不同选择和人生追求。
(二)贬谪古诗文情境阅读
在指向逆商发展的古诗文情境阅读中,教师的职责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领。教师从“欣赏”视角出发,将如何面对困难、摆脱困难、超越困难融于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賞与评价中,完成意志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1.情境化诵读
(1)读出“阿堵”之妙
古诗文是具有音韵美、形式美的文学艺术,吟哦讽诵是营造情感氛围的“有声”工具。“传神写照阿堵间”,古诗文中并无实义的“之”“乎”“者”“也”等虚词,较之于意义明确的实词,往往更能传递出作者的五味杂陈。因此品读虚词承载的语气,读出“阿堵间”之妙,是解开作者情感密码的抓手。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了25个“而”、21个“也”。这看似违背其在文学上“简而有法”的追求,但实际上“而”“也”给读者留有感受和想象的时间,延长了审美过程,支撑并增强了其“乐无穷”的优游自得之感。因此,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删去这些虚词后的文章朗读与原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欧阳修那时那地的心声。
(2)以散文化补白引读
古诗文表达简练而含蓄,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想象联想能力,揣摩作者的“语言未尽之意”,并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补白,进而进行基于理解的情境化诵读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沉浸于文章的情感氛围。而补白的过程也正是与作品、作者对话共情的过程。如有学生基于刘禹锡的视角补白《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结合“酬答诗”的特点,接过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话头,着重补白特定环境中刘禹锡没有明说的心里话:
哎,白兄你说“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我知道你是为我在荒凉之地蹉跎年华而感到不平。但你看,沉舟侧畔,也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哈哈哈!
2.情境化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指向逆商发展的情境化任务,让他们体验他人身处逆境时的真实情感,实现情感内化。当然,由于学生的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等与古人截然不同,因此这里的“情境”,既指向真实的文本情境,又指向学生在当下或将来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即以当下立场比照过去,将已然经验运用于未然。例如:
如果让你给当下网络上流行的这些表情包(在PPT上展示)配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语句,你能够做到吗?如果能,你打算怎么配?如果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给表情包配词句的任务,一方面切合当下学生生活实际,指引学生用古老的词句表达鲜活的当下生活中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运用引导学生辨析“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内涵及表现形式的不同。
(三)贬谪古诗文共同体阅读
指向逆商发展的共同体阅读,是指通过建立共同学习的朋辈小组,在自主合作中发挥同伴效应的积极作用,通过集体力量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学习方式。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设计学习项目:一是以结果为导向,抓住逆商发展的某一要素,如以提升意志力为目标,从各个角度发掘学习资源;二是以人物为中心,确定某一文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关作品,探寻人物精神;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倒逼过程性研究。如开展以小组共同体为学习单位的“‘我是人间惊鸿客’——苏轼”PBL学习项目:
1.探究苏轼人生的“失意”与“得意”。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对待“失意”的态度。
3.比较苏轼《定风波》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异同。
4.自选角度,撰写学习报告。
5.积极参与班级学习发布会,展示学习成果。
该项目以“苏轼”为研究核心,通过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深度解析苏轼的一生追求和性格内核,引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与领悟。
指向逆商发展的贬谪古诗文教学能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体验生命的不同样态,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托兹.逆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刘鲜. 初中语文教材中贬谪古诗文对学生挫折教育的影响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