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森花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在教学中要明确“教会”的内容,提高“勤练”的效率,更要扩大“常赛”的范围,实现学练与常赛的有机结合。笔者以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大单元教学为例,从课前预赛、课中常赛、课后精赛、课外多赛等角度,介绍课堂内外落实“常赛”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预赛,改变组织方式,提高课前练习兴趣
充分发挥比赛的激励导向作用,改变课前个人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个人练习的预习模式,采用个人比赛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在比赛中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涉及的主要资料或素质练习等内容进行预习,明确比赛规则和比赛目标,发挥比赛的引导作用,以赛促思、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可以较好地克服个人独自收集和进行单一素质练习的单调练习形式,增强学生课前练习的兴趣。该阶段的比赛适宜小强度比赛,主要以复习、巩固基本身体素质和基础动作,预习新课中的技战术为主。
1.明确比赛目标,培养预习和锻炼习惯
清晰、明确的比赛目标是能否实现高效比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花样跳绳》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前都布置挑战性比赛,作为课前预习和巩固练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坚持不懈的品格,从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的持久兴趣。如,在进行《绳操练习》一课开合跳和勾脚点地跳的教学前,设置“1min并脚跳绳150次挑战赛,每天完成3组”的个人挑战赛任务,引导学生在自我挑战的同时巩固“并脚跳”技术动作,增加摇绳和跳绳的熟练度,为脚步变化、节奏变化的“开合跳”“勾脚点地”学习做准备,从而达到课前预习和锻炼的目的,培养锻炼习惯。
2.强化比赛规则,培养小组学练凝聚力
对规则意识还不高的小学生而言,应时刻关注学生对规则的执行力,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只有明晰规则且遵守规则,小组成员们才能进行有序、有趣、有效的比赛,培养团队凝聚力。在《花样跳绳》大单元的《“8”字跳长绳》小单元(5课时)的课前练习中,鼓励学生利用课前休息时间进行小组比赛。如,6名学生1组,进行组内1min跳绳挑战赛,也可以组间比赛,看哪组跳得多,或进行花样跳绳的成功率比赛。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比赛都要明确比赛规则,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公平、公正的氛圍中快乐比赛,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为《“8”字跳长绳》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中常赛,落实教学全面性
课堂中的赛是教学比赛的主阵地,紧扣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紧贴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采用多元化的竞赛组织形式,设置由易到难的竞赛目标,帮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充分巩固和展示所学运动技能,同时增加实战技巧,达到技战术的综合运用效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合理安排后续的教学和比赛。
1.系列比赛,巩固所学
在《花样跳绳》大单元教学的每节课中,依据学习目标和内容,分别设置个人挑战赛和组内比赛,学生在技术完成相对较好时,即可采用组间比赛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跳绳水平,满足学生的好胜心。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拼搏、敢于争先的体育品德。在《“8”字跳长绳》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前,提前布置3组“1min并脚跳”个人挑战赛,挑战成功者,获得参与本节课裁判员竞选的机会,通过课前的比赛,巩固并脚跳技术动作,提高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同时提高跳绳练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进行组内2min“8”字跳长绳“不断绳”挑战赛,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巩固技术动作,提高进出绳的稳定性和熟练性,同时克服“8”字跳长绳持续练习中的单调性,提高练习趣味。在掌握完整的“8”字跳长绳技术后,进行组间3min“8”字跳长绳比多挑战赛,激发小组的凝聚力。
2.多样组织,激趣增效
在比赛的组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分组方式,帮助学生在趣味性强的比赛中不断突破重难点。在比赛中,也要发挥全体学生的能动性,确保人人参与,培养小裁判员,不仅教会学生裁判规则,同时也加快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可以实现多组同时进行的高效率教学场景,真正达到课堂练习强度和密度的要求。针对不同学情,进行不同比赛目标的设定,关注个体差异。如,在“跑跳绳接力”比赛中,教师结合课前预赛的成绩和学生课堂中跑跳绳测试的成绩,将学生进行同质分组,设定3种不同距离的赛道,学生依据同质分组的层级在合理的赛道上进行组内跑跳绳接力赛,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挑战和突破。
3.多元评价,监测实效
在比赛中,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导向和改进作用,及时将比赛结果和其他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良技术,关注比赛中的过程性评价,同时也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及时收集与长效反馈,帮助学生提升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制订适宜的竞赛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享受比赛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注重全员的精神激励作用。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激励和引导。如,在《花样跳绳》大单元教学中,从第一节课《跳短绳与游戏》开始就建立积分制,每个小组都设计一份成绩登记表,针对每个练习内容进行“小测验赛”;针对整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中测验赛”;针对小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大测验赛”;针对大单元所学内容进行“超级测验赛”;最后加上其他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终极测验赛”。每节课后小组共同进行分数汇总、登记,统计积分(表1)。
在《花样跳绳》大单元教学中,以周为单位进行比赛积分汇总,每周五汇总本周《花样跳绳》课堂中学生的积分,设置“积分超市”,不同积分等级可以获得不同的奖励,也可结合课外其他比赛的积分,形成学年综合比赛积分,最终进行评定和适当奖励。
三、课后精赛,促进技能再升华
课后巩固练习是技术升华的关键环节之一,这阶段的练习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不仅可以提高学练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融合多技能、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比赛,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升华技能掌握水平。根据课程的完成程度设置“三级挑战赛”:课时后的班级内部挑战赛、小单元后的年段内挑战赛、大单元学练后的全校挑战赛(表2)。最后结合积分排名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学生保持学练积极性。通过“三级挑战赛”,将教学内容和比赛有机结合,学生在浓厚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巩固技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育团结协作、敢于拼搏、尊重规则、文明竞争等体育品德,同时建立健全“个人—班级—年段—全校”的比赛机制,实现校内闭环良性竞争,拓宽“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广度,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课外多赛,培养运用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体育活动的延伸,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教学比赛和课外体育比赛的有机结合,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作用,积极营造多元的课外体育竞赛氛围,促进学生经常锻炼,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大课间、课间休息、运动会、课余体育锻炼、课后服务(体育社团)及课余体育竞赛的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结合信息科技手段,及时获取学生比赛的过程性成绩,及时评价,与课内比赛相融合,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比赛机制,为建构学校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设计做好“比赛”保障。如,在《花样跳绳》的大单元计划中,每周设置2天“跳绳特色主题日”,分别进行不同主题的跳绳比赛(表3)。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跳绳水平,设置个性化比赛项目,明晰规则,全面评价,借助跳绳积分卡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收集与表彰活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常赛”机制下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