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吉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选择性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1]。体能模块作为《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必修必学模块,包含11大类,其中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有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心肺耐力、柔韧性及身体成分,与运动相关的体能有灵敏、速度、反应、爆发力、平衡性及协调性。良好的体能不仅是一切技、战术的基础,同时还具有增进健康、预防伤病的功效。不论学生如何选择模块与项目,从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及提高运动水平看,教师都应该重视体能模块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专项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模块间结构化的必要性
“单元”是知识结构化的重要表现,单元教学的内容组织就是将一系列具体知识按照其学科功能之间的联系归纳概括为知识结构,并以结构框架的形式对学科概念命题及其关系进行简约化、概括化、系统化的统整,体现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思想方法的统一性[2]。《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教学内容由2个必修模块与10个选修模块构成。体能模块与健康教育模块是必修必学模块,存在一定特殊性。体能水平的提高与健康知识的沉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而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进步同样也能提高学生体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它们与其他任一模块都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重视模块中每个课时之间的结构化,同时也要注重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结构化。
二、体能模块结构化教学
1.明确体能模块学习的目标与意义
《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设置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使学生得到协调、全面发展。体能模块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模块目标。针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学习的目标不仅要能够提高学生所选学运动项目的运动水平,还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体能模块学习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能够帮助自己与他人制订合理的体能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为系统学习1~3项运动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具有项目特点的体能模块计划
《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结构以及体能模块的学练提示中多次强调要将体能模块与运动技能模块进行融合教育,明确提出“课程内容中的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技能系列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平行关系”。由于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部分项目有了一定的认知,为了实现体能模块与选学模块的有机结合,学校在开课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模块选择与分班。选项班在进行体能模块的学习时,根据所选项目合理分配不同体能内容的课时数,使体能模块为增进学生健康和掌握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如,田径类铅球模块选项班,教师设计体能模块应适当增加其全身肌肉力量、爆发力等体能练习;体操类健美操模块选项班,教师设计体能模块应适当侧重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等体能练习。
具体以体能模块(排球选项班)为例,排球是一项个人技术与团队配合要求较高的隔网类攻防对抗集体项目。排球运动的专项体能是以移动、手臂挥击、跳跃等运动动作为表现形式,以完成移动、手臂挥击、跳跃等运动动作的速度力量为核心,以一定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为基础的一种间歇式速度力量性运动能力[3]。教师设计针对排球选项班的体能模块时,要适当侧重移动、四肢爆发力、心肺耐力等体能练习内容(见表1)。
如表1所示,笔者设计的排球选项班体能模块18课时教学内容由2节理论课+15节实操课+1节考核课组成。参考《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教材,设置《认识体能》1课时、《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5课时、《发展心肺耐力与改善身体成分》3课时、《发展柔韧性》1课时、《发展反应、平衡、协调、灵敏和速度》6课时、《形体练习与健身》1课时、考核课1课时,目的在于更好地教会学生体能练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其他模块的学习乃至为今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3.构建“学、练、赛”一体化体能课堂
2021年发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体能模块也需要构建“学、练、赛”一体化课堂,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教会”是构建一体化体能课堂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体能练习的基本原理、方法,通过18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创编一套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体能锻炼计划;“勤练”是构建一体化体能课堂的过程,学生在体能模块课堂中不断练习,感受动作原理,一方面增强体能,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与体验增加对练习原理与方法的直观感受;“常赛”是对体能一体化课堂的成果验证,体能模块除了组织体能比赛,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体能练习方式与计划,由教师与学生进行打分、点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学、练、赛”一体化体能课堂,也有利于增加体能课堂趣味性,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4.健全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
体育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在特定的练习情境中,通过复杂的动作思维等认知过程,高度投入富有挑战性的身体运动,在运动中产生强烈的身心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和运动文化价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學习过程[4]。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6个层次,是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深度学习的表现(图1)。
针对体能练习,“记忆”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学会练习方法;“理解”是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动作原理;“应用”是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利用所学提高自己的体能水平;“分析”是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或他人已有的身体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能锻炼计划;“评价”是学生能够对体能练习的动作、方法、计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相应的评价;“创造”则是学生能够设计全新的体能动作或练习方式。
教师设计体能模块评价体系时,应在围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设计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在《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体能模块学业质量的描述中,以学会基本原理与练习方法、科学有效地进行练习、制订与评价体能锻炼计划、养成体能锻炼习惯与塑造体育品德5个维度进行评价。因此,高中体能模块评价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学生提高体能水平的程度,还要重视学生是否掌握提高体能水平的方法。在此以排球选项班的体能模块为例,设计诊断性评价表(表2),并针对第15课时《速度能力练习》设计课时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见表3)与终结性评价表(表4)。
如表2、表3、表4所示,该评价模式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内容为诊断性评价依据,确定学生已有的体能水平;以每节课的课时评价表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不仅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对运用所学内容、养成运动习惯等方面提出要求;终结性评价聚焦学生深度学习程度,考核学生对模块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编具有针对性的体能锻炼计划。
三、体能模块的结构化教学实施
以体能模块第8次课《发展心肺耐力的原理和锻炼方法》为例,将课时计划的实施过程以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为主线呈现。
1.学习目标
运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练,能够掌握多项心肺耐力练习动作原理、要领以及运用方法;90%以上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多种发展心肺耐力的练习与评价方法,10%的学生能运用适合的手段发展心肺耐力并评价;学生能够提高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体能水平。
健康行为:情绪稳定,积极参与,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对体能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体育品德:培养主动克服困难、团结进取、顽强拼搏、奋发向上、挑战自我、坚韧不拔、责任感强的体育精神和品格。
2.教学过程
在开始与准备部分结束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耐久跑技术与原理,以及热身时的本体感受,教师引出本课课题,设问:“请结合生物学科,探讨一下在进行运动时,人体是如何运输氧气至全身的?”学生学习心肺耐力的原理和锻炼方法后,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田径大单元耐久跑中呼吸方式、靶心率、极点与二次呼吸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结合初中耐久跑的相关知识完成发展心肺耐力的体能练习,学生首先进行“夺旗分组”(慢速跑)的练习,教师下达口令,学生自行选择方向慢跑,得到2面相同颜色和数字的旗子后,到指定集合点组成6人小队。通过该练习对初中教材《耐久跑》中的呼吸方式、靶心率、极点与二次呼吸等知识进行复习。接下来,进行“百米定向”练习,教师将9个心肺耐力练习方法放在点标下,学生根据地图达到点标并完成对应练习(30s毽子步、30s前后小跳等),在练习中理解、应用心肺耐力原理与锻炼方法,并对心肺耐力进行锻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编心肺耐力锻炼方法或比赛,提高课的趣味性,促进深度学习。接下来,采用补偿性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游戏垫上的指示跳跃前进,提高学生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本体感受,并对学生的心率进行监测、对学生错误的动作及时纠正。
完成基本的学练后,教师分享设置本次课学练项目的依据与想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创编一份提高心肺耐力的锻炼计划并进行讲解与示范。锻炼计划由3个教师规定动作内容与5个小组创编内容组成,小组示范后计算心率,小组成员运动后心率在靶心率范围的人数多者获胜。
《发展心肺耐力的原理和锻炼方法》课堂评价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课堂全过程(表5)。在课堂评价中,关于运动能力评价要将重点放在学生是否掌握发展心肺耐力的原理以及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心肺耐力水平在课堂中的表现上。
《发展心肺耐力的原理和锻炼方法》课时的课后作业应该围绕巩固上课内容、学以致用以及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进行设计(表6)。
体能在《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以独立的模块出现,说明了体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体能模块时要注重體能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体能模块的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该模块时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旨在引导学生对体能模块进行深度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胡红杏,祁宁宁.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5):176-188.
[3]尹洪满,孙平,古松等.排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专项体能运用的基本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9):123-127.
[4]刘俊凯,赵超君.体育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实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102-10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体能教材可视化应用与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25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