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潘利程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指出,学习者所接触到的信息应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这样才能完成从输入到习得的转换,即著名的“i+1”关系式。如果学习者当前水平是“i”,则需输入的信息难度为“i+1”程度。其中,公式中的“i”表示学习者的当前水平,而“1”则表示输入的语言材料比所述学习者的当前水平略高。同时,在克拉申看来,只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才算得上是理想的输入:(1)输入的语言是可理解的;(2)输入的内容是有趣的或者有关联的;(3)输入的方式是不按语法顺序进行的;(4)输入的量要绝对充足。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绘本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发挥出其提升学生语言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功效。而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可对这一现象提供指导意义。围绕“语言输入假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思路:
1.从输入质量方面看,克拉申强调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也就是说,在选择绘本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儿童立场,把语言输入控制在学生可消化的范围内,从而进行“可理解性”阅读。
2.从输入数量方面看,克拉申强调“充足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绘本,在数量上做到充盈,在类别上做到广泛,从而进行“充足性”阅读。
3.从输入方式方面看,克拉申强调“自然接收”,这也说明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建立在区别“习得”与“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教学要采用尽量贴近自然“习得”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绘本阅读习惯,从而进行“自然化”阅读。
4.从输入条件方面看,克拉申强调“情感过滤假说”。因此,教师在绘本教学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其在“动力较大、自信心较强、焦虑感低”的情况下进行可理解性输入。
鉴于以上启示,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可理解性”阅读、“充足性”阅读和“自然化”阅读, 通过化繁为简,在“可理解性”阅读上做“减法”;在“充足性”阅读上做“加法”;习与性成,在“自然化”阅读上做“乘法”,进行绘本教学策略的求解。
绘本相较于其他文字类书籍而言,文字的数量是很少的,甚至市面上还出现了许多无字绘本。正因为字数少,绘本中许多信息都有待教师和学生去慢慢发掘,许多意蕴有待去细细品味,这也使得绘本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如何利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绘本进行“可理解性”阅读?教师可适当做“减法”,通过发挥语言的可理解性、阅读过程的可视性来完成阅读目标。
1.“减”修饰,凸显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
克拉申认为,学生只有针对他所理解的语言材料才能做到真正习得,过多的文学化修饰反而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扰。因此,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语言上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修饰词,让语言指向明确;减去不必要的提问,让课堂效率提高;减去不必要的拓展链接,让教学思路清晰。
例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信息繁多的作品。其中,一条主线是爷爷将一张蓝色的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的故事,另一条主线是小老鼠一家将爷爷裁下来的布料进行改造的故事。此外,故事中还呈现了浓浓的犹太风情,反映了当时约瑟一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取舍,关注语言的凝练、问题的简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设置“爷爷将神奇的蓝色布料变成了什么?”“纽扣真的消失了吗?”“小老鼠将布料做成了什么?”这三个主要的问题,让学生理清楚“蓝色布料”发生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不遗漏重要信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也能在“蓝色布料”的变化过程中,感受到爷爷的慈爱、勤劳、智慧。
2.“减”信息,彰显阅读过程的可视性
绘本作为阅读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图文信息。要想达成可理解的阅读目标,还可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做“减法”,隐藏掉不重要的信息,并借助图示工具将最关键的信息提取、呈现,让阅读过程变得具体、直观。
例如,在教学绘本《漏》时,教师可提取“小胖驴”“房子”“贼”“虎”这几个关键元素,并以“漏”为线索,梳理出“听‘漏’”“甩‘漏’”“怕‘漏’”“再说‘漏’”的故事情节,对于其他信息,在绘制图示时可做删减处理。(如图1)这样,学生一看到图示就会对故事的主要内容了然于心,加深对绘本的理解,也更能为绘本中意想不到的情节和匠心独运的结局拍案叫绝。此外,图示的绘制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它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学生的阅读思路,是其阅读思维的外化过程,也是其阅读素养提升的过程。
图1 绘本《漏》的图示
绘本信息较多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不同的图示,帮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快速提取所需的关键词,让学生能寻觅到作者创作的精心巧妙之处,助推“可理解性”阅读。例如,在教学《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一绘本时,教师可以用气泡图梳理席奶奶讨厌的事情,用“情节绳”梳理席奶奶赶走黑夜的种种办法,用人物概念图分析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充足性”阅读,是在为学生提供“广而多”的绘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其阅读宽度,增加其阅读量。这时,教师可以巧设“加法”,让学生从多样化、多元化阅读中获得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整合,优化绘本的单元性重组
“充足性”阅读并非只讲求量多,在“大阅读”时代,散点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大量语言材料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对绘本教学进行规整,尝试以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依托单元人文主题或语用主题,开展群书阅读,链接更多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和学生通过梳理主题式书单的方式进行绘本阅读的规整,以“人文主题”单元为例,以“尊重”“爱心”“亲情”“合作”“想象”等关键词为主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补充书单,做好阅读规划。(见表1)
表1 绘本阅读的主题式书单
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单元的语用任务进行选择,确定绘本阅读的主题。比如:学习比喻时,《我爸爸》《生气汤》就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学生结合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喻的作用和用法;学习写日记时,教师可以推荐绘本《蚯蚓的日记》《我的一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关注日记的格式及情感表达;学习故事续写时,教师则可以推荐《我有友情要出租》《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等绘本进行故事续写的练习。
2.“加”链接,拓展资源的关联性输入
一本绘本往往有许多配套的资源,如音频、视频、手工等,这些资源让原本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绘本,变得更加立体、多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加”链接的形式,对一些元素进行拓展。以《大家来听音乐会》这一绘本为例,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绘本语言的精妙之外,还可以以“声音”为媒,链接绘本中出现的长号、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真正领略音乐会的魅力。学生在“一读”“二听”“三品悟”的过程中突破了文字和图片的局限。此时,该绘本也变成了一本音乐之书、美育之书。此外,教师还可以链接更多有关“声音”的绘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声音背后的不同故事,不同故事中声音所蕴含的不同意义。
3.“加”情景,扩大体验的可感性辐射
绘本的功能除了科普知识、启蒙识字之外,更多的是从“人”本身出发,进行人文关怀,从而勾起一种“共情”的同理心,这也是绘本所特有的温度。教师在绘本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他们在情感、情绪上的困惑,让学生化身为“书中人”,以“加”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感、释放情绪,在阅读体验上也做到“充足、充分”。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小猪变形记》绘本为例进行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喜欢模仿、喜欢装扮、喜欢变化的阶段,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猪也是如此,他在模仿、装扮与变形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也在此过程中发现“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道理。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特性,让他们通过扮演小猪感受主人公的快乐与困惑,相信这样的体验会让他们对这一绘本有更深入的解读。
高年级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在情绪上更加具有波动性,在与家长的相处方面也更具对抗性。这时,教师则可选择《野兽国》这样的绘本进行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将主人公“愤怒—狂欢—平静”这些不同的情绪展现出来,这是主人公麦克斯释放情绪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情绪的过程。通过情境,学生重走一遍主人公的成长之路,在“共情”中有所成长。
“语言输入假说”要求教师教学要采用尽量贴近自然“习得”的方式,使绘本阅读成为一种常态,从而达到阅读的“自然化”。阅读评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建立阅读档案、完善评价机制、进行多样展示,可以让绘本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1.建立阅读档案,有序推进读写进程
教师可从绘本必读书目、同一主题选读书目和学生自读书目三方面入手,制订绘本阅读书单与绘本阅读计划,督促与激励并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个人阅读档案,如“毛毛虫成长记”,让他们记录自己阅读的篇目与阅读时间、阅读感悟等。在阅读完一本绘本时,“毛毛虫档案”中的记录卡会增加一分,同时“毛毛虫”的身体也会多出一节。如果设定一学期的总量为十五本,那么当学生完成后,毛毛虫会蜕变为蝴蝶,他们的阅读档案会被展示出来,学生也会荣获“绘读小能手”的称号。
2.完善评价机制,有效保障评价体系
只注重“量”的输入,而不求“质”的考评,这是违背“语言输入假说”的宗旨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出针对绘本阅读的系统的评价体系,以了解学生在绘本学习中的掌握情况为目的,如针对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制订星级考核评价标准,学期末可由教师、家长及学生考核小组对学生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多方位评价,让学生培养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见表2)
表2 星级考核评价标准
3.进行多样展示,有力实现评价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的惯性更加持久,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绘本档案、绘本作品等在班级内进行展评,或将绘本作品在学校的公众号、刊物上进行投稿,努力拓宽展示渠道,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通过活动的举办,如绘本朗诵会、绘本情境剧场等活动,在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的同时,让“绘本阅读之树”将根扎得更深,让枝叶长得更加繁茂。
“语言输入假说”视域下儿童绘本教学策略的探索,是着眼于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阅读过程的可视性而展开的“可理解性”阅读探索之旅;是着眼于优化绘本的单元性重组、拓展资源的关联性输入、扩大体验的可感性辐射而展开的“充足性”阅读探索之旅;是着眼于阅读档案的建立、评价机制的完善、多样性的展示而展开的“自然化”阅读之旅。在这样的阅读旅途中,学生将收获语言之精美、思维之精妙、感悟之精彩,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