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英妮
(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福建 晋江 362241)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是脑部血管出现堵塞或者狭窄,造成冠状动脉血液不畅所致的结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影响生存质量[1-2]。即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救治,但是术后会因为个体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丧失自理能力、偏瘫等,需要患者长期卧床修养,但是长期卧床患者会因为缺少活动,而影响自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稠性,减缓血流速度,进而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给康复效果带来不利影响。目前,临床没有方法可以彻底消除VTE,但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保障康复效果。为了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哪种护理措施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VTE发生率预防价值。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选择范围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0~82岁,平均(56.49±6.10)岁;病程3~26 d,平均(14.53±2.98)d。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0~80岁,平均(56.43±6.13)岁;病程3~25 d,平均(14.49±2.96)d。对比一般资料,差距无差异(P>0.05)。患者及家属清楚本次研究流程,在同意书上签字,伦理委员会准许本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过检查以及影像学信息明确脑卒中;第一次发病者,伴随下肢功能障碍;临床资料完善者。②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者;合并肝肾等重要组织器官异常者;既往有下肢手术史者;既往有血栓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给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嘱咐家属探视时,保持安静,避免影响患者休息。护理人员时关注患者下肢情况,详细记录颜色、温度等,询问其有无不适感,如肿胀、疼痛等,给患者及家属普及VTE相关知识点,提高其对VTE的认知。积极干预患者饮食,以清淡、富含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嘱咐患者多进食新鲜蔬果,利于润滑肠道,避免便秘。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患者穿弹力袜等。
1.3.2 观察组 患者采用预警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3.2.1 制定预警性护理流程 采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分数≤10分表示患者出现VTE风险低,分数>10分且≤14分表示患者出现VTE风险较高;分数≥15分表示患者出现VTE风险高。护理人员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引起VTE的因素,依据临床护理经验,查阅相关文献,给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1.3.2.2 制定预警性护理实施 ①低风险:把患者患肢抬高约20°,利于血液循环。在患者麻醉药效消失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训练以及肌肉的向心性按摩,每次训练时间必须在10 min以上,每次3~5次,训练强度依据患者耐力而定;积极干预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食物为主,适当补水分,以免引发便秘,同时禁止患者抽烟喝酒,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②中风险:在低风险患者护理基础上增加D-二聚体检测,告知患者如何正确穿弹力袜,使用下肢深静脉泵,利于改善下肢血循环,在医师指导下给患者采取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护理人员采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每周为患者评估1次,强化护理指导,及时解决不良护理事件。③高风险: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增加超声检查,明确血流情况,是否出现VTE,依据检查结果予以患者合适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给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持续检测患肢。对于存在VTE者,告知其绝对卧床,并告知家属禁止按摩,定期观察患肢肿胀及疼痛程度,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VTE发生率、疾病认知程度。②对比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④对比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选择Fugl-Meyer评估表评估,3个评分项目,每项赋值0~2分,肢体功能和分数呈现正相关。功能性步行能力选择功能性步行量表评估,予以6级评级制度,分数和患者步行能力呈现正相关。⑤对比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评估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VTE发生率、疾病认知程度 干预后,观察组VTE发生率为16.00%,低于对照组的39.00%(P<0.05);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TE发生率、疾病认知程度比较[n(%)]
2.2 对比干预前后凝血功能 在凝血层面来看,两组患者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aPTT、PT、D-D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变化比较 在血常规层面来看,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PLT、WBC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变化比较
2.4 对比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 两组对比FMA评分、FAC评级,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FMA评分、FAC评级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变化比较(分)
2.5 对比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在生活质量层面来看,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分)
VTE是血液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出现异常凝结,引起血管部分或者不完全堵塞,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肢体出现肿胀、疼痛等,不仅增加患者痛苦程度,而且影响康复效果以及速度[3-4]。若是不及时对VTE进行干预,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VTE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脑卒中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加之机体血循环功能异常以及手术,这类患者极易出现VTE。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做好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VTE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6]。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VTE发生率为16.00%,低于对照组的39.00%(P<0.05);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aPTT、P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选择预警性护理干预利于降低VTE发生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分析原因为,预警性护理干预是通过提前对患者预估可能潜伏风险,进而予以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出现风险事件。在护理过程中,先给患者预估VTE风险程度,依据评估分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低风险者可以通过按摩以及训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同时干预患者饮食维持体内营养均衡,生活护理可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中风险者除了上述护理外,还通过给患者穿着弹力袜,使用下肢静脉泵,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高风险者除了必要护理外,采取超声检测血液循环情况,给患者抗凝药物,尽力将VTE发生率降至最低[7-9]。本研究中,干预后5 d,观察组PLT、WBC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5 d,观察组FMA评分、FAC评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选择预警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PLT、WBC水平,提高肢体功能以及步行能力。预警性护理干预在展开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护理机制,优化护理流程,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将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感受放在首要位置,且护理人员可依据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预估情况,给患者实施针对性、灵活性的护理指导,有效避免以往临床上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单一性、机械性,进而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步行能力得以改善[10-12]。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5 d,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选择预警性护理干预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预警性护理干预可显著弥补常规护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识别存在和潜在的风险,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具体护理措施,且对护理流程中予以监测及管理,将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利于机体早日好转,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3-15]。
综上所述,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VTE发生率的预防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利于病症好转,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