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李婉婷
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骨折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在骨折过程中,血管损伤会影响骨髓、骨膜和周围组织,导致受伤部位形成血肿。同时,软组织的损害会引起患处水肿,并且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张力性水泡和皮下瘀斑。由于血红蛋白的分解,骨折部位皮肤呈现紫色、青色或黄色。骨折部位大多伴有剧烈疼痛,尤其是在移动受伤肢体时。局部肿胀和疼痛限制了肢体的活动。在完全骨折的情况下,受伤肢体的运动功能可完全丧失[1]。儿童的骨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其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也随之改变。由于多孔骨密度增加以及周围保护层骨膜的增加,儿童发生完全骨折或移位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大部分情况下,儿童骨折无须手术干预即可治疗;但如果损伤发生在关节附近或涉及生长板受伤,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然而,在这些年轻患者寻求医疗治疗时,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与医疗技术相关或对临床环境不够了解等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各种程度的焦虑,并伴随着对建立人际关系或自我相关恐惧方面的担忧。如果患儿经历了过度的医疗恐惧,可能会导致其对医疗护理的总体依从性下降,这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有害,并将对最终治疗结果产生影响[2-4]。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互动健康教育模式用于小儿骨折护理中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6例小儿骨折患儿纳入研究,其中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患儿为对照组,共43例,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患儿为观察组,共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10岁,平均(5.65±3.8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30例,下肢骨折13例;病程0.5 h至5 d,平均(2.53±1.22)d;治疗方法:手术治疗31例,非手术治疗1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11岁,平均(5.86±3.54)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7例,下肢骨折16例;病程0.75 h至4 d,平均(2.25±1.43)d;治疗方法:手术治疗32例,非手术治疗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年龄≤11岁者;符合小儿骨折相关诊断标准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临床资料完整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如下。
1.2.1.1 疼痛护理 积极留意患儿表现出的任何异常疼痛,并具备科学辨别不同类型疼痛的能力。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以避免进一步伤害,并做出必要的调整至关重要。此外,可以指导家庭成员掌握呼吸技巧或让患儿参与音乐或游戏来分散他们对疼痛的注意力。如果需要,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减轻疼痛感。
1.2.1.2 心理护理 由于年龄较小,很多患儿在手术后的锻炼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疼痛并且耐受力较低,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导致哭闹或其他负面反应。为了安抚患儿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及时预测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并且使用安慰性的语言和动作来帮助他们。此外,在积极参与功能锻炼方面提供正向强化是有益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提高他们的依从性。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友善态度,并与患儿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好奇心,并鼓励他们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合作。
1.2.1.3 体位护理 根据患儿手术情况和受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建议引导患肢保持抬高状态,以促进当地血液循环,减少可能出现的肿胀,并注意使用软垫或其他材料来避免对患肢施加任何压力或应力。这种方法旨在降低患儿的肌肉紧张度,并确保其在康复期间能够舒适恢复。
1.2.1.4 饮食护理 患儿的饮食应该包含各种色彩明亮、香气浓郁、美味可口的食物,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确保摄入足够的钙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促进组织修复和骨骼生长。然而,在不同阶段愈合中的骨折时期,患儿对于饮食的需求是有所差异的。在最初阶段愈合时,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豆制品等;避免高脂肪和营养密集型食物。随着骨折进入中期愈合阶段,营养变得尤为关键以满足组织生长需要,并促进适当恢复。在最后阶段愈合时,当形成了结痂并且瘀伤或肿胀消退时,没有特定限制性饮食;因此,食用一些补益性较强,如鸡汤或牛羊肉汤可能会很有帮助。
1.2.1.5 功能锻炼护理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的积极协助对于患儿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护理人员会安排锻炼时间在饭后30 min内。在开始体育活动之前,患儿需要先去上厕所,并且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询问他们的训练经验。在刚开始进行关节屈曲和肌肉收缩常规练习时,家庭成员参与并掌握这些练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做可以使他们能够支持患儿出院后坚持遵循科学指导的锻炼计划。
在国有林场的绩效考核中,需要对林场的所有职工在某一个阶段内的工作对林场产生的贡献,也就是工作业绩作出评价。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员工的工作在"质"和"量"两方面的有点和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和描述,最后给予适当奖励或惩罚。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引导国有林场的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放大有点改正缺点,提高工作业绩,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完成企业共同的大目标而努力。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如下。
1.2.2.1 全面评估 在患儿住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了初步评估,主要关注患儿的骨折情况、个性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动态因素。此外,还全面评估患儿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背景。
1.2.2.2 入院宣教 用患儿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住院说明、护士、主治医师、病房整体环境,并与患儿进行友好深入的对话。此外,还需要以创新的、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患儿交流,如看图画、讲故事等,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与患儿建立高质量的关系,获得患儿的信任和理解,以最好的方法消除或减轻患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所引起的焦虑、恐惧和紧张感。
1.2.2.3 疾病宣教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及家属入院时的评估数据、年龄、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向患儿及家属介绍骨折疾病知识、临床治疗情况、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功能锻炼方法及重要性。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计划,并教会家属功能锻炼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应告知家属功能锻炼的预期效果,向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鼓励家属积极配合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1.2.2.4 功能锻炼指导 由于患儿未满11岁,其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需要依靠家属的帮助来完成功能锻炼。因此,正确掌握功能性锻炼,保证儿童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性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功能锻炼之前,护理人员应首先用视觉和定量指标向患儿的家属演示功能锻炼,以便其能够很好地掌握要点。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掌握锻炼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患儿进行现场示范,以鼓励患儿和家属参与功能锻炼。
1.2.2.5 互动交流 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积极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并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担忧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护理人员应及时回答家庭成员对患儿状况的任何问题,以增强护士和患儿家属之间的信任,并尽量减少潜在冲突。责任护士还应定期评估实施护理计划、功能锻炼进展情况以及根据每个患儿特殊情况和家庭需求变化的症状或体征。关键是提供有关功能锻炼重要性的详细信息,并强调间歇性锻炼计划可能对患儿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改善护士和家庭在患儿护理方面的协作。此外,需要进行日常评估来衡量患儿及其家庭对骨折和功能锻炼的理解程度。对于知识缺口存在的案例,应提供多次教育课程直到掌握为止;使用积极强化措施可以有效地鼓励患儿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问卷包括疾病认知程度、功能锻炼掌握程度、患儿心理照护认知程度。
1.3.2 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情况 对两组患儿主动型、紧张型、畏惧型、强迫型等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3 功能锻炼依从性 采用我院自制评价表对两组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包括完全依从、基本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组例数×100%。
1.3.4 PedsQLTM4.0通适量表评分 采用PedsQLTM4.0通适量表对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共计23项条目,包括生理(6项)、情感(7项)、社交(5项)、学校表现(5项)4个维度。每项分为0~4级,根据线性尺度0~100分转换计分,即100分为0级(从来没有)、75分为1级(几乎没有)、50分为2级(偶尔有)、25分为3级(经常有)、0分为4级(一直有)。维度亚总分为所包括项目分数总和除以项目数,总分为23项条目分数总和除以项目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3.5 并发症发生率 对两组患儿化脓性皮炎、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3.6 家属护理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问卷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支持、医院环境、专业护理4项内容,每项评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家属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使用例数、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χ2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儿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情况比较[n(%)]
2.3 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PedsQLTM4.0通适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PedsQLTM4.0通适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PedsQLTM4.0通适量表评分对比(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6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小儿骨折的三个主要原因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及累积应变。①直接暴力:暴力的冲击会直接对骨骼特定区域产生影响,导致该区域发生骨折,并且通常伴随着对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车轮撞击小腿会使胫骨和腓骨轴骨折[5]。②间接暴力:当受到间接暴力时,通过纵向传递、杠杆作用或扭转在远处发生骨折。例如,当从高处坠落并双脚着地时,躯干因重力而急剧向前弯曲,胸腰椎交界处的脊椎因弯曲力(传导效应)而发生压缩性骨折[6]。③累积应变:经过反复和长时间的轻微直接或间接创伤,可能会导致肢体某些部位在较长时期内发生骨折。骨折发生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和肿胀等症状,而且疼痛可能会加剧[7]。此外,患儿缺乏有关骨折的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较弱,当其活动受到限制,舒适程度较差时,患儿可能会对治疗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对家庭生活的依赖性较强,骨折后在治疗期间需要在医院等陌生环境中生活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医护人员为其进行治疗或护理时,患儿表现出烦躁、哭闹、拒绝接受治疗等行为。这就增加了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难度,不利于骨折的愈合[8-9]。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采用符合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缓解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差距,调动其进行功能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促进骨折的康复。
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儿功能锻炼时心理反应情况、功能锻炼依从性、PedsQLTM4.0通适量表评分、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充分调动患儿功能锻炼的积极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互动健康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属于双向护理模式,坚持以患儿为中心,以平等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互动健康教育,患儿和家长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病情,了解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注意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促使患儿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提高其在功能锻炼中的主动性[10-13]。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并根据患儿的心理状况,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护理人员还与患儿和家庭成员建立融洽的关系,并积极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护理计划和相关项目的制订。有了家庭成员对患儿的理解和认可,再加上其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支持,整个护患沟通会变得更加和谐。互动健康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故事式健康教育模式。其可以快速缩短护理人员、患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消除患儿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在尽快建立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互动健康教育模式,护理人员可以准确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对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患儿对功能运动的偏好,采取有针对性的鼓励措施,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对功能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在小儿骨折患儿护理过程中,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提高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充分调动患儿功能锻炼的积极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