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欣
在西方国家统计中,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是导致失明的原因之一, 也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疾病。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老龄化趋势增加, 使得多种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风险亦随之增加[1]。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其他相关炎性因子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在临床中,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比如视力下降或视力模糊, 病情严重下还可导致失明,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选择眼底激光治疗, 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还能减轻对患者的损伤。但随着该种方式的应用时间不断延长, 导致疗效也逐渐下降,故此需要积极寻求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3]。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 例。观察组中, 男36 例, 女14 例;年龄40~78 岁, 平均年龄(59.36±6.46)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7~0.25, 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22±0.02);糖尿病病程3~20 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11.56±2.86)年。对照组中, 男37 例,女13 例;年龄41~78 岁, 平均年龄(59.85±6.29)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8~0.25, 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21±0.02);糖尿病病程4~20 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11.89±2.75)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有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诊断标准[4];②经内分泌检查确诊;③均为单眼发病, 且视力≤0.5;④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查提示黄斑中心厚度≥250 μm。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异常;②伴有恶性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底激光治疗:选择莱特美532 激光机进行治疗, 参数设置如下:执行时间为0.15~0.20 ms, 隔断时间为1.0~1.2 ms, 执行时负载率为13%~16%, 光斑直径设置为90~100 μm, 黄斑外进行能量临界值的测量, 在额定的负载率下进行2 倍的激光功率以及3 倍的曝光时间, 对患者黄斑正中间凹1PD区域处隔开, 视乳头黄斑情况进行光凝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柏西普治疗, 在术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给予患者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后, 在角膜缘后距离睫状体4 mm 平坦部位采用一次性29G1 ml 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 取0.05 ml康柏西普进行穿刺, 在注入药液后, 需要对患者的眼内压进行测量, 直至药液无溢出情况后, 包扎患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 治疗效果, 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眼内压水平, 并发症发生情况,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IL-8), 氧化应激(MDA、LHP)水平, 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PSV、EDV、RI)。选择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的视力, 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于治疗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 包括IL-6、IL-1β、IL-8;并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检测, 包括PSV、RI 以及EDV;采用放射免疫疗法对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 包括MDA、LH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对比 治疗前, 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 个月, 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 黄斑中心厚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对比( ±s)
表1 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厚度(μm)观察组 50 治疗前 0.22±0.21 453.52±2.52治疗1 个月 0.41±0.05a 310.52±2.01a治疗2 个月 0.42±0.06a 290.25±2.41a治疗3 个月 0.45±0.08a 280.52±3.02a对照组 50 治疗前 0.21±0.02 453.74±2.02治疗1 个月 0.27±0.03 400.25±2.45治疗2 个月 0.30±0.08 392.63±2.41治疗3 个月 0.33±0.01 376.52±2.78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7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
2.3 两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眼内压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眼内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 个月, 观察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眼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眼内压水平对比( ±s)
表3 两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眼内压水平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 a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时间 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mm2) 眼内压(mm Hg)观察组 50 治疗前 9.25±1.52 16.52±1.85治疗1 个月 6.82±1.05a 12.88±1.05a治疗2 个月 5.02±1.45a 12.01±1.06a治疗3 个月 3.88±1.32a 10.22±1.85a对照组 50 治疗前 9.26±1.52 16.63±1.75治疗1 个月 8.05±1.77 14.08±1.97治疗2 个月 6.88±1.85 13.55±1.80治疗3 个月 5.46±1.79 11.52±1.98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
2.5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IL-1β、IL-6、IL-8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s, ng/L)
表5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s, ng/L)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IL-1β IL-6 IL-8观察组 50 16.33±2.45a 92.86±3.14a 0.32±0.03a对照组 50 30.28±2.74 136.85±5.44 0.78±0.25 t 26.837 49.522 12.918 P 0.000 0.000 0.000
2.6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MDA、LH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s)
表6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MDA(nmol/ml) LHP(mmol/L)观察组 50 4.52±1.85a 163.85±2.78a对照组 50 7.05±1.02 342.63±5.14 t 8.468 216.332 P 0.000 0.000
2.7 两组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视网膜中心动脉PSV、EDV 均大于对照组, RI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s)
表7 两组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PSV(cm/s) EDV(cm/s) RI观察组 50 9.85±1.71a 2.25±0.22a 0.62±0.21a对照组 50 7.25±1.02 1.72±0.03 0.79±0.35 t 9.233 16.879 2.945 P 0.000 0.000 0.004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糖尿病所致的眼部并发症发生几率不断增加, 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原理一致,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 从而使得患者眼底的视网膜血管出现闭塞, 最终导致整个视网膜血管缺血[5]。而当视网膜血管出现缺氧和缺血时,则容易分泌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物质, 从而促进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 若受到新生血管特性的影响, 如血管本身的收缩作用较低、密闭性不高等, 容易增加眼底并发症风险, 严重情况下还可增加患者致盲风险,而该类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故此需要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病原因较多, 包括视网膜存在灌注不足、血-视网膜屏障被损坏、视网膜细胞外液出现不正常的凝聚等, 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十分缓慢, 故此导致多数患者对于该病了解不足, 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恢复。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选择眼底激光治疗, 不仅能够使患者的黄斑水肿症状得到缓解, 还能减轻其损伤程度[6]。眼底激光治疗的主要机制为通过光凝将视网膜中的耗氧细胞进行损坏, 从而促使患者的视网膜变薄, 使血液能够提供视网膜供给。另外, 本次研究选择黄色激光作为眼底激光, 其在人体色素上皮层中发挥较好的转换效用和摄取效用, 具有散射少、吸收率高等优势。
康柏西普作为一种新型的VEGF 融合蛋白, 其能够对病理性血管生成产生抑制作用, 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加、移动和分化均具有诱导作用, 还能使人体血管通透性得以增加, 且能够发挥较长的作用时间。研究表明,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VEGF 水平较正常人高, 故容易出现黄斑水肿情况[7]。而眼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对血管新生的发展过程产生阻止作用, 还能使黄斑区水肿和渗出等发生率得以下降, 达到提高患者视力水平的目的。而眼底激光治疗容易损害患者的血管, 进而使得眼部部分组织出现变性渗出和新生血管反应, 从而对病情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在本次结果中, 治疗1、2、3 个月, 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 黄斑中心厚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7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 个月, 观察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眼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IL-1β、IL-6、IL-8、MDA、LHP 均 低 于 对 照 组, 差 异 具 有 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视网膜中心动脉PSV(9.85±1.71)cm/s、EDV(2.25±0.22)cm/s 均大于对照组的(7.25±1.02)、(1.72±0.03)cm/s, RI(0.62±0.21)低于对照组的(0.79±0.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联合治疗能够弥补单独眼底激光治疗所致的血管增生渗出情况的不足, 具有治疗和缓解的作用, 还能对病情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还能缩小患者病灶面积, 减少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8]。究其原因:眼底激光治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 其主要是通过激光治疗将缺血所致的新生血管生成情况消除, 对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阻止作用, 另外还能避免出现视网膜玻璃体积血和增殖情况, 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而康柏西普则能够在眼底病变的新生血管中产生直接作用, 弥补激光治疗对眼底组织造成的损伤, 从而减轻患者眼底组织的水肿和炎症。通过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联合应用, 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弥补不足, 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9-12]。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的费用较高, 而与激光治疗联合应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二者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还能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而联合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激光治疗的辅助方面, 在短期内治疗效果显著。激光治疗需要保证屈光间质的清晰,而应用抗VEGF 治疗能够使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出血风险得以减少, 从而将激光治疗的效果更好的发挥;联合治疗还能使诊疗时间得以缩短, 使患者机体痛苦得以减轻[13-16]。结果中,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 二者联用能够使患者的视力水平得到改善, 还能使黄斑中心厚度得以减少, 对患者来说安全性高[17-20]。康柏西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利用抗VEGF 融合蛋白对新生血管内异常VEGF 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阻止, 再与活化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结合, 和其他药物比较, 该类药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更好, 且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作用时间长, 能够对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产生抑制和减少的作用, 能有效降低出血和水肿等并发症, 对于患者视网膜功能也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将患者视力水平提高[21-25]。
综上所述, 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较高, 能够使患者的视力水平恢复正常, 减少黄斑水肿程度,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