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提升路径
——以《祝福》教学为例

2024-01-06 02:21甘肃刘文德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2期
关键词:祝福隔膜祥林嫂

◎甘肃/刘文德

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超越语文阅读教学单篇授课的方式,围绕一个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主题进行多篇组合式阅读教学的新型授课方式。群文阅读可以有效整合课内、课外相关资源,提高学生使用阅读材料的能力,强化学生联系、整合、归纳、概括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反过来可以有效促进和提升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体意识,学生思维固化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选入的文章,也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掌握同类文章所阐述的共同的主题并辨明彼此之间的区别。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开放是面向学生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阅读感受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不预先设定任何固定的答案和结论,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在阅读中认识文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并非单纯的阅读文本,文本只是一种媒介,一个具有“中介”性质的自在之物。阅读最终是阅读者更深地认识、提升自我,而阅读文本和阅读过程就是为学生的自我重构提供一个契机。只有基于认识、提升自我的阅读理念,才有可能“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固化现象”,形成自己新的文本观和阅读观,以体现更加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差异化选择能力。

(二)缺乏问题意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一种“问题意识”。因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等。群文阅读说到底是一种联想式阅读,是一种创造式的主题阅读,与“大单元”教学要求的目标是相互呼应的。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使用上,又不得不受制于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难以带给学生自主阅读、相互交流的兴趣、动力和自由度。这些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既缺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阅读体系的能力,又不能带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三)未能聚焦群文的共同主题和相互联系

提倡与实施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不能只着眼于阅读的实际行为,其评价也不能仅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应着眼于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发展能力,着眼于通过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中已明确了相关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日常教学的任务之一了。而群文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实际的实施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一些群文阅读教学课只是单纯地选择了几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甚至教师自己也搞不清楚所选文章之间的内部关联,何谈在群文阅读中培育学生的能力。

基于上述问题,有必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维度,为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以教学鲁迅的《祝福》为例,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建议。

二、群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选择合适的文本和主题,构建差异化和开放性的议题

结合高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当前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个开放性议题——“孤独与隔膜”,以此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中的写作技巧、情感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差异性和互文性是群文阅读中的首要原则。文体的差异、创作时间的差异、作者的差异是构成这种差异化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在选择具体的文本时,还必须关注文本系列所形成的文本纵深,区分文本的阅读难度,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体系。在本次群文阅读教学中,围绕“孤独与隔膜”这一主题,以《祝福》为中心,兼及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 正传》《孔乙己》《故乡》《狂人日记》等,按照繁简结合、难易搭配的原则,把这些文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性的阅读闭环,在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语境中塑造学生的阅读新形态。

(二)设计差异性的阅读任务,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给学生安排阅读任务,这个任务不是具体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能够提出问题,并且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也不是随意的,需要以阅读主题为主线,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群文阅读要围绕任务群为中心展开,任务群要紧紧围绕群文阅读的主题展开。在群文阅读中,要构建一个反思前提、质疑联系、延展结论的阅读体系和阅读框架。只有在这样一个框架体系内,深入思考阅读的本质,才可能会有所突破。比如,围绕“鲁迅小说中的孤独与隔膜”群文阅读的主题,学生以《祝福》为中心,以《阿Q 正传》《孔乙己》《故乡》《狂人日记》为组文,自主阅读,提出与“鲁迅小说中的隔膜与孤独”这一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完整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文本组合设置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完成。如《祝福》和《阿Q 正传》为一组,这一组可以探究同样作为底层人物的祥林嫂和阿Q 之间的孤独与隔膜的相同点——受封建意识的支配。同时,祥林嫂和阿Q 之间的孤独与隔膜也有区别,阿Q 的孤独与隔膜其实是弱于祥林嫂的。解析到这一步,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是导致这种区别出现的原因何在?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探讨。教师则在时机成熟之时揭示答案——性别的差异导致了祥林嫂与阿Q 出现孤独与隔膜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完整地还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问题的价值、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其效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整个流程进行必要的完善。最后,教师根据完善的最终结果抽取范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从而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课后,学生要重新复盘,将整个流程在脑海中重新演示一遍,分析自己的得失,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直击问题本质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基础,不可空谈。在提出问题后,通过群文阅读“求同存异”,寻找群文中“问题”背后的真正本质,而不能仅停留于现象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探究鲁迅小说中底层人物的孤独与隔膜,学生会发现他们彼此心存芥蒂,表面上看似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鲁迅的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天然就隔着一层“厚障壁”,交流流于形式,始终无法深入到内心深处。比如,在《祝福》中,鲁镇的各色人物之间都存在着隔膜。祥林嫂与她的雇主想法始终不一致,她的雇主不理解祥林嫂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所承受的心酸和无奈。在面对祥林嫂的家人时,他们想的是怎样避免麻烦,而不愿意向祥林嫂伸出援手。祥林嫂与同在雇主家里帮忙的其他女佣也存在隔膜,同为被压迫者,理应互相帮助,相互扶持,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她们之间相互倾轧,并不曾真心为彼此考虑,这也是真实上演的底层人民的悲哀。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一种极度狭窄的生存时空,人的存在不得不恶化为“他人即地狱”的争斗,信任也在不自觉间被割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孤独其实就在这种盲目的斗争中产生了,而且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包括作为新式知识分子的“我”,就连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也要犹豫再三,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回答,对于祥林嫂,“我”也并非发自肺腑地想帮她,又何谈信任呢。

再看《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个穷酸书生,被人们视为“废物”,与周围的人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这种隔膜使得他无法融入社会,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存在。这是其社会地位上的隔膜。孔乙己没有亲人、朋友,甚至没有任何人愿意和他交往。他的孤独感无处不在,无法摆脱。这种孤独感使得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能独自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其人际关系的孤独。同时,孔乙己是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与周围的人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隔膜使得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也无法理解别人。这种孤独感使得他无法与别人交流,只能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是其思想的隔膜。孔乙己是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现代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隔膜使得他无法与现代人交流,也无法得到现代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孤独感使得他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只能独自承受孤独和失落。这是其语言和文化的隔膜。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孤独和隔膜主要表现在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思想和语言文化等方面。这些隔膜使得孔乙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能独自承受孤独和失落。这种孤独和隔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也反映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这些解析与认识,单从《祝福》这一篇文章的解读中其实是不太容易被发现,但如果使用群文阅读的方法,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就比较容易发现上述问题了。当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与隔膜是为了反抗这种孤独与隔膜,因而解析文本中孤独和隔膜的目的旨在疗救,旨在疗救当时社会的人,旨在警醒当今的学生,同时也是警醒教师自己,不要迷失初心,成为一个迷失在孤独和隔膜中的人。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效果良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祝福隔膜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
经上下腔静脉联合介入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