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
——双重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前因动机与现实挑战

2024-01-05 13:18:48姚思宇王璐瑶武康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商业利益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姚思宇 王璐瑶 武康平

(1.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3.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当今时代经济力量重塑了高校的使命和追求(1)叶赋桂.变与不变:大学的哈姆雷特之问[J].复旦教育论坛,2016,(6):5-12.,公共政策和研发投入决策的改变要求高校不仅要在公共利益导向下勇攀科学高峰贡献人类福祉,同时还需面向商业利益以知识和技术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Sheila Slaughter and Larry L.Leslie,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一方面,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学术研究并展开有效知识创造仍是高校最重要的立身之本(3)Robert K.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所引发的一系列公共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科研组织机构、学术界等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资源及成果的开放共享、呼吁全球科研体系积极向“开放科学”转型。另一方面,商业利益与市场力量的介入也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激励手段。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最新统计,2020年全球高校国际专利(PCT)前十榜单中来自中国的高校占据了半壁江山(4)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Innovation Perseveres: International Patent Filings via WIPO Continued to Grow in 2020 Despite COVID-19 Pandemic,” https://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21/article_0002.html.。时代的变革与目标的多元迫切要求高校重新思考在当今社会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核心任务。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两种价值导向对高校均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都是当代高校科研行为决策中需要同时衡量的价值标准,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与隔阂,无论对何种导向的极力推崇或摒弃都不符合时代需求,也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在科研活动的诸多方面或引发资源冲突与张力,需要有效平衡对两种价值导向的倚重。诚然,唯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或使得科研成果因无法落地而成为“空中楼阁”,但一味追逐商业利益则引发了“基因编辑婴儿”等一系列科研伦理问题,带来了“大学精神失落”“大学官场化、功利化”等诸多不良社会影响(5)Bhaven N.Sampat,“Patenting and US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ld before and after Bayh-Dole,”Research Policy 35, no.6(2006):772-789.。因此,探究如何协调双重利益导向张力下的新时代高校科研活动,发挥高校人才高地优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立足高校面临的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相互交织的背景,分别以两种利益导向为抓手聚焦高校的科研行为,基于“动机-决策-挑战-变革”(MDCR)分析框架,深度剖析不同导向下高校研究人员的决策逻辑和前因动机,挖掘由此带来的现实挑战并提出治理变革的政策建议。

一、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

当下,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知识创造和资源分配主要受两种制度支配(如表1)。一种是基于公共利益导向的开放科学制度(open science regime),常见于“纯粹”的科学研究领域(6)Alfonso Gambardella and Bronwyn H. Hall,“Proprietary versus Public Domain Licensing of Software and Research Products,”Research Policy 35, no.6(2006):875-892.,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属性;另一种则是基于商业利益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以专利和版权为代表(7)Robert K.Merton,“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no.6(1957):635-659.,私权属性则是保障知识产权的根本。典型公共利益导向下的高校科学研究主要形成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学术演讲和其他形式的公开出版物等,商业利益导向下科学研究则通过专利交易、技术咨询、学科性公司、大学衍生企业等方式呈现。科学社会中高校科研人员通过公开发表科研成果获得名誉权(reputational rights),市场统治下以专利为代表的商业导向科研成果则带来相应的所有权(proprietary rights)。

相较于纯粹的科学研究知识和市场化下的专利知识,当下高校科学研究的知识产出更多呈现“双重”属性,即同时具备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知识(8)Fiona Murray and Scott Stern,“Do Form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inder the Free Flow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nti-commons Hypo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63, no.4(2007):648-687.。双重知识既可在公共利益导向下形成学术论文等进行公开发表,又可在商业利益导向下以专利形式获得所有权进行市场化交易、应用与开发。双重知识属性给予高校科学家们更多选择和决策的可能性,然而不同属性的决策逻辑却有着本质区别,如图1所示具体体现在成果产权策略、知识扩散策略和价值取向策略三方面。

(一)公共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追求科学和学术(9)王英杰.大学文化传统的失落: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行政化的叠加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7.,而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公共利益。正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公共属性,高校获得大量的公共财政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科研人员的决策逻辑奠定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底色。阎光才指出科研人员作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阶级,以与知识生产、传播和服务相关的活动为己任(10)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高校科研人员对公共道德责任和公民共同权利责任的承担有着一种先天性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的指引下,科研人员注定必须要超越对自身狭隘的专业、学科、职业的局部性关怀(11)汪冬冬.立法与阐释: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变——论齐格蒙特·鲍曼的知识分子身份观[J].人民论坛,2014,(11):109-111.,形成基于自然真理和社会福祉的价值判断体系,在公共利益导向的决策逻辑下展开科研活动。

1.公开科研成果的决策基本逻辑:放弃“私有”才能获得的知识产权

科研成果公开传播是开放科学制度中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基本逻辑。开放科学制度被称为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的管理规范(12)Alfonso Gambardella and Bronwyn H. Hall,“Proprietary versus Public Domain Licensing of Software and Research Products,”Research Policy 35, no.6(2006):875-892.。在开放科学制度中,科研成果的所属权是建立在自由、免费分享学术知识的基础上(13)Robert K.Merton,“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II: Cumulative Advantage and the Symbol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ISIS 79, no.4(1988):606-623.,正是这种自由的、流动的、无私的、非营利性的知识传播构建了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也造就了学术研究中知识产权的独特性,即开放科学制度中的知识产权是通过优先放弃对新知识的独占权而创造一种私有财产(14)Partha Dasgupta and Paul A.David,“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Arrow and the Ascent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 ed. George R.Feiwel(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1987),519-542.,这种决策逻辑既与知识的内在演绎逻辑相关,也与高校科研人员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构成密切相关(15)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高校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知识的集体,通过维持对特定专业知识的垄断控制来换取默契的社会契约: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研究,而不是为了最大化私人利益。在这个社会契约的背景下,只有科研人员把他们的研究工作以文章、专著和书籍等公共印刷品等形式发表出来,并促进其传播,才可能形成合法产权(16)Robert K. Merton,“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II: Cumulative Advantage and the Symbol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ISIS 79, no.4(1988):606-623.。因此在开放科学制度下,唯有对知识和成果一定程度地放弃“私有”,通过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与探讨,使其成为相关专业领域、产业领域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公有”信息,高校科研人员才能成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人。

2.快速分享成果的决策执行逻辑: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成果优先发现权

快速分享科研成果是时间竞赛环境中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执行逻辑。在开放科学制度的内生逻辑中,知识创造或发现的第一个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通过发表公开科研成果确认“优先发现权”(17)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从而获得相应的精神奖励,而随后的发表者并不能获得相应的精神奖励。这促使了科研人员积极、快速地分享和传播相关科研成果,力争更早更快地公开发表,甚至产生关于科研成果出版发表的竞赛(18)Robert K.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在这个与时间竞赛的科学奖励制度逻辑下,高校科研人员会出现竞相发表科研成果的行为,学术知识和科研成果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快速传播,并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知识输出,付出的成本则是对他人知识的引用或者在知识共享方面提供互惠便利。虽然在这种知识自由流动的开放科学制度下,科研人员无法通过知识创造获得与知识产权制度同等水平的私人经济回报,来自公共机构或者雇主的资金支持是其最重要的经济回报来源,但优先发现权是赋予学者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荣誉。

3.科学价值至上的决策生成逻辑:学术系统分层结构的重要标准

科学价值至上是公共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生成逻辑。在科学共和国,来自学术同行的认可是科研人员重要的“科学财产”,而科学价值则是学术系统分层结构形成最重要的判断标准(19)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M].顾昕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高校科研人员并不是从科学研究中直接获得利益,而是通过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工作获得同行认可,进一步带来学术研究资源的获取以及后续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科学价值至上”这一共识准则的存在,学术同行才能对科研人员的能力潜质与成果贡献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科研人员则获得相应的学术声誉。好的学术声誉不仅是对科研人员“角色表现”的认可,也是科研人员继续承担科研角色、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保证。科研人员获得学术声誉最快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开放的扩散渠道下公开发表成论文、著作等公共印刷品,学术同行通过运用该科研人员的知识、引用其作品,获得更好的学术声誉和声望(20)Richard Florida,“Engine or Infra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in Industrializing Knowledge: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ds. Lewis M. Branscomb et al.(Cambridge: MIT Press,1999),1-24.,从而在学术圈形成学术影响力。在科研人员获得一定学术声誉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金钱方面的奖励,学术声誉和财政支持的双重奖励会驱动科研人员更乐于发表论文和公开新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学术声誉和更多的财政支持,成为学术界的翘楚(21)Paula E.Stephan and Sharon G.Levin,“Property Right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8, no.3(1996):177-188.。科学价值至上的决策生成逻辑,促使学术系统内部结构的分化与分层,形成少数精英主导的类金字塔格局。

(二)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源泉,更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在多元资金支持和市场化驱动下,高校成为产业界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功能。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指出,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共同迎来了第二次学术革命,高校科研人员看待学术研究和教学互动的角度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追逐真理和教书育人”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生教育和知识进步做出贡献”转变,高校也从“象牙塔”转变为区域的“创新者”和“领导者”(22)亨利·埃茨科威兹.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4):481-488.,并由此产生了有别于公共利益导向下的决策逻辑。

1.优先专利确权的决策基本逻辑:知识产权制度下对私权的保护

通过专利优先确定知识成果权利归属是知识产权制度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基本逻辑。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人员通常会优先申请专利,以确保私人产权不受损害。作为高校知识创新的主体,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目的已经不仅局限于科学价值的追求,还希望将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知识与产业实践相结合,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转移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而知识产权制度恰恰对专利权人的主体产权提供了明确的私权保护,为科研成果市场化交易的有序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当科研人员面临两种呈现方式的抉择时,往往会选择推迟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节点,优先申请专利确保对该成果的所有权,将科学知识具象化为可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财产,保障相关技术的私权属性,得到法律保护后再基于此科研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从而避免由于优先发表论文被认定为现有技术,造成申请专利时创新性审查的失败(23)专利申请书需要体现该发明的核心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有明显的差别,根据我国《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现有技术包括在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外公开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因此即使是科研人员自己发表的论文也属于现有技术,会影响专利的新颖性审查。。

2.科研成果保密的决策执行逻辑:市场垄断性及商业利益最大化

对科研成果采取保密策略是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执行逻辑。高校科研人员通过专利的申请、授权和交易等方式从自己的发明中获得相应的商业化利益回报,而对商业价值高低的预判决定了科研人员是否对科研成果采取保密策略。当科研成果具有高市场预期和商业价值时,有很大可能科研人员根本不会将此成果通过论文等方式公开发表(24)Eric G.Campbell et al.,“Data Withholding in Academic Genetic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7, no.4(2002):473-480.,而是倾向于采用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对该研究成果的独占所有权。并且当高校科研人员在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科研活动时,出于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护通常会签署保密协议(25)Kyriakos Drivas et al.,“Academic Patent Licenses: Roadblocks or Signposts for Nonlicensee Cumulative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137, no.5(2017):282-303.,限制相应科研成果的知识扩散与技术流动,从而保障专利后续开发的市场垄断性和商业利益最大化。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以5亿元人民币授权团队专利,他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意识到自身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环保意义,而且具有巨大产业价值,不可以随便把想法透露出去,不能写项目申请书,更不可以发表论文(26)邸利会.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EB/OL].https://mp.weixin.qq.com/s/Dv7iZbOBelD3zj9CuPsiuA,2019-04-09/2021-10-12.。这一案例生动地阐释了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保密的决策逻辑。

3.实用主义至上的决策生成逻辑:非政府投入增加与问题导向增强

实用主义至上是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生成逻辑。随着知识的经济地位前移,高校与工业界的互动与合作愈加紧密,实用性的、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27)David Blumenthal 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in the Life Sciences—An Industry Surve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4, no.6(1996):368-373.的研究与日俱增。一方面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模式发生嬗变,财政支持被紧缩,而非政府科研经费的比例持续上升。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的资助更侧重优势提升与问题解决,并倾向于资助有可能直接贡献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的项目(28)潘发勤.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学术资本主义》读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80-186.。资源依赖理论指出,当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时,高校会主动改变其寻找资源的模式,以获得新型的、竞争性更强的资金支持(29)Sheila Slaughter and Larry L.Leslie,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随着非政府投入增加与问题导向增强,多元经费支持下的高校科研人员表现出更多的市场化行为或者具有市场化特点的行为(30)Ibid.,通过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平台、技术咨询、技术入股、专利转让、专利授权等知识商业化方式与工业界形成密切联系,获得更多源自企业、基金会以及私人的非政府投入科研经费,开展更具有实用性的研究。

二、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前因动机

公共利益导向下高校遵循开放科学制度的行为准则,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则奉行知识产权制度,二者在内源动力、运行模式、信息传播、声誉构建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迥异。高校科研人员同时处于两种价值导向相互交织的环境之下,并不能单纯地遵循一种价值导向进行科研行为决策,处于不同生态位(niche)的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在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两种价值导向融合与冲突的状态下不断寻求具有适切性的平衡点(31)Michael T.Hannan and John Freeman,“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no.5(1977):929-964.,从而采取自身利益最优化的决策逻辑。那么溯其本源,驱动高校科研人员采取不同价值导向下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前因动机是什么?本部分基于内生和外源的二元视角探索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前因动机。

(一)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内生前因动机

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内生前因动机具有内驱性特征,是高校科研人员为满足自我需求而采取不同价值导向下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动力机制。如图2所示,自我需求主要包括自我兴趣需求、自我保障需求和自我尊重需求三方面,在源发性动力、生存性动力和持续性动力三种内生动力的驱动下,高校科研人员为满足不同价值导向下的自我需求选择相应的科研行为决策逻辑。

高校科研人员的自我兴趣为其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提供了内部源发性动力,兴趣的内容决定了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Merton)认为,在公共利益导向下的科学社会中,高校科研人员投身学术研究的自我兴趣是满足自身热衷解决难题并第一个解决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内隐的、自发的、非营利性的(32)Robert K.Merton,“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no.6(1957):635-659.,具有知识分子自觉的公益导向(33)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此时的科学研究被视为解决谜题的游戏,而找到谜题的解决方案则是获得的奖励(34)Warren O.Hagst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5).;在商业利益导向下,对于知识生产模式2(35)顾剑秀,罗英姿.学术抑或市场: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1):49-56.的后现代高校科研人员来说,自我兴趣不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式的谜题解决,在“应用情景”中进行知识生产满足社会多主体的现实需求(36)李澄锋,陈洪捷.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同行评议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22-29.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成为高校科研人员采取商业利益导向科研行为决策的自我兴趣需求。

保障需求为高校科研人员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提供了内部生存性动力,经济回报的保障程度影响着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学术回报系统(Academic Reward System)将学术研究能力与经济回报建立起密切关联(37)Paula E.Stephan and Sharon G.Levin,“Property Right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8, no.3(1996):177-188.,公共利益导向下的科研行为决策逻辑高度契合学术回报系统的价值判断,当高校科研人员的“高”学术能力得到学术认可后,不仅获得职业生存保障,随之而来的是因学术声誉而汇集的学术地位、科研投入、社会资源、个人收入等财富回报(38)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下,商业利益导向的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帮助高校科研人员及其团队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如专利转让、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等市场化行为大幅度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经济待遇,与此同时,现代科学研究对于大型科研仪器、高精设备材料、专业软件系统等设备的需求越来越依赖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效商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高校科研人员获得更加多元充沛的经费投入。

尊重需求为高校科研人员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提供了内部持续性动力,而所追求尊重的来源则影响着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公共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体现为对学术声誉的追求,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认知财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知识存量,通过学术研究工作获得源自学术同行和科学社会的认可尊重是科研人员重要的心理收入(psychic income);商业利益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主要体现为大众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高校科研人员既享受在基础研究中解决难题的成就感,也享受获得与研究成功相关的声望,当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商业化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巨大市场价值、抑或是获得丰厚商业成功时,会大大提高研究工作重要性的披露程度,并伴随着大众知名度与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外源前因动机

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外源前因动机奠定了底色基础,是高校科研人员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采取不同价值导向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动力机制。如图3所示,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外源政策推力、外源制度引力、外源资金拉力以及外源组织助力四个方面,分别提供基调性动力、评价性动力、资助性动力和同侪性动力,高校科研人员在不同价值导向的外源动力下选择相应的科研行为决策逻辑。

政策环境为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提供了外部基调性动力,政策着力点的区别推动着高校采取不同价值导向下的科研行为决策逻辑。以研究型大学为导向的政策显著激励着高校公共利益导向下的科研行为(39)Chiara Franzoni et al.,“Changing Incentives to Publish,”Science 333, no.5(2011):702-703.,如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985工程”与我国研究型大学论文数量加速增长密切相关(40)朱军文,刘念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计量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30-35.;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则是高校科研人员商业化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力,以拜杜法案为代表的相关法律赋予了高校对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行为的大幅度增长(41)Bhaven N.Sampat,“Patenting and US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ld before and after Bayh-Dole,”Research Policy 35, no.6(2006):772-789.。

制度环境为高校科研行为的决策逻辑提供了外部评价性动力,科研评价制度的指挥棒引导着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在不同价值导向侧重。以科学价值为本位的科研评价制度注重学术研究的创新突破与科学知识的边际增长,学术贡献度是科研评价制度中的重要评价标准,深深影响着高校科研人员采取公共利益导向下的行为决策;随着科研评价制度的改革,高质量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逐步增加,如在国家级科技奖项评定中以发明专利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愈加重要,引导着高校科研人员在拓展科研成果商业利益方面的行为积极性大大提高。

经费支持为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提供了外部资助性动力,科研经费的来源与科研项目的目标决定着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导向抉择。从高校科研经费的结构组成来看,围绕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一直是高校科研经费的重中之重(42)胡建华.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29-33.,而科研产出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资金拉动型特征(43)蔡翔等.我国地区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科研产出—成果转化”视角[J].软科学,2013,(3):80-84.,基础研究主导的科研经费拉动着高校采取聚焦公共利益导向下科研产出的行为决策;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来自企业、基金会和个人的非政府投入科研经费比例逐年上升,而这些资金通常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以专利技术获得为目标,应用导向科研经费支持下高校侧重商业利益的科研行为决策与日俱增。

组织环境为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提供了外部同侪性动力,组织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助推着高校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不同价值取向。科学制度下的学术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和价值追求,体现在学术网络、学术平台、学术氛围以及学术合作关系等多方面,虽然高校科研人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级,但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对其科研行为决策逻辑的价值取向起到重要影响(44)由由等.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科研产出——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百强中美国大学数据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4-14.;高校科研人员的身份日趋多样化,处于多元组织共同体的高校科研人员不再将科学价值作为唯一考量指标,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抢占市场竞争优势、获得更多潜在利益丰富了价值认知,助推了高校科研人员开展创办衍生企业、学科性公司、技术入股等商业价值导向的行为决策。

三、双重价值导向冲突下高校科研的现实挑战与治理变革

研究聚焦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两种不同价值导向下高校科学研究的行为与决策,深入探究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决策逻辑及其背后的前因动机,由此形成了双重价值导向下基于MDCR分析框架的高校科研行为决策模型(如图4所示)。从决策逻辑上看,高校教师往往很难在快速公开发表以获得学术成果的“优先发现权”和暂且保密成果以优先获得“专利所有权”中得以兼顾。从背后的前因动机上看,对科学价值和学术声誉的追求与对商业利润和市场份额的追逐也存在“双趋冲突”。此外,受限于高校科学研究的资源、资金、时间等客观约束以及现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与绩效管理相关政策的影响,双重价值导向下的冲突与张力被进一步加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现实挑战将引发高校科研治理的变革。

(一)双重价值导向冲突下高校科研的现实挑战

1.主责冲突:高校科研人员的身份认同危机

当前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双重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研究主责冲突(45)Elizabeth A.Boyd et al.,“Financial Conflict-of-interest Policies in Clinical Research: Issues for Clinical Investigators,”Academic Medicine 78, no.8(2003):769-774.。高校科研人员承担着大量的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任,其身份也愈发多元化和市场化,企业创始人、独立董事、监事、股东、法定代表人等身份不一而足,然而原本的学者身份却在逐步退化。商业利益导向下的多重身份难以助力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科学共和国的学术声誉,反而将科研人员推向传统学术研究中的“非精英过程”(Non-meritocratic Processes)(46)Aldo Geuna,“The Changing Rationale for European University Research Funding: Are There Negati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5, no.3(2001):607-632.,过多的商业化行为会显著降低学者的学术影响力(47)姚思宇,武康平.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对学术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9): 1621-1631.并致使其难以位居学术网络的核心位置(48)Martin Meyer,“Knowledge Integrators or Weak Links?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Patenting Researchers with Their Non-inventing Peers i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tometrics 68, no.3(2006):545-560.。同时,大量的商业化活动占据了高校科研人员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如在专利申请、专利交易和专利实施等过程中,撰写申请文书、设计申请策略、参与企业谈判、获得技术支持、推进市场化进程等活动会占据及消耗时间和精力这一学术研究中最主要的投入要素。高校科研人员过多分心于商业化活动导致本应潜心学术研究的时间精力投入减少,多重职能之间的冲突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不得不面临双重价值导向间的取舍。

2.激励困境:科研成果评价导向的制度迷思

市场化演进下高校科研成果评价面临着不同价值导向标准迥异的激励困境。公共利益导向下评价标准是崇尚科学造福社会,通过同行认可、人才称号奖赏等方式激励学者公开发表和分享学术成果(49)Sheila Slaughter and Larry L.Leslie,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而商业利益导向下的评价则多是以获取最大化利益和市场竞争优势为标准(50)Robert K.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并回馈以相应的私有化的信息控制权、成果专属权等其他资本确权。随着竞争性科研经费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和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更加侧重市场需求,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逐渐向应用性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短期目标导向的研究领域转变,倾向于选择具有商业潜力的研究来开展后续工作(51)David Blumenthal et al.,“Participation of Life-science Faculty in Research 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5, no.23(1996):1734.,在科研项目申请中也愈加注重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或者优先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考虑领域。毋庸置疑,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有助于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动力,然而引发创新变革的奇点并不是按部就班规划形成,激发原始创新的根本动力往往源于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研究,将利润动机置于学术生活核心的激励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长期繁荣。

3.政策两难:顶层设计的协同创新互动不畅

当下政策设计中需要直面的挑战是顶层设计中协同创新互动不畅的问题。知识经济建设的核心实践就是高校主动纳入知识产权过程,双重价值导向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频繁,同时处于科学网络和技术网络的高校承担着网络间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枢纽作用(52)Gangbo Wang and Jiancheng Guan,“Measuring Science-technology Interactions Using Patent Citations and Author-inventor Links: An Exploration Analysis from Chinese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13, no.12(2011):6245-6262.,高校既承担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运行基本原理的高价值科学研究,又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创新瓶颈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然而现有政策法规难免存在多方目标利益难以平衡的两难问题,如高校科研人员在职期间的专利属于职务发明,高校为该发明的专利权人,出于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本无可厚非,然而国有资产处置的复杂性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难度提高,有如目前专利实质审查中的不失新颖性特例中并没有包括专利发明人自身发表的学术论文,造成高校科研人员不得不推迟论文的发表以确保专利的顺利申请。政策设计不仅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经济作用满足社会时代发展与现实利益的需求,又需统筹科学研究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战略布局。

(二)双重价值导向冲突下高校科研的治理变革

1.营造潜心深耕的科学研究环境

主责冲突下尚需营造潜心深耕的科学研究大环境,大力支持高校科研人才务实求真地探索原始创新学术前沿。高校科研人员身份认同危机不免产生教学敷衍、学术浮躁、热衷创收、急功近利等倾向,对商业利益的过度推崇将使得科研人员逐步远离潜心治学的科学研究,这对于国家创新实力的长期发展无异于是釜底抽薪。高校是原始创新最主要的动力支撑,高水平的原始创新不仅是高校科研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国家自强自立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保障。虽然原始创新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现难度,但一旦成功其所带来的收益是其他创新方式无可比拟的。原始创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除了在人才、资金、物资方面的持续投入,更需要营造利于高校科研人员宁心致远、深耕不辍、敢于突破的科研大环境,提供身份价值认同、创新失败容错、行政管理高效的科研氛围,保障自发性、持续性、创新性研发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飞跃。

2.完善精准专业的科研管理制度

激励困境下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精准专业的科研管理制度,有效适配高校科研人员的现实利益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与长远利益。在科研评价方面,应透彻剖析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属性特征,综合考量突破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共性支撑力以及社会公益力等多维价值,并结合高校类型、学科专业、职业生涯阶段与年龄性别特征等,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高校科研人才展开精准化、专业化、灵活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在科研激励方面,对于基础性研究着重激励具有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遵循开放科学制度中的创新贡献程度给予科研人员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对于技术应用研究则重点激励具有高商业价值和强竞争优势的科学技术,应用市场化手段与科学化方法,通过经费奖励、股权分配、成果确权等多元方式构建收益分配机制;在科研服务方面,应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从转化前的技术事前披露、专利申请策略,到转化中的商业价值评估、市场交易护航,再到转化后的知识产权维护、后期升级迭代等,打造专业服务、专职追踪、专人负责的高校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制。

3.构筑联动协同的创新政策体系

政策两难下亟待构筑联动协同的创新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探索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潜在张力、动态平衡与最优配置,形成多系统联动、多主体协同、多价值耦合、多目标统筹的战略布局与政策体系,形成创新政策合力助推高校在理论探索、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国力提升等全方位发挥创新驱动重要功能。在科技政策方面,建议构建高校科学技术申请专利的事前披露机制,或在现有专利实质审核规定中剔除科研人员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避免由于专利审核中的政策法规造成相关学术研究的延迟发表;在产业政策方面,统筹区域产业战略布局与高校技术先发优势,促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及全方位融合,完善创新链支撑高技术附加值产业持续性发展;在经济政策方面,政府主导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孵化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政府管辖机构、市场化营利机构和社会非营利机构三种风险投资主体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高校科技成果孵化的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力度,降低孵化风险成本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资本正以一种最高级别的价值实践形式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双重价值导向下高校科研行为决策的冲突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长期且持续应对的重要议题。正如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市场统治在人性的需求和个体的欲望之间划了一道裂痕,同时,此两者的分裂也是市场得以维持的条件”(53)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市场化策略是高校发展与变革不可或缺的选择,对科学知识的自发性、自主性、自由性追求仍然是高校的基本思想基础(54)陈洪捷.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从观念到制度——兼论“洪堡神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3):2-9.。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道路上,需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原始性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切实发挥高校为经济转型提供源于科学研究的原始性、革命性、颠覆性、持续性发展动力的重要功能,探索知识创新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贡献实质性增量的协同路径,实现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商业利益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成果转化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6:12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艺术“疯狂”客戴志康:从个人情怀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木上跌落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08
从社会经济环境解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基于商业利益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