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经济环境解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

2017-06-29 01:21朱世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煤炭动力

朱世光

[关键词]工业革命,动力,煤炭,商业利益,高工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59—04

英国工业革命堪称世界历史上成就最伟大、变革色彩最浓重、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之一,因而也受到考试命题者的关注。2016年10月浙江省选考曾考查“指出助推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是什么”。该问的答案来自人民版教科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这道试题及答案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助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我们知道,工业革命最本质的一些特征都表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在1760年左右,一波又一波发明和使用各类新式机械装置的浪潮开始席卷英国各地。享誉后世的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焦炉冶铁技术等诸多发明之所以会在18世纪的英国登场,正是因为英国恰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经济环境。

一、英国高工资经济和煤炭价格低廉两者合力驱动

18世纪英国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各类资本也很充裕,特别是作为能源的煤炭价格非常低廉。在英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里,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才会有利可图,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条件一概付诸阙如。

1.从“成本一收益”看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何以诞生在英国。

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只花了四年时间去改良和完善新式纺纱机器——珍妮纺纱机,全部研发过程耗资不过数百英镑而已。如果法国和印度也有人产生了利用一个纺纱轮同时带动多个纺锭旋转的灵感,进而开展同样的研发活动,所耗费的精力、时间和费用想必也会同哈格里夫斯的研发过程差不多。那么在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开展这类研发活动最终到底能否获利呢?答案是否定的。珍妮纺纱机自问世之后并没有在法国和印度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高价购入珍妮纺纱机生产棉纱很难获利,甚至得不偿失。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入资金耗时耗力地研发珍妮纺纱机这类应用前景黯淡的机器,显然是不划算的。

同样,英国人推广和应用水力纺纱机的速度要比法国人快得多。到18世纪80年代晚期,英国境内大约有150余个以水力纺纱机作为重要生产设备的大型纺纱厂先后建成投产。而在法国,只有4个生产规模很小的纺纱厂采用水力纺纱机作为生产设备。由于获利的可能性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导致英国以外的国家无法大规模采用水力纺纱机纺纱。“在英国,采用水力纺纱机生产棉纱的年收益率可达40%;但是在法国,以同样的方式组织生产所得的年收益率仅为9%。”“在法国,投资于商业活动的固定资本平均年利润率为15%,”相比之下,纺纱业的年收益率显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

2.蒸汽机首先诞生在英国的奥妙。

那一时期,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在欧洲大陆进行的,但是蒸汽机却首先在英国诞生,其中奥妙何在?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手段往往是一个耗资巨大的过程,唯有在英国这样煤炭工业规模庞大的国家才会对先进的煤矿排水技术产生迫切需求,而且也唯有英国能做到无限量免费供应充当机器燃料的煤炭。这样,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昂贵代价就只剩下英国可以承受了。多亏英国的工资水平和物价结构与欧洲大陆国家截然不同,否则相关的研发成果就会变得无利可图。如果英国的情况和欧洲大陆国家雷同,牛顿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多大贡献,就像伽利略纵然足智多谋,却无法造福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一样。

早期的蒸汽机带有明显的高耗能“偏向性”,只能是英国独擅其利的发明成果。对纽卡门而言,能够支撑他完成研发过程的动力,就是他始终秉持着一种信念——发明成果在将来投入商业化运用后注定会产生远期收益。在纽卡门眼里他发明这种机器的初衷是想用来给煤矿抽水,因此这项发明成果的应用前景取决于煤炭工业规模的大小。“1700年前后,英国在煤炭工业领域优势非常明显,英国的煤炭产量占欧洲煤炭总产量的80%,若以产值计算,则英国占59%。相比之下,德意志地区此时的煤炭产量仅占欧洲总产量的4%,若以产值计算,则占为9%。”①由此可见,变革的动力受英国煤炭产量剧增的影响最大。由于矿井排水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英国的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导致新式排水装置——蒸汽机的研发活动最早在英国起步的原因之一。

蒸汽机之所以会诞生在英国的原因之二也与煤炭有关。给抽水机提供动力的方式很多种,在蒸汽机问世之前曾采用过用水车和马匹拖曳的机械来带动抽水机运转,因此改用蒸汽机提供动力之后唯有比前述动力供应方式更划算、更高效,才能为蒸汽机开辟出广阔的应用领域。不过早年问世的蒸汽机都是“耗煤大王”,由此可见,唯有在那些燃料价格极为便宜的地方,蒸汽机才有可能成为运转成本低廉的動力源。

纽卡门式蒸汽机是一项带有明显高耗能“偏向性”的发明成果,这种机器的问世使得用于提供动力的生产要素从畜牧饲料转变为具备加热功能的燃料。

由于英国在煤矿附近地区几乎可以免费获得无限量的燃料,这就使得早期的蒸汽机固有的耗煤量大这一缺陷基本不会引起用户的顾虑,基于同样的理由,纽卡门式蒸汽机这种高耗能特性也将其使用范围严格限制在煤炭工业内部。由于当时欧洲大部分稳产高产的煤矿都在英国,因此多数蒸汽机会在英国找到用武之地。萨弗里一纽卡门共享的专利权到1733年到期,那时英国境内共有100台左右标压蒸汽机实现了商业化运营。到1800年,英国境内蒸汽机的数量已增至2500台,其中60%~70%为纽卡门式蒸汽机。相比之下,煤炭工业规模在欧洲大陆排名第一位的比利时在1800年前后大致拥有100台蒸汽机,显然不及英国。法国排名第三位,大概拥有70台蒸汽机,其中可能有45台是纽卡门式蒸汽机(主要供产煤区使用),另外25台为瓦特式蒸汽机。在荷兰,第一台蒸汽机登场的时间是在1774年;俄国大约是在1775~1777年间使第一台蒸汽机投入运转;德意志地区引进蒸汽机的时间与俄国相近。而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这段时间似乎没有表现出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源的意图。“只有在煤矿及其附近地区才会大批量地使用纽卡门式蒸汽机……这种机器早在研发阶段就形成了依靠大量消耗煤炭燃料维持运转的特性,到了19世纪以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改观,结果就使其使用范围大受限制,一旦离开产煤区,运营成本就会涨到令用户不堪重负的程度。”这样一来,纽卡门式蒸汽机由诞生地向其他区域传播时便会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飞地模式”,哪里有煤矿,纽卡门式蒸汽机就会出现在哪里,最终导致其使用区域在地理分布上没有呈现连续性,而是一块一块相距甚远的“飞地”。英国拥有的蒸汽机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这不是因为英国人更理性、更精明,而是因为英国煤炭工业的规模远较其他国家庞大,而煤炭工业恰恰是蒸汽机最重要的用武之地。

3.英国高工资经济和低廉的能源(煤炭)价格促成工业革命闪亮登场。

如果社会上不存在对这些新技术的需求,那么上述新增的技术创新点就不会转化为相应的新发明、新工艺。英国利用其特有的两个优势——带有“高工资”特征的经济模式和廉价燃料的足量供应,来推动本国企业竭尽全力开发既能缩减雇工數量又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新发明、新技术,如此一来,整个英国社会上上下下对新技术的需求都显得如火如荼。

18世纪的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很高,由于廉价的能源能够长期保持足量供应,高工资水平不仅能顺理成章地长期维系下来,而且还继续保持着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就促使全社会都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能够以资本和燃料来代替人工进行生产的有效方式,进而促使各种各样能够有效减少雇工量的新发明、新技术先后应运而生,促成了工业革命闪亮登场。

英国特有的高工资经济意味着大多数民众将拥有更好的经济条件,推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且有条件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学徒制培训。而此类用于教育的开销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类民众而言则无力承受。英国民众在接受教育和培训之后,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进而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技艺改进工业生产方式、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同时也由于英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不断高涨,促使一系列能够大幅节省人力的新发明、新技术应运而生,这就为英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而这些新发明、新技术对煤炭的消耗较大,且造价偏高,但对人力的耗费却不大。但是,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情形刚好相反——人力成本便宜而煤炭价格不菲,结果诸多新发明、新技术在那里自然得不到推广。欧洲大陆国家之所以在推广和应用英国先进技术方面显得步履蹒跚,主要不是受战争、体制或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是由于那些发端于英国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在传人欧洲大陆国家之初,实际运营效益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理想,很多情况下的确无利可图。

到了19世纪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工程师将此前登场的那些新发明、新技术加以改良,大幅度降低其运转成本后,更大范围的工业革命才扩散到世界各地的。

二、商业扩张和海外市场扩大推动

在17~18世纪,随着英国国内重商主义思想日益高涨及殖民帝国略具雏形,再加上廉价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足以使民众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也促使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维持相对较强的竞争力,这一切共同导致了英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无疑给原本已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的经济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亚洲和美洲输入的新型消费品在英国国内市场大受欢迎,由此引出两个结果:一个是在英国民众中随之出现了“勤勉革命”,人们争相加班加点,以期多赚些钱来购买这些海外“舶来品”;另一个是激发英国人更为炽热的海外扩张野心。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贸易通道后,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通过一系列航海条例和商业战争,排挤了商业强国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和贸易体系,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刺激效应,促进国内经济突飞猛进。英国的商业扩张和海外贸易日趋繁荣推动了伦敦等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由于英国是一个以高工资经济模式著称于世的国家,劳动力成本极高,如果能够设法减少工业过程中的雇工量,就可以大幅降低工业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升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布劳德比利和古普塔曾经指出:正是由于印度布匹物美价廉,使欧洲布匹在非洲市场上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最终促使英国的棉纺织品加工寻求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来降低成本。相比之下,英国纺织工人的工资额与棉纺织行业单位资本消耗额的比值太高,这是导致英国人千方百计发明和改良纺织机械的原动力。当然这一时期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发挥了重要影响,正是受到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刺激,英国的棉纺织工业才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飞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膨胀。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显著降低了英国布匹生产成本,英国商人也变得越来越强势,他们可以在任何第三方市场乃至印度本土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英国布匹,将印度布匹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仅凭英国国内市场需求产生的拉动效应,即便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将英国布匹的生产成本降得更低,也不可能促使英国布匹的产量在短时间里出现如此神速的增长;而正是凭借海外市场的庞大销路,才使得英国棉纺织工业的产能急剧膨胀。《共产党宣言》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从前控制财富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章”。“引发革命贡献最多的两个人是亚当·斯密和詹姆斯·瓦特”,在其他发明家的帮助下,“他们摧毁了旧世界并建设了一个新世界”。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工业革命也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煤炭动力
有脸面的颜值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红色警报——煤炭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