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李春华 尚文佳 靳婕 付晓东
1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 北京 100101 2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1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的内涵逐渐发生扩展,不仅仅是存储知识的“储藏室”,更是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挖掘,促进机构知识资产的交流、传播和利用,进而提高机构学术的生产能力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外开展机构知识库工作的核心单位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其原因在于这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中,学者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重要使用者。在2020年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创新应用高级研修班上,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朱为群馆长提出“大学机构库是一项长远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基础设施”。机构知识库在学科服务、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提升本机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机构知识库已经超越基本的知识储存和共享功能,发展成为能够为整个机构科研管理和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综合性平台[1]。
时代的大环境对高校提出了要求,高水平研究型的音乐类院校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作为机构知识库的主流构建部门,图书馆也在探索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措施下的机构知识库构建,考虑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以汇聚、保存学院师生珍贵的精神成果。对内作为校内师生所产生知识的存储、查阅、交流和利用的平台,对外作为学校学术交流、展示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平台,推进提升院校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影响力。
机构知识库,简称机构库或IR,是对机构成员所产生的智力成果进行收集和保存的数字知识库[2]。而这一概念也被称为机构典藏、机构仓储、机构存储、机构资源库等等。其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随着当时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现阶段,多指收集、组织、存储、管理、利用机构内的科学数据、研究成果和其他资料,实现机构领域内数字内容和资产的保存和管理(包括记录管理和内容管理)、访问、平等使用和共享(包括研究数据的复用和知识对象的复用)[3],这一提法也得到了本领域专家祝忠明的认可[4]。
国内首篇关于机构知识库的论文是2004年由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该论文揭开了我国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序幕,对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发展有着里程碑意义。文中指出机构库是在图书馆的外围发展起来的虚拟知识库,今后它有望形成一个全球共享的知识库。以“知识服务”为己任的现代图书馆,不仅要整合信息资源,而且要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如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实验室形成的知识资源[5]。
在机构知识库构建方面,2002年惠普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研发DSPACE的开源软件,创建世界首个机构知识库,以此促进了全球学术界对知识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2006年,厦门大学图书馆成为国内首个独自建设机构知识库的高校[6]。
在国际上,有两大机构知识库的注册体系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开放获取仓储目录)、ROAR(the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开放获取仓储注册系统)。截至2022年4月5日,OpenDOAR收录的IR达到5857家,中国大陆只有65家[7]。而在开放获取仓储注册系统ROAR(the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中注册的IR有5445家,而中国大陆注册的仓储有96家[8]。从这两大体系注册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展较快的国家,而且整体发展也较为缓慢。
在这两大注册体系中,我国以中国科学院及下属院所注册的机构知识库为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早有注册。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发展也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和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为主的局势。2016年第四届中国机构知识库学术研讨会宣布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的成立。由于国内很多已建成的IR并没有在国外权威目录系统中注册,或者有些IR正在建设,目前国内大陆IR建设进入“广泛关注,理性参与”的增长推广期[9]。
在中国知网的“专业检索”中,文献分类目录按所有学科,资源类型按期刊、硕博士论文、国际国内会议,2022年4月5日以“或”的关系检索主题词“机构知识库、机构库、机构典藏、机构仓储、机构存储、机构资源库、成果库”共检索到2 396篇文章(未做文献清洗处理),而再用“与”的关系加上主题词“音乐、艺术”后,仅检索到2篇相关文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音乐领域以及艺术领域鲜有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已建、在建或者研究机构知识库。
国内目前开设音乐相关方向的高等院校包括专业性音乐院校、艺术性院校、综合性院校,其中专业性音乐院校共有11所。对这11所院校进行网络调研,有些院校的自建数据库中已建有本机构成员成果库,比如教师成果库、演出视频库、教学资源库、学生学位论文库、毕业作品库等等。笔者对这11所院校进行了调研,这些专业音乐学院还未建有或者公开机构知识库。从可访问到的情况看,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已有自建数据库,其中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自建数据库支持多条件检索,而中国音乐学院的检索更为灵活一些。
同时,笔者也可以从成果库的访问位置可以看出已建成果库的访问路径都是在图书馆页面的自建成果库中,而大部分成果库以校外IP是无法访问或者只能访问简要的题录信息。其访问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受重视程度,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为本机构的知识库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且可从机构官网主页可访问。
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10],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鼓励研究人员整理科研数据并开放共享。但是目前诸多院校机构知识库的全文获取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院校间共享意识弱、知识产权纠纷忧虑深、开放存取管理运营难等因素。若非保密级数据能以全文的形式公开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专业音乐院校除了与综合性高校同样展现形式的知识资产外,还具有其本专业的特殊性。音乐的数据是流动的,同一个作品在不同人和同一人的不同时期都展现了流动性。不同的音乐人有不同的诠释,对于机构来说收集存储本机构不同成员的作品,可以横向比较分析成员的作品特点;同一音乐人在不同时期对作品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可以纵向比较分析其艺术成长历程。音乐院校教育的受众面更广,不仅面向在校学生,还可以包括儿童启蒙教育、社会普及教育等等,可以说是一项全民素质教育。而且民族音乐的收集与传播、抢救与保护,更是传承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音乐院校构建本机构的知识库不仅能够服务于本机构的创新、科研和管理,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性意义,这是一项既迫切又必要的工作。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自身发展形成的一类大学形态。中国音乐学院是国内“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建设单位,是“中国乐派”的倡导建设单位,在中国音乐科研、教育方面居于引领的地位。
中国音乐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音乐学院提出构建“中国乐派”,全面建设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的多层次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打下基础[11]。构建机构知识库,将院校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不仅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更能提高本机构知识的可再利用程度,助力院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音乐院校的科研数据,包括教师或者师生已公开发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专利,教学过程中所产生教学课件、教学报告,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研究报告,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验数据,个人总结、创作作品、采风记录等等,以及其他的个人经验总结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同时音乐院校本身又具备其自身的特殊性,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所占比例更大,构建之初需要充分考虑存储问题;在采风、作词、作曲过程中产生的灰色文献或者个人数据可能会更多一些,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收集、存储、管理、利用好这些数据显得更加珍贵。因此在个人空间中,允许机构成员存储个人数据十分必要。鉴于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可以考虑开设社会教育专题,推广全民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扩大本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音乐院校数据的特殊性,数据类型会比较丰富,包括普通的PDF、DOC、txt、PPT等文档格式,也会有大量的文件是AVI、wma、rmvb、rm、flash、mp4、mid、3GP。等音频视频格式,以及psd、pdd、jpeg、jpg.bmp、png等图片格式。这不仅在存储上有不同要求,在元数据上也有自身的特殊需求。
在音乐院校的领军人物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一种是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艺术家。不管是理论研究的文字资料还是表演的音视频资料,对于音乐院校来说都是瑰宝,都是值得珍藏的本机构知识成果。
教师和科研人员是机构知识库的主力军,在系统内可按照的科研情况进行学者展示,对其基本情况、发文情况、被引量、研究方向、研究热点、演出情况、合作关系等多维度全方位展示,生成个人学术名片。也可在系统内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团队交流、分享团队成果,提高个人以及团队的学术影响。
协助院系把握院系内人员的研究方向、学科发展,可以从学者、发文趋势、被引量、收录情况、研究方向、研究主题、演出展示等多维度进行了解。除了院系学者展示外,进行院系科研产出展示,包括科研产出类型、产出分布时间、产出收录级别、产出相关机构、相关学者。还可进行各种趋势的展示,例如发文量趋势、被引量变化趋势、学科发展趋势等等[12]。
科研管理系统一般仅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对科研成果进行收录,不提供对科研成果的共享、量化、评价、分析等功能,无法对科研产生的知识进行二次利用,而机构知识库嵌入到科研管理流程中,可以支持科研项目的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绩效与创新评价、项目验收,科研成果的收集与保存、示范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档案管理,科技决策支持,科技人才培养等等。对科研进行流程式的追踪、监控、分析、评价,起到支撑科研管理、辅助科研创新的作用,也尽可能解决机构成员在科研考核过程中多头填报、重复提交的困扰。
清华大学学者库已于2017年成为职称申报的学术论文来源和教师年终考核工作的学术论文数据源[13]。尤其是在进行职称评审时,若需要教职工提供纸质材料,再进行人工审核,则过程烦琐、费时费力,也有可能会出现差错。在每类数据的表中设计一列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定义的分值或者权重,支持人事部门动态的考量每种类型的数据。
在职称评审之前,系统内的公开数据都是经过审核,已经充分保证了真实性。在职称评审时,人事管理人员只需要核对本机构政策进行门槛性的筛选。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再对其相关成果和条件赋予相应的分值,可一键计算出个人排名,公开、量化的评定也有利于激发组织内人员的生产力、创造性。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机构知识库是学科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它可以对高校的一流学科技术、人才、成果等进行展示,可以选取一流学科对标机构进行学科竞争力评价分析,可以实时公布一流学科有关国际排名、对一流学科进行动态预警,还可以借助现有机构知识库联盟模式构建一流学科机构知识库联盟(即“学科联盟”)。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可构建出本机构知识库的架构流程和架构框架,如图1、图2所示。平台包含五个层级,分别是数据展示层、数据应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采集层和基础设施层。
图1 机构知识库系统构建流程
图2 机构知识库系统构建框架
音乐的本体是感性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化和表达,而音乐院校学者们的知识成果是理性的,包括研究的文字资料和表演的音视频资料可以说是音乐的物化。鉴于中国音乐发展的独特性和专业性,笔者探索构建一个集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的机构知识库是非常必要的,将有助于院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笔者也注意到在构建本机构知识库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收录范围、收录政策、版权、质量管理、元数据、语义检索、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定位应该在机构层面、建设主体也应该是机构视角,获得机构管理层的认同和支持,这样更能从机构层面挖掘建设定位、分析用户需求、设计业务流程、拓展服务功能。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值得研究者以一种系统、有机的形式记载和传承。在建设本机构知识库后,笔者拟与兄弟院校建立音乐机构知识库联盟。机构知识库联盟是机构知识库建设节约成本、促进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的有效途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高级目标则需要在联合体层面去实现[14]。笔者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与专业音乐院校联盟,第二步与开展音乐专业的艺术院校联盟,第三步与开展音乐专业的综合性院校联盟,以期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提升学生传统音乐研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