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研讨”教学法设计思路

2024-01-05 16:19祝磊
小学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研讨小学科学

祝磊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应用与影响。“探究-研讨”教学法结合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引导的研讨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该研究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实施策略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2    052-054

随着21世纪学习技能的日益重要,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和合作等,教育者需要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这些技能。“探究—研讨”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策略,它结合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和教师引导的研究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能,增强科学态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应用与影响。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

“探究—研讨”教学法,旨在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发现新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讨,以深化理解和巩固学习。该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理解。

探究阶段是该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科学问题,进行实验、观察、搜集数据等活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新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研讨阶段,是在探究阶段之后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分享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反思,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研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或是对科学概念的探讨和反思。

教师在“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角色,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他们需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需要在研讨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总的来说,“探究—研讨”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习,通过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当代的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设计有效的“探究—研讨”教学活动:关键要素与注意事项

设计一个有效的“探究—研讨”教学活动,需要关注多个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探究主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动物的习性”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宠物或校园里的鸟类,然后探究它们的习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敏感度和科学探究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支持他们进行有效的探究。这包括实验材料、信息资源、科学仪器等,以满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在上述“动物的习性”课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科普读物、动物行为的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教师要指导和协调学生进行研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在研讨阶段,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困惑、发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反思。在“动物的习性”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不同动物习性的观察结果,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探讨这些习性的生物学意义,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这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也包括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反思。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的来说,设计有效的“探究—研讨”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提供支持,引导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以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探究—研讨”教学法

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授课和检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探究阶段,教师需要设计和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植物的生长”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思维。

在研讨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困惑、发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反思。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上述“植物的生长”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体验,然后进一步探讨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和生物学意义。

此外,“探究—研讨”教学法還要求教师转变评价观念和方法,从单一的知识测试转变为多元的能力评价。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研讨表现,评价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实施,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伙伴。这种角色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了21世纪的教育需求。

四、“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设计思路:建立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被认为是关键策略之一。

“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和引导,使学生在探究和研讨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对实施“探究—研讨”教学法至关重要。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研讨等方式学习。例如,在教学“动物生态系统”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食物链的形成?让学生自行探究,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信息,最后在课堂上通过研讨的方式共享所学,对食物链进行深入理解。此外,教师还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素材。例如,在“水循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模型、设计实验等方式,观察和研究水的蒸发、凝结、降雨等过程,以此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要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实验设备、网络资源、多媒体工具等,支持学生的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有关自然灾害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科学文献、视频资料、数据报告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特征、影响及其防治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观察、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是实施“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有效策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状态,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共同探究、深度研讨的学习环境,使“探究—研讨”教学法能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教学效果分析

“探究—研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引发了教育界对其效果的关注。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问题研究、实地考察、小组研讨等方式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

首先,“探究—研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研讨,亲自动手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由于学生是在亲自探究和研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因此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刻,学习效果更好。其次,“探究—研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如观察、分类、推理、判断等,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如实验、调查、制作等,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探究—研讨”教学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研讨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问题,共享信息,这能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口头报告、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向他人表达出来,这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六、“探究—研讨”教学法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探究—研讨”教学法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究与研讨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教学法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非常深刻。

对教师的启示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例如,在一节讲解植物生长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如“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植物如何获取水分和养分?”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对学生的启示在于,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研讨”教学法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推理、实验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讨。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教学策略的启示在于,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探究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和研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探究任务的难易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

总的来说,“探究—研讨”教学法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在于,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法无疑为小学科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娟.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5)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研讨小学科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