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南 三亚 572200)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海南岛被定位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个开放举措为海南省商业往来、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海南省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海南教育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特色自由贸易港在海南岛全面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也蓬勃兴起。这一时代背景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深入推进,众多投资项目的引进,各重要领域都已深度融入国际化进程,语言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作用愈发凸显。在不断深化和广泛扩展的外语运用背景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航运物流、港口管理、海事、商贸、旅游、法律等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但目前海南省一些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综合应用能力低迷的问题,这与自贸港建设所需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历年新生入学测试成绩和毕业生毕业审核数据,发现存在两个不利情况:第一,新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中学英语基础薄弱,难以有效地衔接大学英语学习,从而感到迷茫和无助;第二,毕业生审核数据显示,大学英语课程已成为影响学生毕业的主要因素,部分学生因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不达标而难以顺利毕业。
近年来,诸如取消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与学位挂钩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减弱,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松懈。这反过来进一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降,出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难以有力推进,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更为严重的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逐渐与英语疏离,生活和工作中无法在多元国际环境下准确地表达观点和想法,导致了“学用分离”的尴尬现象。
考虑到上述问题,怎样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使英语重新回归到“语用”本质,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能够持续受益的高质量课程,已经成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凸显海洋和旅游特色,坚持国际化办学。为此,培养学生的海洋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这种改革以专业需求为基础,顺应学生发展趋势,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改革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紧密联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门关系深远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方向。2017版《指南》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2020 版《指南》深化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新特征,提出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把科学素养教育放在和人文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基于这一指导,我们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秉持“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采用“三分”方案,构建并贯彻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型的多样化。
分模块的课程设置。通过调整以往单一目标的语言技能训练,将专业知识与多维目标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文科思维模式,实现了英语与海洋、旅游学科的有机交叉,以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关联学生未来职场的要求。上述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对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迫切需求,具体而言,我们将课程细化为通用大学英语、海洋专业通识英语、旅游专业通识英语以及大学英语口语四个模块。
分层次的课程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差异、兴趣、专业需求以及职业发展等因素,提供了不同的课程选择。前三个学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统一学习通用大学英语课程,这有助于夯实他们高中阶段的语言基础,培养大学阶段的学习策略,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到了第四个学期,我们允许学生在四个模块中自主选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分类别的课程目标。通用大学英语课程着重训练和应用语言的基本技能,通过达标的能力等级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为涉海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海洋专业通识英语课程,通过阅读海洋科普文章,将海洋科普知识融入语言训练中。同样,旅游专业通识英语课程将“旅游元素”融入语言学习,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与旅游知识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海洋与旅游专业通识英语课程则着重传授专业或行业实用技能,将语言学习的重心从文学文化转向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领域,同时融入了海南自贸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实现语言学习向职业应用的转化,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则紧密对接自贸区开放的需求,引入海南自贸区国际语言环境,以校园生活、人际交往、海洋环保、旅游观光、留学求职及外交礼仪等实际话题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不同社会语境下流利交流、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和线下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正迅速崭露头角。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混合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实现“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的双向驱动。这种模式贯穿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环节[2]。
在课前阶段,教师充分利用外研社Unipus提供的线上教学资源,布置任务,明确预习内容,包括观看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准备课上话题讨论以及自学单元词汇等项目。首先,视频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教师在课前设计观影任务,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话题。其次,学生可以利用图像、释义、例句和发音等技术支持,从音、形、义、境(即语境)四个方面自学掌握单词。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节奏和个体完成率,进行学情分析。
在课堂上,采用了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关注难点和重点的分析、单元话题的讨论以及学习成果的汇报。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话题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方面收集与话题相关的素材,然后使用PPT 演示课件进行陈述汇报。这种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表现和交流探讨的空间,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展示出了主动性。
课后,线上自主学习既可以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适时的评价和反馈,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有效地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三位一体”。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和有效监控手段。《指南》倡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平衡终结性评价的导向和形成性评价的促进作用。
以往,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采用“平时+期末”的模式,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单一评估学习成效,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了评价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引入了“态度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掌握,还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课堂参与、团队协作和表现能力等方面[3]。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文性,加强了对学生平时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自习的监督力度。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成果的持续监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投入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观察和跟踪,实施发展性评估,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重视“达成学习目标的内涵和个人学习进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反馈,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同步动态调整。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精准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通过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整学习方向,优化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包括:态度性考核(占比3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批改网评阅作文和翻译作业;过程性考核(占比20%)涉及Unipus 和Utalk 等线上自主学习;终结性考核(占比50%)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体系相对全面,通过持续的信息反馈指导教学和学习行为,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方法,聚焦学生需求,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推动学生实现长期的学习发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迎合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潮流,与国家、社会、专业以及学生的各层需求相契合,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师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关注了不同起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提升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性、目标性以及实际效果。改革使得课程教学的达成度、有效度得到提高,也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