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军华(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是建设“金课”和一流课程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由于知识体系交叉、教学互动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目标探究性等特点,更有必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升教学效果。遗憾的是,之前专门针对经济管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较为稀缺。本文基于TPACK 框架中的知识划分与整合的理论,以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整合原则、策略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它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各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塑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可以同时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1]。它在学习目标、学习形式和学习效果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从学习目标上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课程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它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习形式上看,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提升。从学习效果上看,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TPACK 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一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框架,最初由美国学者Mishra 和Koehler 于2006 年提出。TPACK 框架将知识分为三种类型:信息技术知识(TK)、学科课程内容知识 (CK)和教学知识(PK)。其中,技术知识(TK)是指教师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学科课程内容知识(CK)指教师对某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理解,包括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科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知识(PK)指教师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知识,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知识是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只有了解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TPACK 框架的核心是将以上三种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CK)。技术教学内容知识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交集,是三大知识无缝融合后最终形成的一种创新型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地整合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三种类型的知识绝非叠加,而是要通过互动和相互嵌入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多年,其意义不言而喻。高校也在通过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也表明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是,本文为何运用TPACK 框架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
TPACK 因其新颖的理念和针对性的指导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培训等领域,对于高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不多,这些少数的研究也仅限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的探讨,对于专业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关注较少。但是,高等教育的课程信息化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一样重要,高校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由于知识结构分散的特点,更需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基于TPACK框架的特点,它在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
第一,TPACK 框架下高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促进“金课”建设。“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的课程,“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金课“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挑战度”是指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当前能力形成合理的挑战[2]。TPACK 框架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恰恰是以一种创新的理论来重新架构起技术、课程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种超越传统教与学的更高级模式,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第二,TPACK 框架下高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高思政理论课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以信息化促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又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践要求[3]。课程思想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课程思想学校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建设任务,下一步是按照TPACK的建设框架,逐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所有思政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如此才能逐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第三,TPACK 框架下高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的深入推进。2018 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4]。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TPACK 框架打破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陈腐的、固化的认识,指出信息技术不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原则从何而来?它必须基于课程的特点来构筑。简言之,信息技术必须依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整合,知识结构化的课程和知识非结构化的课程应该具有不同的整合模式。因此,要厘清经济管理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原则,首先需要弄清楚经管类课程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通常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第一,学习目标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经济管理类的课程都与现实世界的运行有着较强的联系,强调探索事物运行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
第二,学科内容知识的交叉性。经济管理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补充。而且,从知识的系统性角度来看,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低,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叉。交叉知识的传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课程深度整合。
第三,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互动性。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环境一般较为灵活,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讲授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研讨模式等。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并配合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如PPT、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是对现实中具体经济管理活动实践规律的总结[5]。经济管理类课程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案例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组织,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辅助教学。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探究和理解世界,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或记忆内容。探究是学习者改造和转换信息的结果。探究性是指学生努力减少所知的世界和所观察到的世界之间的差异,赛沃尔和杜菲 (Savery & Duffy,1995)把这一现象称作“解惑”[6]。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如何体现在信息技术与高校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加工和处理信息,信息技术与高校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要以此为目标。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在TPACK 框架中,三种类型的知识(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并非简单的叠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7]。从哲学上来讲,知识属于意识的范畴。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就是指教师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由学习者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和挖掘知识,并对从情境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与意义构建。经济管理学科中的知识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建构”,理应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在TPACK 框架中,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管理学科知识的建构上,而是要求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重新建构成一种新的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第三,跨学科整合的原则。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整合应该跨越学科界限,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应用。通过将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相互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例如,学生可以探讨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或者分析大数据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
第四,实践导向的原则。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整合应该注重实践导向,鼓励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项目、实地考察、实习等方式,学生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市场调研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分析数据,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学生也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财务分析,或者使用在线模拟平台模拟市场运作,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第五,个性化学习原则。在整合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估方法。通过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自适应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此外,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研究项目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明确了原则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整合的策略。原则只是指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策略才是如何整合的行动方案。
根据Koehler 和Mishra(2008)提出的TPACK 框架,教师需要具备三种知识的整合能力: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教学知识的整合以及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的整合[8]。这三种能力是渐次提升的关系,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基础,技术与教学知识的整合是工具,技术、学科和教学的全面整合才是最终目标。根据这三种整合能力,可以提出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整合技术与学科知识:这种整合需要教师熟悉使用的技术工具与所教授的学科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当教师使用PowerPoint 演示文稿来讲解经济学概念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演示文稿模板,并将学科知识与演示文稿设计相结合。这种整合需要教师了解技术工具的功能,以及如何将其与学科领域的知识相结合。
第二,整合技术与教学知识:这种整合需要教师将使用的技术工具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以促进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经济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使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整合需要教师了解如何将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整合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这种整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运用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最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创造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授市场经济理论时,教师可以使用视频资源、在线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整合需要教师具备对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以上策略并非朝夕就可以完成。有哪些模式可以实现这些策略呢? 一般来说,知识整合有三种方式:增量式整合、交叉式整合、转换式整合[9]。由此,将这三种方式与具体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增量式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现有教学方法的补充,通过增加新技术手段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它的优点是不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而只是在原有教学模式上增加新的技术手段。例如,通过使用幻灯片演示来讲解课件、在学生提交作业时使用网络作业提交系统等。增量式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早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在后期不建议采用。
交叉式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补充的版块,变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整合方式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中加入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在线讨论和协作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配合。
转换式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改良教学方法的手段,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整合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革,因此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理解,同时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将传统的面授课程改为线上课程,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创新的教学方法,使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
基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探究式的、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升经管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转换式整合模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是,鉴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配备的水平,经济管理类课程任课教师可以从第一种模式逐步过渡到第三种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新途径。在当今高校建设“金课”和一流课程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具有时代意义。经济管理类课程由于其知识体系的非结构化,尤其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增强其探究性和互动性,变灌输式教学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把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完全整合,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TPACK 就是一种指导知识整合的通用框架。
由于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具有学习目标的探究性、学科知识的交叉性、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在TPACK 框架下整合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课程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建构主义学习方式、跨学科整合、实践导向和个性化学习的原则,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整合信息技术于学科与教学等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可以通过增量式整合、交叉式整合和转换式整合来实现。具体采取哪种策略和模式,取决于课程目标、课程情景和教育技术的水平。对于整合初期,宜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单一整合的策略,以增量式整合作为一种适应性模式。随着整合的深入,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三者整合的策略,并实施转换式整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