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磊, 冷劲松, 朱守殿, 倪玉琼
(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 贵州 凯里 556000)
甘薯(Ipomoeabatatas(L.) Lam)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 Juss.)薯蓣属(Dioscore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具有耐瘠薄,病虫害少,适应性强,易栽易种,用途广泛等优点。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作物[1]。其产量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排名第7位[2],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常年种植面积为533万~667万hm2,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75%和85%左右[3],种植面积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排名第4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4-5]。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甘薯单位投入产出量高,单位面积生产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抗逆性强,预计在21世纪将上升为第五大实物和能源供应作物[6-9]。且随着人们对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甘薯凭借着自身具有的抗糖尿病[10]、抗癌[11]、降胆固醇、降脂、降血压[12]、增强血小板、修复肝脏[13]、增强免疫力[14]等保健和食药同源功效,以及其能够加工成食品、淀粉、糖、酒精、柠檬酸等多种产品,与其他产业链密不可分[15-16]等优点,其正在逐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构建以农业生产为原料端的区域产业链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贵州,甘薯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铜仁市和遵义市等海拔较低地区,常年种植面积在23万hm2左右[17-18]。常采用露地平作模式进行生产,栽种环节技术含量低,成活率、产量等较低,品质较差,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甘薯产量和质量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甘薯品种“豫薯”为材料,探索适合贵州省的甘薯种植模式,以改变贵州省甘薯种植技术单一,成活率、产量较低,品质较差的现状,同时为贵州省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1.1.1供试材料
根据市场需求,选用深受贵州省甘薯加工企业青睐的甘薯品种“豫薯”;地膜:广西玉林塑料厂生产的厚度为0.015 mm的黑色地膜;肥料:N∶P2O5∶K2O配比为15∶15∶15的西洋复合肥;起垄机:华兴机械3TG-6型起垄机;打孔器:自制蔬菜移栽剪刀型打孔器。
1.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翁坪乡永旺村的农户自留田,海拔800 m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红壤,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9个小区,小区面积30 m2(5 m×6 m)。密度为3 773穴/667 m2,株距为0.3 m。各重复四周设置50 cm宽走道,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
处理设置分别为处理1:按1.2 m开厢机械起垄(垄高0.15 m),采用黑膜覆盖打孔单垄双行进行种植;处理2(ck):按当地露地平作的常规种植模式,即0.6 m开沟条栽;处理3:按1.2 m开厢机械起垄(垄高0.15 m),单垄双行移栽。
试验于2018年6月10日开始整地,采用小型旋耕机进行翻犁2次,翻犁前施入复合肥和农家肥作为底肥(复合肥按50 kg/667 m2、农家肥按1 000 kg/667 m2施入);6月15日采用3TG-6型起垄机对处理1和处理3进行起垄待栽(其中处理1起垄后立即覆盖黑色地膜);6月23日按照试验设计进行甘薯苗扦插(扦插深度在3节左右));6月28日进行第一次补苗;7月2日进行第二次补苗;11月9日开始测产验收(各小区随机抽取10穴对藤长、分支、单薯大小、个数和单穴薯块重量进行测定后,再测定小区甘薯产量)。
采用DPS9.01软件进行分析。
从各重复的情况看(表1),3次重复小区产量均为处理1最高,处理3次之,最少为处理2;从3次重复平均数折算产量可以看出,处理1产量达到2 474.07 kg/667 m2,其次为处理3,产量为2 379.26 kg/667 m2,比处理1少94.81 kg/667 m2,最低为处理2,仅为2 294.07 kg/667 m2,比处理1和处理3分别少180 kg/667 m2和85.19 kg/667 m2;从显著性分析可以看出,3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处理1与处理2之间达极显著差异。
表1 甘薯产量情况
通过对各处理3次重复藤长、分支等情况数据平均再进行分析发现(表2):从甘薯藤长度看,处理3薯藤为最长,达140 cm,处理2次之,为122 cm,比处理3少18 cm,最短的为处理1,为102 cm,比处理3和处理2分别少38 cm和20 cm;从藤蔓分支数来看,分支最多的仍为处理3,平均单穴分支数达5.8个,其次为处理2,分支数为5个,比处理3少0.8个分支,最少的是处理1,仅3个分支,比处理3和处理2分别少2.8个和2个分支;从结薯大小看,大薯个数最多的为处理1,平均大薯个数为1个/穴,而处理3次之,为0.6个/穴,处理2最少,仅为0.4个/穴,而处理1的中薯个数和小薯个数均低于处理3和处理2;从平均单穴薯重量来看,处理1最大,为0.644 kg/穴,其次为处理3,为0.620 kg/穴,最少为处理2,为0.608 kg/穴;从商品性看,处理1的商品性最好,处理3一般,处理2较差。
表2 生物性状情况
采取垄作并覆盖黑色地膜种植相较于露天垄作和露天平作而言,其能够较好地为甘薯地下干物质的积累、薯块膨大等提供比较合适的温度环境,这与辛国胜等[19]研究结果一致。同时采取垄作并覆盖黑色地膜能够将土壤的墒情保持在一个适合的区间内,使得土体保持松软状态,薯块表皮质地光滑,薯型多呈柱型或椭圆型,能够大幅提高甘薯的商品性。除此之外,甘薯生产中采取机械化起垄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有效增加土壤排水透气能力和抑制杂草生长能力,降低田间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除草剂等农药施用,实现绿色生产和节本增效。
本研究表明,在贵州地区甘薯生产过程中,采取垄作并覆盖黑色地膜种植有助于甘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提高,同时还能起到节本增效和绿色生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