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民
荐书的前提是读书。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理论家、革命家和战略家,实属罕见。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老年的时候,重病缠身,视力减退,但是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看书,平装小字本的看不清了,就拿出自己的稿费,叫工作人员把书印成大字线装书,配上放大镜,继续读,或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书以伴行,书以伴眠,书以伴终。把读书当作生活常态的毛泽东,不仅自己嗜书如命,作为大国领袖,他还把荐书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一种历史使命。荐书,是他作为一个领袖和一个读书人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那么,毛泽东曾经推荐哪些书?有着怎样的背景?体现出怎样的智慧?值此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领导文萃》:毛泽东推崇备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宣言》,请您讲一讲毛泽东如何受到《共产党宣言》影响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陈晋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不过2万多字。这薄薄的小册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精神等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建设,等等。《共产党宣言》论述激情澎湃,文采飞扬,易于传播。自此,毛泽东将《共产党宣言》当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读书目之一。1936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谈到:有三本书,即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恽代英翻译的《阶级斗争》,柯卡普著、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刻地铭记在他的心中,对他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特别重大,而且信仰确立起来后就没有动摇过。
读《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确立了自己的信仰。1941年9月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又回忆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对毛泽东初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善于把《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观点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凡是遇到思想和实践中的疑难,他都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共产党宣言》。他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融入了理论著述中,融入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他的著述和讲话,经常引用、化用和阐发《共产党宣言》。
比如,为了说明财产、资本决定并束缚着人们的个性人格,毛泽东引用《共产党宣言》里这句话:“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并且发挥说:“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广大人民也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原因是他们没有财产。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再比如,毛泽东经常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进而加以发挥:“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以此通俗而深刻地阐述了党性和个性的关系。
从1920年起的56年间,毛泽东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 1939年12月他对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毛泽东多次向领导干部推荐马列经典著作,少5本,多则30本,其中都有《共产党宣言》。194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意理论学习,要精通马克思主义,要准备读书,从《共产党宣言》读起,要能读一二十到三四十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书,这样就把我们的党大大武装起来了。”
1954年秋天起,毛泽东重新开始学英语,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他的第一个读本。一直到晚年,对这部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每重读一遍,就补注一次。毛泽东逝世后, 他的床头书籍中还放着两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领导文萃》 :正如您所介绍的,毛泽东一生都在读《共产党宣言》,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是怎样向全党干部推荐学习《共产党宣言》的?
陈晋 :毛泽东多次向领导干部推荐马列经典著作,少则5本,多则30本,其中都有《共产党宣言》。194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意理论学习,要精通马克思主义,要准备读书,从《共產党宣言》读起,要能读一二十到三四十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书,这样就把我们的党大大武装起来了。”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党学习《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五本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被列为首位,并且强调:“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党员干部阅读学习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12本马列著作。毛泽东亲笔在书目录前加了“干部必读”四个字。
毛泽东晚年时,会见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还向他推荐了《共产党宣言》。
《领导文萃》 :毛泽东曾推荐过《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什么要推荐这样一本书呢?您能谈谈其背景吗?毛泽东是怎样推荐这本书的?
陈晋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苏联研究人员集体编写,1954年8月初版,后来几次修订。毛泽东阅读的是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修订出版的第三版中文本。引发毛泽东倡导读此书的原因,是1958年期间,一些地方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提出疑问,出现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倾向,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严重错误。
毛泽东在视察一些省市工农业生产情况后,开始对当时已经认识到的“大跃进”中“左”的错误着手进行纠正。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澄清混乱思想,让各级干部更多地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在1958年11月上旬,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写了《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区四级党委委员》的信,提出了读书建议。
毛泽东在信中说:“可以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且要求“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
1958年11月在武昌会议期间,毛泽东又对大家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要点,你们看一下,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我们要弄懂,《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要看,每人发一本,把社会主义部分看一遍。
1959年7月2日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列入了18个会议需要讨论的问题,要求领导干部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其中之一。毛泽东说:“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要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科书有缺点,但比较完整。”
1960年1月,毛泽东再次号召领导干部要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且说,我有一个建议,各级党委应组织起来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先读下半部,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个读书小组,把它读一遍。国庆节以前,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完,读的方法是用批判的方法,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方法。
毛泽东是希望党的干部都和他一样,动一动脑子,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全党都要“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这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专门组织的这次读书活动的根本目的。
《领导文萃》:据有关介绍说,毛泽东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来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可否做进一步介绍?
陈晋: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泽东特意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指定的小组成员有陈伯达、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毛泽东要求这几位同志把手中的工作暂时放下,任务就是专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刘少奇、胡乔木等同志阶段性地参加了读书活动。读书小组先是在杭州西湖畔一个叫作汪庄的别墅,后来到上海,到广州,历时两个多月,从未中断,即使在去上海的专列上,仍然继续读书。
毛泽东安排的这次集体读书活动,指定了读书的时间与进度,即上午每个人自己读书,下午3点左右集中到一起读书。集中读书时,安排一个人逐句逐字地朗读,然后共同讨论。参加读书活动的毛泽东秘书林克在日记中写道,读书的进度是每天边读边议10页左右,从未间断。邓力群回忆说:“12月26日,是毛主席六十六岁生日,也没有中断读书。”用这么长时间组织读书小组集中读一本书,这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是少有的。
毛泽东关于读书的谈话非常丰富,真知灼见寓于其中。他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艰难探索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也有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反思和总结,反映了他开始思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当时准备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来,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组织读书小组,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的一些重要看法和观点,涉及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领导文萃》:毛泽东倡导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于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什么作用?他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些什么样的评论?
陈晋: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当时纠正“大跃进”出现的错误,重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毛泽东读书非常强调要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比如他点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1959年以前,我们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干革命,是要为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等等。
毛泽东关于读书的谈话非常丰富,真知灼见寓于其中。他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艰难探索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也有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反思和总结,反映了他开始思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当时准备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来,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领导文萃》 :现在请您谈谈二十四史,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泽东为什么酷爱读二十四史?他读二十四史有哪些特点?
陈晋:二十四史由二十四部史书组成,是中国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一共3213卷,大约4000万字。这些内容记载各个朝代的历史概况。
毛泽东逝世后,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中,工作人员在清理他的藏书时,看见有一套二十四史,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自己掏钱买的。毛泽东一生酷爱古书,尤爱读二十四史。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开始读二十四史,新中国成立后,他则有计划地完整阅读,每次参加会议和外出调查研究,无论在哪里,他都不分昼夜手不释卷。读后他说自己是“一篇读罢头飞雪”,充分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几千寒热”。1952年毛泽东添置了一部武英殿本的线装二十四史,从此,这成为他最喜爱读的一部史书,许多册的封面和里面一些地方都被磨破了。1975年,82岁高龄的毛泽东眼睛患白内障,逐渐看不清东西,每天还坚持读二十四史,眼睛实在不能看了,就由身边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到了8月上旬,等到视力稍有好转,他就自己读二十四史了,一边读,一边用颤抖的手提笔批注。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汲取智慧的过程有这样的特点:一是秉承阶级史观。在这方面,毛泽东读书的立场是,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透视他在不同时期有关历史问题的总体评述,可以看出他一以贯之的读史立场: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他当时指出,改朝换代,就是“代表农民的利益”和“代表地主的利益”两种力量斗争的结果,这是他阶级史观较早的表述。晚年的毛泽东,更是强调要用阶级史观来评注二十四史。凡被二十四史当作“贼”“匪”“盗”来描写的历代农民起义及领袖人物,有关他们的评述,毛泽东是要常常看的,而且看得很仔细。
二是坚持国家民族立场。毛泽东读历史书籍非常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1975年6月18日,晚年的毛泽东和给他读书的芦荻谈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南北对峙,这不好,但民族大融合,大家庭在新的组合中稳定了,文化也交流了,丰富了。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毛泽东的这番谈话,高屋建瓴,别具一格,眼光独到。
三是坚持古为今用的立场。毛泽东读史,是把历史智慧“变成自己的东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着重把握和理解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实。第二,研究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战局、战略、战役,对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相关战例,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第三,关注乱世的根源和乱世中人才辈出的内容。第四,分析古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作风。毛泽东非常善于把这四方面的内容,古为今用。
探究毛泽东酷爱读二十四史的原因,答案就在他说过的三句话,“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领导文萃》 :据有关介绍,二十四史中的《南史·韦睿传》是毛泽东批注最多的历史人物传记,毛泽东号召我党干部应学习韦睿作风,这里韦睿作风具体指什么?
陈晋:确实是这样,《南史·韦睿传》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韦睿是毛泽东直接号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学习的少数几个历史人物之一。韦睿是梁武帝时期的名将,深受梁武帝器重,从萧衍起兵时,韦睿任豫州刺史,他率军破北魏军,取合肥。在韦睿与曹景宗救钟离时,韦睿体弱不能骑马,乘板舆,善抚士兵,又军法严明,结局大败魏军。
《南史·韦睿传》有一段评价文字说,韦睿胸怀宽大,待人仁惠,体恤士兵,与裴邃同为梁世名将。对于这段评价文字,毛泽东深为赞同 ,批注:“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第一,学习韦睿脚踏实地的作风。毛泽东批注为“躬自调查研究”,并在“躬自”两字旁加了圈。第二,学习韦睿勇往直前的作风。毛泽东批注为“以少击众”。一次,韦睿派人驻守淝水,魏军击破城池,逼近韦睿驻地,诸将纷纷劝韦睿退避,他却表示了坚决不退的决心,韦睿说“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毛泽东以赞赏的态度,批注“以少击众”,并且在这四个字加了旁圈。第三,学习韦睿果敢决策的作风。毛泽东批注为“机不可失”。韦睿准备攻击从魏城跑出来的数百敌人时,力排众议,果断进攻。毛泽东批注“机不可失”,并画了圈。公元508年,魏军南袭,韦睿统领各军支援安陆,他下令加高城墙等措施,部下们都认为不妥,韦睿说:“不是这样,作为将领应该有胆小的时候。”结果韦睿不战而胜。 毛泽东援引历史战例加以称赞。第四,学习韦睿勤勉率下的作风。韦睿善于治军,他安抚士兵,常恐不及,所以投奔应募之士争先归附。毛泽东在这一段上逐字加了旁圈,批注“勞谦君子”。第五,学习韦睿讲求团结的作风。毛泽东批注为“干部需和”。第六,学习韦睿廉洁仁厚的作风。毛泽东批注为“仁者必有勇”。一次,魏军城破,俘虏万余,缴获很多物资,对于这些物资,韦睿丝毫不取,毛泽东批注“不贪财”。后来韦睿辞官回家,把历年所得俸禄均分给好友,家中没留多余的财产,毛泽东批注“仁者必有勇”。
《领导文萃》:毛泽东对《红楼梦》有独到见解,这为很多人所知。毛泽东如何看待《红楼梦》的?请您做进一步的介绍。
陈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与一般人读小说只注意看情节、人物不同的是,毛泽东从不把《红楼梦》单纯当作文学来读,而是首先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一种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考察。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了解《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二是要把《红楼梦》当作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一个缩影。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毛泽东从不把《红楼梦》单纯当作文学来读,而是首先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一种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考察。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了解《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二是要把《红楼梦》当作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一个缩影。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會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
人生态度、家长制和土地关系,是决定封建社会关系兴衰成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主要基础。这三个基础都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败自然就无可挽回。
《领导文萃》:毛泽东不仅眼光独到地评价《红楼梦》,而且通过作为领袖的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红楼梦》的普及。他是如何向党的干部及身边工作人员推荐《红楼梦》的?
陈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令毛泽东倾心的无疑是《红楼梦》。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提倡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甚至让他刚刚从苏联回国的女儿,都读《红楼梦》,并且多次督促他们读。
在会议上,在平时闲谈中,毛泽东多次要求干部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常说,读书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经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吊膀子”的书,有什么必要读呢?1973年12月在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时候,毛泽东要求许世友读一读《红楼梦》。许世友回到南京后,毛泽东还托人给他带去一部大字本的《红楼梦》。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红楼梦》里王熙凤有一句话:“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几个月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整风,他又引用了《红楼梦》的这句话。经他的一再引用,这句话便广泛流传起来。
毛泽东不止一次在会议上,在谈话中,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句话:“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毛泽东赋予了“东风”“西风”特殊的政治内涵。例如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说:“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
除了党的高级干部,毛泽东还不断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推荐《红楼梦》。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有秘书、卫士、厨师、司机、保健医生等,换了一茬又一茬,毛泽东除了要求他们加强学习外,无一例外都推荐他们看《红楼梦》。
1954年在杭州,毛泽东对身边的摄影记者侯波说:“你要读一读《红楼梦》。”1959年,毛泽东在与杨尚奎夫人水静谈话时,听到水静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三遍,毛泽东说:“读三遍不够,至少要读五遍以上。”1965年,毛泽东对王海容说:“你要不读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主义。”毛泽东还向自己的女儿推荐《红楼梦》。1952年,女儿李敏从苏联回国,中文不太好,毛泽东还通过背诵《红楼梦》中的许多段落和诗词,亲自指导她读《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毛泽东针对青年人,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