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莉,阮明文,高智杰
南靖县医院内科,福建漳州 363699
缺血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肠炎类型,在缺血性肠炎中的占比可达到60%~75%[1]。是因结肠中某一段供血不足或者回流受阻,肠壁黏膜缺血缺氧出现病变坏死所致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肠炎疾病[2]。典型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腹部疼痛可呈痉挛性发作,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病情进展而出现腹泻、便中带血等症状[3]。临床对于缺血性结肠炎主要以禁食、吸氧、扩充血流量、抗生素抗感染、补液以及对症治疗为主。考虑到该病因结肠供血不足坏死而发病,肠系膜血栓的形成为其主要病理基础,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侧重调节凝血情况,改善血液微循环[4]。低分子肝素钠具有良好的抗凝机制,用药后可对抗凝血酶发挥作用,预防血栓形成[5]。鉴于此,本研究方便选取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南靖县医院收治的76 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低分子肝素钠的临床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本院收治的76 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2 例;年龄45~68 岁,平均(55.24±3.58)岁。观察组男28 例,女10 例;年龄43~69 岁,平均(55.94±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与《实用结肠镜学》[6]中关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一致;②年龄<80岁;③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肠道疾病者;②近期自行服用抗凝药物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两组患者就诊后均对其原发疾病予以对症治疗,流质饮食或禁食予以肠外营养,胃肠减压,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予以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国药准字H31022558;规格:2 mL∶10 mg),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取40~80 mg 丹参酮Ⅱ磺酸钠与250~500 mL 的5% 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1 次/d,共计治疗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国药准字H20056845),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5000 U/次,1 次/d,共计治疗14 d,治疗期间根据凝血情况调节用药量。
①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变化制订疗效标准:治疗后经肠镜检查溃疡面、糜烂面均完全愈合,结肠炎症状评分比治疗前下降>90%,为“显效”;经肠镜检查溃疡面、糜烂面部分愈合,结肠炎症状评分比治疗前下降45%~<90%,为“有效”;未获得以上康复标准,结肠炎症状评分比治疗前下降幅度<45%,为“无效”;总有效性=(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采集患者晨间空腹状态下5 mL 外周静脉血用以检测凝血指标和炎症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③于治疗前后评定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症状评分,包括腹痛、腹泻、便血,实施4 级评分法,每项0~3 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④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头痛乏力。
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和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指标和炎症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炎症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炎症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APTT(s)治疗前28.42±3.5928.57±3.640.1800.857治疗后31.42±3.8435.15±3.774.272<0.001 PLT(×109/L)治疗前325.48±42.15323.52±41.260.2040.838治疗后251.15±35.62211.45±32.585.069<0.001 Fib(g/L)治疗前4.79±0.914.81±0.850.0990.921治疗后3.51±0.422.55±0.3211.207<0.001 CRP(mg/L)治疗前10.15±1.5810.54±1.631.0590.293治疗后8.24±1.216.11±0.978.466<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腹痛治疗前2.55±0.272.51±0.290.6220.535治疗后1.47±0.181.30±0.154.472<0.001腹泻治疗前2.50±0.342.46±0.290.5510.582治疗后1.38±0.261.14±0.264.023<0.001便血治疗前2.28±0.492.17±0.411.0610.292治疗后1.23±0.161.10±0.114.127<0.001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1 例不良反应,占2.63%(1/38);观察组出现3 例不良反应,占7.89%(3/3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是因结肠血管供血不足或者闭塞而诱发的肠道综合征。多数患者因中结肠的动脉和右结肠的动脉出现非闭塞性缺血,个别患者因血栓而形成闭塞性缺血[7-8]。该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随着病情进展甚至可伴鲜血便,并伴随恶心、呕吐、腹胀、体温升高等症状。该病的病理基础为血黏度的升高以及血管微血栓的形成[9]。因此,在治疗时应当积极改善缺血肠段的血液供应情况,使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得到缓解。
临床对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常规治疗药物如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该药对于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扩张血管,改善肠道微循环及缺血缺氧状态,清除自由基,对肠道黏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单一用药的疗效仍不理想[10]。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方案为基础增加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汇总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性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相似研究结论在李娟[11]的临床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其对照组以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剖析原因如下:低分子肝素钠的临床价值因其良好的抗凝机制而展现。从药理角度分析,在用药后其能够对抗凝血酶发挥作用,强化抑制凝血因子Xa 与凝血酶,进而抑制血栓形成。相比于延长血浆凝血时间的能力,该药在抑制凝血因子Xa 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抗凝血性,有效分离抗血栓作用和促出血作用,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降低出血的风险[12-13]。因此,能够抑制新血栓的形成,为缺血肠段建立侧支循环,使缺血肠段恢复良好的血液供应,促进溃疡、糜烂的肠黏膜修复,同时可预防肠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发挥良好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PTT、PLT 与Fib 优于对照组(P<0.05)。低分子肝素钠经皮下注射,促进释放纤溶酶原,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对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物质具有促进作用,对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具有抑制效果,进而表现出更具优势的抗凝作用[14]。比较患者炎症指标,治疗后观察组CRP 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分子肝素能够对滚动粘连相互作用起到抑制效果,进而抑制炎症因子聚集,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项机制发挥抗炎作用,对于炎症因子的级联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1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予以低分子肝素钠临床用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调节缺血肠段血液微循环,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糜烂、溃疡面的愈合,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略高,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提高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少,保障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其良好的抗凝和抗炎机制能够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少,同时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优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