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东
龙岩市第二医院感染科,福建龙岩 364000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脏慢性疾病,主要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发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恶心乏力、食欲减退等,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危险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乙肝疾病患者主要实施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恩替卡韦为临床最常见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其抗病毒作用明显,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的活性,达到治疗乙肝患者目的[2-3]。但研究发现,单一地使用恩替卡韦药物进行治疗常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有限,因而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协同治疗方式[4]。长效干扰素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广谱类抗生素,具有更好更快的抗病毒作用,能长效抑制乙肝病毒,因而有研究指出协同恩替卡韦、长效干扰素药物治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恩替卡韦配合长效干扰素治疗价值进行对比探究。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中39例,女21例;年龄37~61岁,平均(51.46±5.52)岁;病程1~6年,平均(3.86±1.43)年。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6~63岁,平均(51.61±5.49)岁;病程1~7年,平均(3.73±1.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者;②半年内未进行肝病相关药物的治疗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基础性或慢性疾病者;②合并免疫性疾病者;③精神异常,沟通障碍者;④对研究使用药物禁忌者。
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100129;规格:0.5 mg)治疗,0.5 mg/次,1次/d,共需连续服药治疗48周。
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恩替卡韦用药同对照组,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60001;规格:180 μg)治疗,皮下注射180 μg/次,1次/周,共需连续用药治疗48周。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同样的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服药期间戒烟戒酒等。
肝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周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
转阴率: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时间随访,详细记录期间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和 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转阴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不良反应: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整个用药治疗过程中发生中性粒细胞降低、头痛、头晕及乏力情况,并计算出相应的发生率,再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对照组(n=60)观察组(n=60)t值P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治疗前102.08±15.54 101.96±15.37 0.043 0.966治疗后40.43±6.22 34.37±5.54 5.635<0.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治疗前98.58±9.68 98.69±9.75 0.062 0.951治疗后42.09±7.13 35.84±7.06 4.825<0.001总胆红素(μmol/L)治疗前35.53±3.37 35.67±3.24 0.232 0.817治疗后28.06±2.45 23.92±2.17 9.798<0.001白蛋白(g/L)治疗前35.48±2.83 35.51±2.71 0.059 0.953治疗后37.74±3.31 39.23±3.67 2.335 0.021
经过48周治疗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为88.33%,HBeAg转阴率为25.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4.67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BV-DNA及HBeAg转阴率对比[n(%)]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乙肝是临床常见的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疾病,研究显示,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肝细胞被破坏,出现大面积坏死[6-7]。因此,在临床中针对乙肝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治疗乙肝疾病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以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这一目的,有效缓解病情进展[8]。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其中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的活性,而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与相应受体结合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9]。但研究发现,无论是单一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还是单一的干扰素药物治疗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治疗效率不高,还需协同两种及以上药物治疗[10]。
研究发现,乙肝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为病毒感染后,并不是直接诱发肝脏细胞病变,而是会在肝脏细胞中进行复制、生存,复制后的抗原表达会激发免疫系统辨认,从而发生清除反应,以及对已感染灶进行攻击[11]。因而,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其免疫功能的强弱对于抑制疾病进展十分关键。在本研究中,经过48周的治疗,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对乙肝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可积极改善患者肝功能。分析原因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属于长效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杀灭乙肝病毒,且促进抗病毒蛋白分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与传播[12-13]。同时,长效干扰素对NK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在服用药物后能有效增加NK细胞、巨噬细胞分泌,进而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14-15]。因此,选择长效干扰素与恩替卡韦药物联合治疗,可积极发挥出两者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抗病毒作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进而积极改善患者肝脏功能。
在本研究中,经过为期48周治疗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88.33%,HBeAg转阴率25.00%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单一的恩替卡韦药物治疗相比,对乙肝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HBVDNA及HBeAg转阴率。在司倩楠[16]的研究中,治疗48周后,研究组HBV-DNA转阴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干扰素与受体结合后可诱导大量抗病毒蛋白产生,而恩替卡韦具有强效抗乙肝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细胞DNA复制,并且长效干扰素与恩替卡韦药物作用于病毒的靶点不同,并不会出现竞争性抑制[17]。故而对乙肝患者实施长效干扰素与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临床HBV-DNA及HBeAg转阴率。同时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对乙肝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分析原因为:患者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药物后,其主要通过一个稳定的酰胺键共价键合到一个赖氨酸残基上,相对稳定,肾脏清除率相对少,对于重要器官影响小,虽然会存在一定的头晕、乏力、中性粒细胞降低等症状,但症状较为轻微,均可在治疗结束后1~3月内完全恢复[18-19]。
综上所述,与单一的恩替卡韦药物治疗相比,对乙肝患者实施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积极改善肝功能,提高HBVDNA及HBeAg转阴率,且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