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超强
教研组是我国学校,特别是高校教学科研体制中的基层组织,曾经是中国高校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中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研组是引进的教学组织形式,1919年,在列宁代表苏联人民委员会签署的《关于成立国家学术委员会的法令》首次提出,在1938年的《高等学校标准规程》中,教研组被定义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直接进行某种或若干种科目的教学组织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1]
1949年12月,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初步提出在我国大学设立教研组的设想:“为使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该校校部设研究部,各系设教学研究组,组织中国教员与苏联教员,经常调查研究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收集相关材料以充实教材(教材主要采用苏联各大学及各专科学校的最新课本),并请各有关部门派人参加指导工作。”[2]自此,教研组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体制中的基层组织,与系(学院)一起,成为中国高校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中国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其正向功能被相关政策所忽视”[3]。很多高校已经没有教研组,取而代之的是以课题研究为主的课题组、研究中心或者专业团队,又或者是以专业为基础设置的教研室,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教研组,也处在被“虚化”之中。我们在这里旧事重提——重新讨论、审视高校教研组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和研究,是基于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这所新办的专科院校通过优化、强化教研组的建设,使其在教师科研特别是教学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正向作用,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改革及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成功实践。
一、重新审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因由缘起
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是解决高校“科研与教学之争”的有效途径。高校科研与教学之争由来已久,但众说纷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師“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又有学者坚持“当前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学是一个伪命题,反对‘重科研轻教学也并非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人为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5]。我们认为,无论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重视教研组的建设都是高校及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由教研组本身的功能属性决定的。
首先,从教研组的产生、演化历史来看,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中国内化时期,教学与科研都是高校教研组最基本的功能。简单地理解,教研组的“教”就是“教学”,“研”就是“科研”,结合实践,我们理解的教研组就是“以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业务的组织单位”。但随着国内高校的“综合性”发展,几乎每一所高校的体量都在不断增大,各种功能性机构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比如,现在的高校随处可见的是科研课题组、研究所、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这些以科研为主的组织机构,并且,这些机构的资源配置往往都会得到政府、民间资产和学校的优厚对待。相反,我们很难在现在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的高校找到“XX教研组”或者“XX教学中心”这些组织机构。现在高校的教学往往都是由教务处或者系(学院)统一管理,重点在于教师“要教”而不是“怎样教”。也就是说,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教研组的“科研”职能被其它很多组织机构取代了,“教学”职能却好像没有奶喝的小孩,越来越瘦弱,真正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因此,重新重视高校教研组建设是对其功能的“历史性恢复”,是正本清源。
其次,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对高校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到2035年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6]。就高校而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可以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因为,教研组可以说是高校最小的“管理体制机制”,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学科归属,而教研组就是以教师的学科归属为建制标准,即教师“教什么”就入编“什么教研组”。这样,教研组可以将一所高校所有的教师都纳入到教研活动中来,然后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提升组员的“教”和“研”的能力。长期以来,对教师进行科研定量要求是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的法宝,这的确“逼出”了不少科研成果,但也滋生了学术腐败和削减了教师的幸福指数,更甚者导致很多教师在科研工作脱离了学生,脱离了课堂,忘记了教师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并不是每位高校教师都善于“研”,但每位教师必须“教”。可以说,几乎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入职(尤其是在普通本专科院校)都是基于最基本的教学需要,而不是为了发表论文,所以,传统的科研定量机制可以说已经走向极端或者单一,我们需要或者正在将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评价体系中,需要一种更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机制。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但也不应该忽略教师间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找到一个所有教师的“共通点”,就此而言,高校教师的“共通点”应该是“教”而不是“研”。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最基本工作,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教师的自我要求和精神追求。《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所以,重视或者说重新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应该是当前及今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有效机制。只有不断参加基本的教研活动,研究和被研究自己的教学,年轻教师才有可能不断成长,掌握扎实的知识功底,练就过硬的教学能力,形成勤勉的教学态度,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现行教研组建设机制及其特征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的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多措并举,推陈出新,促使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基层堡垒的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考察教研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可以发现,其作为最小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从制度层面,为每位教师找到教学科研的归属感
为使教研组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制订了《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研组工作实施办法》(下文称《办法》)。《办法》对教研组的设置原则、担任教研组长的条件、教研组的工作要求和教研组长及组员的待遇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办法》明确,“教研组设置与否,以学校该学期是否开设该课程为依据,每学期更新一次”。这说明设置教研组的出发点是“课程”,是出于自然而然的教学的基本需要,而不是出于上级下达的课题、项目申报通知。例如,中文相关专业,某学期设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教研组,是因为该专业该学期开设的这些课程,设置教研组,其“初心”就是服务于课程的教学,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另外,《办法》规定,“根据教师该学期的任课情况,每位教师(含外聘教师)至少须隶属于一个教研组,而且可以同时隶属于多个教研组,甚至是跨系的教研组”。这就是说,每位任课教师,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都要至少归属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组的教学科研工作。大学作为一个单位,它的日常运行是由行政人员、教学人员和工勤人员共同推动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行政人员同时也是教学人员,也上课,也做科研,但往往由于行政事务的“忙”,这些“双肩挑”人员很容易脱离教学一线。教研组的设置,就从制度层面,为每位教师找到了教学科研的归属感,“双肩挑”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归属到某个教研组中去。例如,如果校长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那么他就归属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参加古代文学教研组的教学科研活动。
可以这样说,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设置的教研组,在教学上类似于中学的备课组,是囊括了所有教师的最基层的教学堡垒,是对教研组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职能的回归。
2.教研组真正意义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前面提到,1938年的《高等学校标准规程》定义教研组要“直接进行某种或若干种科目的教学组织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设置教研组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办学质量”。长期以来,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双重指挥下,课堂教学质量成为评价高校和高校教师的次要指标(正是在此不科学的大背景下,近两年,才提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破五唯”),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在忙着写论文、做课题,课堂教学俨然成为一些高校教师的副业,很少教师会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苦心钻研,教师之间也极少切磋课堂教学技艺。针对此现象,《办法》明确了教研组的工作是“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科教科研集体活动,全期不少于3次”,“组织本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每学期组织1-2次师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本教研组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并报系主任备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通过这些规定,使得教研组的活动真正回归到“教学”和“科研”。可以这样说,有了教研组的组织,当下的高校教学才回归到“(一)领导本组全体教师,讨论及制定本组课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二)领导及检查本组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三)领导与组织本组学生的自习、实验及实习”[7]。这是《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明确的教研组职责。我们看到,在这些细微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才会将“职称”放下,将“科研经费”忘记,为上好一节课而绞尽脑汁,为怎样上好一节课而相互争鸣,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共鸣而交口称赞。我们认为,这应该才是高校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遵循。
3.为教师的教学成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早在1986年,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就提出教师的知识基础包括: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课程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育目标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及与教育相关的知识。[8]毫无疑问,教研组的设置和运行,为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构筑了获得了这些基本知识尤其是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最佳平台,成为教师教学成长的“法宝”。在中小学,每位教师在学校都有办公桌椅,教师除了上课,还在办公室坐班,高校则不同,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处于“有课就回校上课,无课就回家”的状态,这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都缺少,如果没有教研组的组织和约束,有可能同一科目的任课教师半年都没有一个照面,这必然不利于教师教学的提升。
另外,现在入职高校的年轻教师,很多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本领说不上先进,有很多更是空白。站上讲台,有效组织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研组工作实施办法》有两个规定,将全体教师在教研组内经常性地联结起来。一是在“青蓝工程”的支持下,新入职的年轻教师,都要拜本教研组一位甚至多位教学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学习、提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二是每个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通过进行集体备课、同侪听课等方式,促进本教研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教研组的设立,克服了高校教师各自为政的状况,打破了个体学习的壁垒,产生了合作学习的原动力和约束力。
三、讨论
我国高校教研组的设置和运行,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史,即使它曾经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过杰出贡献,但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高校已经觉得它又老又旧,进而将它弱化、虚化甚至抛弃。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2016年2月,学校于成立之初,就制定、推行了《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研组工作实施办法》,逆大流而动,运行至今也有7年时间,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仍然取得不俗成绩。教研组成了年轻教师提高职业知识和技能、新办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制胜法宝、关键一招。它成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學质量的基层教学组织,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较好地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审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教研组的运行过程中如何更好处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的关系,如何防止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化,如何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双肩挑”人员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当以专业为基础设置教研室成为大部分高校的选择时,教研组如何坚守、坚持并迸发新的活力等依然是要积极讨论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资料丛刊社.苏联的高等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130.
[2]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G].1958:43.
[3]洪志忠.高校教研组的历史与意义[J].大学科学教育,2016(3):81.
[4]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05):83.
[5]赵振军.“重科研轻教学”是一个伪命题[J].高教探索,2006(02):2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7]教育部.高等学校暂行规程[J].人民教育,1950(5):68-69.
[8]SHULME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87(1):1-23.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高职体育与教育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2022G037)”、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立项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技能实训体系研究——以G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YJZWJY-2023A-11)的相关研究成果。]
責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