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摘 要】瑶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山林之中,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排瑶主要聚居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中。千百年来,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连南排瑶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连南排瑶长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由于排瑶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宝贵财富,因此成为研究瑶族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等难得的资料。
【关键词】连南排瑶 历史渊源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104-06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的一种民族舞蹈,在瑶语中称为“挨汪都”,也被称为“打横鼓”“调花鼓”,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舞蹈,分布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县瑶族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區富川瑶族自治县,是我国重要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之一。
一、长鼓舞的历史渊源及基本形态
(一)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以“长鼓舞”为主体的“长鼓”,在宋代和清代的有关典籍中都有详细记录。到了宋朝,人们叫它“铳鼓”,也叫“长大腰鼓”,到了清朝,人们叫它“长鼓”,时至今日,它的形态特点还基本上保留下来。鼓有三丈多高,中部较细,两端较大,形状类似于一对号筒,由一块海棠木制而成,中间镂空,两端用一张或一张皮子盖住,再用一根绳子系住。跳舞时加上肩上的带子,在脖子上横向悬挂大鼓,不仅方便敲击,而且也方便跳舞。
长鼓舞的演出没有人数限制,只要是双数就可以。两人一组,间隔三四步,左肩膀相对。每一支舞蹈都可以由许多组合构成,在领舞的鼓点指挥下,各对组合时而横穿直插,时而大圈或小圈起舞,队形或横排或斜排,或时分或合,且经常出现小方格、大方格阵式,在乡村旅游时,还会出现队列式表演,场面图形变化丰富多彩。
舞蹈演员双手向前伸展,两肘微微弯曲,手掌朝下,以敲打双头鼓为主。而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腰部和腿部,上半身微微向前倾,双膝微微弯曲,膝盖有节奏地伸展和弯曲,让自己的身体不断地抖动。而有些则是以跳转为主,粗豪豪迈,刚柔并济;有些人是两腿半驱,身体的上下波动节奏明显,优雅而有力,柔软中带有刚劲,舞姿也是各具特色。
瑶族的长鼓舞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专指建筑活动的,也有结合动物和植物趣味造型的。瑶族的长鼓舞一般都是在瑶族的传统节庆和丰收、搬家、结婚等欢庆之时跳的。由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县瑶族自治县、广西富川瑶族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申请的瑶族长鼓舞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2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瑶族的长鼓舞演奏形式共有36种,如“种树鼓”“砍树鼓”等,反映了排瑶族人的实际生活;“十二姓鼓”等,反映了排瑶族人的生活特点;“斗鸡鼓”等,以诙谐的方式反映了排瑶族人的婚姻、恋爱等风俗;“歌堂鼓”等,反映了人们的聚散合离;“盘古王鼓”等,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每年过年、元宵节、三月三、祈愿节、六月六日、祭祖大典、十六日等。瑶山村到处都能看到穿着华丽服饰的瑶族人群,他们背着华丽的大鼓,头戴红巾,身穿羽衣,在群山之间,可以看到大炮、铜锣、牛角、唢呐等,还有悠扬的鼓声在群山之间回荡。
(二)长鼓舞的基本形态
广东清远连南排瑶长鼓舞是一种以脚踩木鼓为节奏的舞蹈形式,其动作不分性别、年龄,而且舞者是可以随时加入或者退出队伍的。排瑶姑娘跳的“打花鼓”和排瑶长鼓舞中的动作基本相同,只不过他们在长鼓舞中加入一些简单、刚劲有力、富有特色的动作。排瑶长鼓舞中舞蹈动作比较多,有连续跳跃、转腰、旋胯等,在这些动作中还加入了一些模仿动物和山水景物的舞蹈动作。
1.舞蹈动作特点
其一,舞蹈内容丰富。长鼓舞有双人舞、群舞之分,在节日中,多以多人舞蹈为主。在打长鼓时,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一种情绪和气势的表现,通常表现为一种高兴、愉快的心情,或者是表示对祖先的怀念等。
其二,舞蹈风格独特。长鼓舞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排瑶先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出的长鼓舞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一是节奏鲜明、速度较快,动作粗犷有力;二是舞步、节奏灵活多变;三是服饰鲜明、绚丽多彩。
其三,表演形式多样。舞蹈可以多人跳,也可以双人跳,并配以打击乐器。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内容配以不同的服装。排瑶人在打长鼓时一般都是坐在地上,上身前倾、双腿分开、抱鼓在怀,双脚上翘,两脚之间相距约40cm。
其四,舞蹈道具简单。排瑶人主要使用一面长鼓来表演,而且只需要一只木鼓和几块竹板就可以进行表演。
2.舞蹈本身文化特色
其一,长鼓舞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跳、跑、转等基本动作。
其二,一般以“跳”为主,其动作非常富有动感,舞蹈动作有:单手持鼓,双臂平举,两腿分开,双手交叉于胸前或置于身体两侧。手握鼓槌或手板等打击乐器。还有双手持鼓的“滚鼓”“打鼓”等。除此之外,还会有双手持鼓和其他乐器做各种舞蹈动作。
其三,排瑶先民将长鼓舞作为娱乐形式,用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们将长鼓舞作为自己的生活工具,并长期在生产劳动中应用。由于长鼓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因此深受瑶民的喜爱,同时也是瑶族人民表达对祖先崇拜和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排瑶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以长鼓舞为武器来鼓舞士气和协调动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热情。
其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刚劲有力、极富动感,这也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同时也体现了排瑶先民强烈的生产劳动欲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长鼓舞的文化特色
瑶族人民有在喜庆时跳长鼓舞的习惯,通常是男女两人对舞,有时也会邀请村里的老人和儿童一起参加,气氛非常热烈。舞蹈一般由双数人表演,人数上没有严格限制,全凭演员个人的喜爱来决定。舞者身穿不过膝的大襟长袍,腰间系着一根长长的红头带,手持长鼓,在鼓点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排瑶长鼓舞动作简单,没有固定的程式和套路。舞者边唱边舞,跟随音乐节奏起舞,在舞步中以腰为轴,旋转360°,并用双手作各种舞姿变化。舞蹈动作基本是由步法、手势和鼓点组成的,舞者每敲一次鼓都要换一个位置,并以此为中心作各种不同的舞姿变化。因此,排瑶长鼓舞是集舞蹈、音乐和唱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一)连南排瑶长鼓舞的形式特点
排瑶长鼓舞舞蹈形式简单,没有固定的程式和套路,是以歌伴舞、以歌抒情的形式,表现了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民间风俗,主要表现在“盘王”“牛角”“八宝”等歌舞上。盘王是瑶族的祖先,在排瑶人民心目中地位很高,他是排瑶人民的保护神。“盘王”是排瑶人祭祀和敬奉的最高神,他左手持神刀,右手握神鞭,身穿锦衣,脚蹬高跷,在鼓点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牛角”是排瑶人民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祈祷健康等活动中所跳的舞蹈。排瑶长鼓舞用脚击鼓面,上身随鼓声转动,双脚随着音乐节奏踩踏鼓点而摆动,形成一个圆圈。舞者随着音乐节奏一边舞动身体,一边吟唱唱词。随着舞蹈动作的变换和旋律的变化,舞者的动作也随之不断变化。舞者舞姿优美、细腻、协调,又显得大方、活泼、明快。尤其是舞者以腰为轴旋转360°后用双手作各种不同的舞姿变化时,动作优美而细腻,令人赏心悦目。
(二)连南排瑶长鼓舞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排瑶的长鼓舞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舞蹈领域中独树一帜。排瑶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舞蹈形式。
排瑶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形式,排瑶民间舞蹈因此而得名。排瑶长鼓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季节、场地等因素影响,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与其中。同时,排瑶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示了排瑶人民健康向上、勇敢不屈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
(三)连南排瑶长鼓舞的文化影响
连南排瑶长鼓舞是广东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连南排瑶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已经成为连南排瑶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术。连南排瑶长鼓舞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连南排瑶长鼓舞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二是连南排瑶长鼓舞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三是连南排瑶长鼓舞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在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连南排瑶长鼓舞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为研究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难得历史资料。目前,瑶族长鼓舞有国家非遗传承人3人。分别是:连赵明华,男,1943年5月2日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项目名称:瑶族长鼓舞;唐桥辛二公,男,瑶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项目名称:瑶族长鼓舞;黄道胜,男,瑶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项目名称:瑶族长鼓舞。各级各类瑶族长鼓舞传承人都为其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瑶族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为主要内容制作而成的《连南排瑶长鼓舞》数字电影在央视影视频道播出。该片用现代影视手段讲述了排瑶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故事,反映了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是一部以独特视角和风格展现排瑶人历史、文化、风情、生活、信仰等各方面内容的优秀作品。该片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为瑶族地区民间艺术文化得到更广泛深入地挖掘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连南排瑶长鼓舞在社会上流传越来越广,它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也被更多人所认知。
三、长鼓舞的舞蹈风格
排瑶长鼓舞的表演形式为集体舞,基本动作有“转”“颤”“摆”“摆颤”等,它是由单人舞发展而来的。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排瑶长鼓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排瑶长鼓舞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排瑶长鼓舞的基本动作,这一部分动作具有很强的韵律感;第二部分是排瑶长鼓舞的舞蹈伸展动作,这一部分主要展现出排瑶人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风采;第三部分是排瑶人的表演姿态,这一部分主要展现出排瑶人的精神风貌。其舞蹈动作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其舞蹈姿态也具有很强的美感。排瑶长鼓舞是瑶族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舞蹈特征
排瑶长鼓舞是一种古老且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瑶族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舞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独特的舞蹈特征深受当地瑶族人民喜爱。
排瑶长鼓舞的舞蹈特征主要表现在:排瑶长鼓舞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舒展大方,具有独特的民族美和艺术美。排瑶长鼓舞具有震人心神的旋律。排瑶长鼓舞主要表现了瑶族人民健康坚强、勇敢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是排瑶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舞蹈服飾
排瑶长鼓舞是一种集舞蹈、演唱、武术、器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形式,它集民间舞和群众表演于一体。排瑶长鼓舞主要表演的是排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场景,以反映排瑶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为主要内容。在民间舞蹈中,排瑶长鼓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排瑶长鼓舞所用的道具一般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竹子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容易弯曲变形。竹编道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其是由两根竹棍连接起来,用竹子制作而成,两边各有一个圆形小口,鼓面光滑而坚硬。在表演过程中,两个小口被紧紧地绑在一起,使鼓面不会因为风吹或者其他外力作用而受到伤害。此外,由于长鼓舞一般都是在户外表演的,因此表演的场地通常选择在空旷、平坦的地方。在舞蹈过程中,排瑶长鼓舞所用的鼓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圆头型的鼓槌,另一种是平头型的鼓槌。圆头型的鼓槌由两根竹棍连接而成。圆形的鼓槌重量轻、弹性好、弹性强、声音洪亮,能更好地展现舞蹈动作,是排瑶长鼓舞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之一。平头型的鼓槌由一根较长的竹棍连接而成,重量重、弹性差、声音小。在表演过程中,圆形鼓槌可以与平头鼓槌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圆形鼓槌,两种鼓槌都能起到增强舞蹈表现力、提高舞蹈节奏感等作用。
排瑶长鼓舞的舞者所穿衣服一般是用麻布缝制而成的。麻布是一种民间传统面料,麻布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弹性好。在表演过程中,排瑶长鼓舞的舞者通常是在舞蹈前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才穿上这种衣服进行舞蹈表演,这样在表演过程中衣服不会脱落或者变形。
(三)舞蹈道具
瑶族的长鼓,因为它的鼓面又细又长,所以被称为“长鼓”,敲打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宋朝已经流行起来,那时被称为“锣鼓”或“铳鼓”。在明、清时期仍然以钹命名,有些瑶族还称长鼓为铙鼓,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的连南县瑶族自治县,以及湘、桂、粤等边境的瑶族聚居区。
瑶族的长鼓做工精致,造型优美,大部分是用洋脂木制成,鼓身为圆柱形,长约83cm,由一根木头制成,中间有一根结实的柱子,柱子的两边都是空心的,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羊皮或者是兔子的皮。鼓身上绘制着云朵、日月、龙凤、花草鸟兽等图案,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有些鼓身还在两侧及腰部各挂了八个小铜铃铛。
有关它的由来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从前,瑶族需要推举一名首领,领导瑶族抵抗外来入侵。一日,轰隆一声,一束白色的光芒从天而降,没入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化作一把长刀。按照约定,谁能拔出这把剑,谁就是整个山寨的领袖。许多人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唯有一个叫作冬比的年轻人,轻描淡写地拔出了这把剑。因此,整个寨子都选他为头目。他带领部下抗击外敌,保卫瑶山,战无不胜,最终身受重伤,战死沙场。瑶族人会在自己的头上扎一束白色的羽毛,象征自己的佩刀,又从山上伐下一棵梧桐树,做成一面大鼓,用手敲打,就会有“咚、咚”的声音,以此表达对冬比的思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是瑶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民族音乐。
瑶族的长鼓鼓体修长,由一节一节的竹节木料制成,鼓体由一节一节的泡桐木制成,内部掏空,两头相连,形状像是两个倒置的号角,两头的鼓嘴比较粗,中间中空,组成了两个回声的鼓腔。而腰部的凸起则要小得多。
瑶族的长鼓有三个大小:一个是长鼓,全长200cm,鼓腰15cm,鼓面30cm;一面中等长度的鼓,全长100cm,鼓腰5—6cm,鼓面12—13cm;还有一种是小长鼓,全长70cm,鼓腰直径3—4cm,两端鼓面直径11—11.5 cm。虽然长鼓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蒙面都是用羊或者兔子的皮子。蒙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在鼓面的两侧,用铁锤把鼓面的皮子紧贴在鼓面的周围;二是用一种胶水,把外皮薄膜与鼓的嘴之间进行粘合。三是用竹环把外衣紧紧地套在鼓面上。整个鼓身上都绘满云朵、日月、龙凤、花草鸟兽等华丽的花纹,还有一些是用红色和黑色的颜料涂上去的,而在鼓的两侧则是用青色的颜料涂上去的,这些颜料的颜色都很鲜艳,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些大鼓两侧及鼓腰上还挂着八只小铜铃铛。瑶族的长鼓造型精美,是一种民乐,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工艺和艺术作品。
四、长鼓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传统文化不断消失,连南排瑶长鼓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危机。连南排瑶长鼓舞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方式、表演程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完整地记住长鼓舞的每一个动作顺序。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排瑶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濒临失传。如:“排瑶长鼓”和“排瑶鼓舞”目前已濒临失传,排瑶长鼓舞目前仅有50多人会跳。连南排瑶长鼓舞的传承人年龄偏大、收徒极少、社会地位偏低、经济收入不高,使其传承面临着很大困难。
(一)政府重视,出台相关政策
当地政府要重视排瑶文化的传承,积极推动排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为排瑶文化传承开辟广阔空间。相关部门要制定关于保护和传承排瑶长鼓舞的政策和措施,且将排瑶长鼓舞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范畴,让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排瑶民间艺人对排瑶长鼓舞进行挖掘、整理、创新,不断提高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此外,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开展,大力宣传连南排瑶文化、瑶族民族风情和瑶族传统文化,增强连南排瑶群众的凝聚力。大力弘扬排瑶民间文化,增强连南排瑶群众的自豪感、荣誉感、自信心,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排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加强排瑶民间文化的发掘与整理。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需要加大对排瑶长鼓舞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对排瑶长鼓舞进行扶持;另一方面,要在排瑶人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排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政府网站、电视、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排瑶传统文化。大力开发文化产业,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拉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排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的力度,特别是对于排瑶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投入一定资金进行抢救和保护,确保其得以良好传承和发展。
(三)整合资源,成立排瑶传统文化研究会
连南县委、县政府根据排瑶长鼓舞的特点及排瑶长鼓舞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状,成立了以县政府领导为组长,县文广新局、文化馆、文化站等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的连南排瑶传统文化研究会。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排瑶传统文化,对排瑶长鼓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和挖掘,使之更好地反映排瑶人生活状态、习俗信仰和民族心理特征等。
(四)加强对排瑶长鼓舞传承人的保护
连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排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提高排瑶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每年都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排瑶传统文化传承人;组织排瑶传统文化传承人参加各种节庆活动,在节日期间安排他们演出;组织排瑶传统文化传承人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培训等活动;对排瑶长鼓舞进行保护和传承;支持排瑶长鼓舞进行数字化保护。对排瑶长鼓舞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使这些珍贵的资料能永久保存下来。
(五)举办各种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排瑶传统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如在县内举行的一些大型体育比赛中加入排瑶传统文化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到排瑶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学习排瑶传统文化;在学校开设排瑶长鼓舞课程,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使更多的人能接触到排瑶长鼓舞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学习排瑶传统文化。目前,连南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排瑶长鼓舞在排瑶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着手加大对排瑶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使排瑶长鼓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还需继续努力。
五、结语
排瑶舞蹈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其表演形式主要以长鼓舞为主。排瑶的长鼓舞一般在祭祀、庆典、节日或婚丧嫁娶活动中表演,同时也是瑶族人抒发感情、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排瑶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要想促进排瑶舞蹈传承和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排瑶舞蹈,提高其自身内生动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排瑶舞蹈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让排瑶舞蹈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铁.瑶族歌堂长鼓舞文化解读[J].牡丹,2020(04):68-69.
[2]眭美琳,伍若南.从田野、课堂到舞台——以广东连南排瑶长鼓舞为对象[J].艺术评鉴,2019(24):137-138+152.
[3]黄冬赟.“鼓舞一体”視角下广东连南排瑶大长鼓舞文化探究[J].粤海风,2019(04):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