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珍
导读:众所周知,孩子走向户外,甚至走出幼儿园,在大自然中爬樹、登山、追逐、摇荡,不仅兴趣盎然,充分运动,还能学会自我保护。户外的午餐让哪怕最小的孩子也感觉到自我服务的快乐。根据杜威、陶行知“着眼于孩子生活经验,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理论,我们关注到:户外活动中常引发同伴之间的即兴交流、互动、合作,甚至辩论和争执,自然地促成交往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大自然的无与伦比之处还在于它给孩子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创造、好奇、思考和表达。无疑,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经验生长的同时会更珍惜、保护可贵的自然环境。
一、什么是到户外去?
到户外去,是指在户外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奔跑、跳跃、追逐嬉闹等,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灵气。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发展都有好处,也有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
二、孩子为什么要到户外?
孩子走向户外、走出园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增强身体素质
到户外去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增加生活经验和知识,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合作、如何解决问题等社交技能,这对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促进身心发展
到户外去可以让孩子接触阳光和空气,有利于健康成长。户外活动也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孩子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孩子。所以,除了园部做好基本安全防护外,在每一次户外活动前,教师要与孩子就当下活动规则达成共识,交代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提高社交能力和社会化发展
不管是户外的运动游戏,还是自然探索游戏,再简单的游戏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如孩子进行攀爬类游戏,排队等候就是其中的一项规则;一起玩球类游戏,其中就有合作问题;在自然探索游戏中,对探索工作会有不同的需要,其中就包含沟通问题。由此可见,户外的各个区域犹如一个小社会,为孩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积累为人处世规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到户外进行各种活动和锻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给孩子甄选一些适宜的绘本,带到户外去,形成绘本、孩子、大自然“三方”有效互动。绘本和大自然都被赋予了能量,带着孩子探索、发现、收获。
三、孩子如何到户外去?
(一)革新观念,引领孩子走向自然,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自然,提倡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回归本真,产生对自然的向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然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依傍。大自然会激发孩子无限的可能性,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无论孩子想成为画家、作家还是音乐家,都是可能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要构建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链接,经常带领孩子走向户外,在自然环境中释放童心和天性,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实现对传统孩子教育过度强调“智育”的弥补。自然教育理念还指出,引导孩子借助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不意味着无需对其探索行为进行监督。孩子到户外去探索,本质上是一种有界限的独立。所以,教师要致力于构建安全的户外环境,引导孩子全面细致地观察户外事物,实现对自然知识的探索,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放飞童趣,充分利用自然材料,不断丰富户外活动
户外自然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材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自然材料构建自然生态的户外环境,将有助于实现对教育材料的补充,促进户外活动的丰富。在大自然中,沙石、泥土、花瓣、树枝、松果、种子、水这些材料随处可见。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述材料搭建大自然与孩子之间的链接,致力于营造具有野趣性、开放性的户外活动环境,为户外游戏提供方便,使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自然元素的利用,借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丰富孩子对自然的感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户外游戏过程中,孩子能充分调动感官,体悟自然材料的特征,将其作为游戏材料,创造作品。
例如,我园在“过家家”户外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想象成蔬菜,将叶片柔软的花朵想象成肉,将平整的石头想象成小床。孩子借助大小不同的石头垒起灶台,将捡来的树枝作为柴火,将花瓣和落叶作为食材,烹饪美食佳肴,玩得不亦乐乎。在烹饪完毕后,孩子将做好的饭菜端到石桌上。石桌以大石头为原材料,木凳则由小木桩充当。在户外环境中,孩子既能感悟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让活动过程极具趣味性,也能借助对不同自然材料的认知,充分发挥想象力,改造游戏所需的材料,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促进全面发展。
(三)亲近自然,依托户外广阔空间,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依托户外广阔空间亲近自然,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山区、沙漠、海滨等地方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在户外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游戏空间中,资源丰富的游戏场是对孩子自然探索的最大支持。
1.自然“惬意”游戏场
自然游戏中孩子是自主自由的。他们躺在户外地垫上仰望天空的云朵,惊喜天空飞过的鸟儿,躲在树屋中或靠在树荫下与同伴翻阅绘本,一起聊一聊、笑一笑;阳光下吹出五彩斑斓的泡泡,拿着风车奔跑;在花朵前支起画架,描绘出美丽的花朵。这些“惬意”的游戏让孩子在放松快乐的同时,获得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表征能力等很多方面的锻炼。
孩子在阅读《亨利的地图》中发现亨利的手绘地图中没有任何比例尺,只是簡单标注了小动物们的正确位置,有趣且好玩。看完这些绘本,孩子对绘画地图积极性很高,不管是独立还是合作绘制地图,难度都并不太大。孩子会尝试画户外游戏区平面地图,甚至教学楼立体地图,这种绘制方法被很好地运用到“沙滩寻宝游戏”中。宝藏的位置将在地图上被标记出来,孩子需要根据地图上的指示,在沙滩上寻找宝藏。这项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找到宝藏。同时,向其他小组成员解释自己的发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自然“冒险”游戏场
现在很多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以至于怕脏、怕累、没有担当、压抑、耐挫能力不好。在大自然游戏中,孩子就会面临上述问题,甚至受伤。但自然“冒险”游戏场能解决问题,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孩子是喜欢水的。教师不要怕他们衣服鞋袜弄湿,不要怕他们被泥浆弄脏,让他们在真正的小河溪流中玩耍吧!他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在一定的安全常识范围内,火也属于孩子“冒险”游戏的一部分。种植园地中的红薯成熟了,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挖好地灶,捡来树叶和树枝,点火后放入地瓜,避开烟,添加树枝,期待香味飘出,结束后学着阿姨的样子将炭火熄灭。在品尝自己制作的美味时,孩子对用火安全知识也牢记在心。
3.自然探究游戏场
当然,除了这些“冒险”游戏,还有很多探索游戏是孩子喜欢的。如中班孩子成功探索用树枝、绳子等制作出了大泡泡器,成为户外特受欢迎的游戏材料。“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游戏中,孩子在等待风吹动风车的过程中发现,在无风的情况下,只要动起来,也会产生风带动风车转动的效果。
4.自然共享游戏场
游戏场地虽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限的。如何让孩子共享游戏场?笔者幼儿园采用园内户外游戏场地预约共享模式,利用弹性作息和游戏场地预约制度,让孩子的游戏更随需而玩。此外,还采用了园外3公里内自然资源共享模式。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心选择户外活动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开展不同样式的户外活动。其次,对户外活动的目标进行科学设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孩子需要的自然材料。最后,在组织孩子到户外去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户外游戏的参与度,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增强孩子的体质。
(四)自然结伴,支持孩子经验互补,提升孩子协作能力
在走向户外的过程中,户外游戏的开展为孩子与同伴交流提供了自主平台。在户外游戏中,孩子会产生社会性交往需求,自然结伴。他们通常会共享资料,就游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共商对策,置身于真实的自然情境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序实现高质量互动。不同的孩子在智商、情商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游戏智能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引导孩子自然结伴,凭借经验共商解决方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1.思维碰撞,创生灵感
户外游戏中,孩子会更自然地产生交往意愿,引发思维碰撞,创生灵感。
在“五感花坛”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投放了绘本《我的五种感觉》,帮孩子梳理了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以及五感之间或独立或相互配合运用的经验。大班孩子在研讨和操作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不断调整计划并实施,将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不同触感的废旧材料组成触觉花坛;将栽种碰碰香等不同味觉的植物组成嗅觉花坛;将风铃、玻璃瓶、风车等能发出不同声音的材料组成听觉花坛……从平面设计再到立体的微景观设计,孩子将视、听、嗅、触、味这五感融进了花坛设计中。从计划制定调整到材料收集到最后实施,教师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子在相互讨论中不断调整创新。成品是惊艳的,过程更是一种财富。
2.技能互学,经验互补
孩子是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的。在户外同伴游戏中,同伴间的学习比强制学习的效果更好,家长说的话往往没有同伴说的话管用。同样,相互间技能的学习也是更有效的,孩子会在有意无意或潜移默化的互学中互补经验。在奥斯卡获奖短片《鹬》中,鹬宝宝非常黏着妈妈,不愿意离开巢穴,不愿意自己觅食,等着妈妈投喂,妈妈怎么想办法作用都不大。但一次与寄居蟹宝宝的相遇让鹬宝宝敢于面对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觅食。
中班孩子想要保护花草,为花园建造栅栏。在教师支持下,他们共享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安全技能,戴着手套在花坛边的“工地”上锯木条,用榔头垂直敲打钉子钉入木条。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勇气启迪,以及同伴间技能互学、经验互补,成为课程亮点。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孩子分享了《我能行》的游戏故事,第一章“我可以做到!”中琼安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失败有时是无法避免的,它和成功一样伴随着生活,我们要懂得在失败面前不退缩,主动找寻问题,不惧挑战。
3.相互协作,速达目标
在户外自然结伴活动中,孩子的协作意识可以得到发展。很多活动是会经历从独立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程。孩子会发现,相互协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达成愿望。他们也能学会接纳他人意见,主动协助别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这些经验在成长道路上都是受益的。
例如,在我园开展“捕鱼游戏”的过程中,有孩子提出,可以将捕捞上来的鱼拿出去售卖。于是小组的几名同伴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力气大的男生负责搬运货架(石头),心灵手巧的女生负责绘制海报,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孩子负责售卖。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群策群力,互帮互助,捕鱼游戏效果得以外延。探索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在结伴活动中获得了经验的互补,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自然教育理念指导,秉持“顺其天性,乐在自然”的自然教育思想,,借助大自然广阔的空间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材料引领孩子走向户外,不仅能使孩子与游戏自然共生,促进游戏回归自然,还有助于拉近孩子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孩子童心和天性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