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架”学习 在幼儿课程游戏中的策略分析

2024-01-03 21:56顾梦倩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风铃梯子经验

顾梦倩

导读:鹰架学习理论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预判教学进程,根据幼儿现有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通过运用“支架”帮助幼儿实现发展。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任务是搭建支持性的鹰架,帮助幼儿顺利习得经验并成长。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创造,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鹰架学习梳理游戏基础经验

(一)让兴趣成为游戏的先行者

春天,毛毛去了鼋头渚赏樱花,还看了《糖果风铃》绘本,来园后在晨谈活动中向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周末时光。幼儿们对风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场关于风铃的主题活动产生了。

(二)让幼儿生活经验成为游戏的垫脚石

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只有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鼋头渚风铃的照片引发的讨论使幼儿对风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观察风铃,借助网络、书籍、绘本等资源查阅资料,对风铃的种类和制作材料展开了调查。在此过程中,幼儿自主发现风铃由主线、铃托、吊线、铃铛四部分组成,各种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风铃。

二、鹰架学习推动游戏深度进程

(一)策略一:还原幼儿经验,整合教育

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是自身的兴趣和想要了解世界的内在愿望。首先,教师通过倾听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点,及时抓住风铃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获悉幼儿的问题反馈。

其次,教师利用调查表,引导幼儿学习收集和检索风铃相关资料,对风铃的种类、结构、制作材料等内容展开调查,在与同伴分享交流中,进一步拓展对风铃的认知经验,对分析概括能力、材料整理能力、语言能力等是一个好的锻炼与机会。

(二)策略二:提供多元材料,自主制作

风铃草图的设计可以帮助幼儿厘清制作思路,提升表征能力。在初步探知风铃的结构特征后,幼儿自由分组,开始了第一次设计挑战。线形、圆形、十字形、三角形、六边形……他们设计的风铃外形各异,创意十足。

结合已有生活及游戏经验,幼儿随地取材、物尽其用,将纸杯、筷子、建构积木、彩纸、运动体能环等低结构材料变成制作风铃的素材。通过同幼儿共同讨论,我们商定出游戏的人员分工,进行了简单的任务分工(表1)。

所有幼儿根据自己所长进行选择与组组,最终确定了4组队伍。每组的组员都有对应的职责与任务,他们自主协商讨论风铃的外形、结构等,根据探究的兴趣点选择进行以下风铃的制作(表2)。

幼儿只有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只有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才能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操作经验支架。

(三)策略三:梳理材料,适时介入指导

鹰架学习“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方式遵循幼儿的现有经验。作为“支架”的搭建者,教师本质上要让幼儿在“跳”的过程中体验更多成功感。游戏中幼儿是主角,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适时介入有助于推动幼儿游戏进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经验的习得。

1.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合理鹰架

在风铃制作完成后,小羽提出了疑问:“我的风铃怎么没声音呀?”小羽的发现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关注。我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对制作的风铃进行了观察与对比。通过两天14次的测试与记录,幼儿发现制作材料是影响风铃发出声音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决定对铃铛的材料进行再次探究,于是他们重新寻找做铃铛的材料,通过分类整理、敲打比较、调整长度,发现材料的组合不同、音色也不同(表3)。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经验进行融合、迁移和应用,使风铃变得不简单,使游戏变得高阶,让趣味性与操作性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

2.根据不同场地,提供渐进鹰架

在悬挂风铃的过程中,杨杨说:“我想把风铃挂在高高的地方。”于是,幼儿观察校园内各个不同的地点,拍照记录选取的场地,针对“场地”与“悬挂方法”进行了一场会议。我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用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帮助他们梳理经验。最后,经过小组讨论与投票,他们选出了三个地方:大树、攀爬架、大型花架。

(1)支持尝试,自主选择

镜头1:树上首挂

幼儿来到大树下,胆大灵活的亮亮开始爬树,轻轻松松就爬到了树杈上。树下的小伙伴递过来风铃,第一个风铃挂好了。

为了让活动更具挑战性,我引导幼儿把风铃挂到更高的树上。小诗搬来了桌子椅子,可是发现高度不够。这时,一旁的林林搬来梯子打算直接架在树旁,可还是够不到树枝。

旸旸又搬来了平衡区的竹梯,在对比后,他们采用了最长的竹梯。问题又出现了,地面高低不平,树干很滑,该怎么固定梯子呢?经过反复尝试更改梯子的角度与方位,他们找到了一截小树杈,把梯子穿进小树杈中,再次调整另一侧的重心,终于找到了稳定的支点,顺利卡住了梯子,把风铃挂在了更高的地方。

(2)同伴商议,激发探究

镜头2:攀爬架遇挫

瑞瑞爬上高高的攀爬架,一旁的轩轩递给瑞瑞风铃。瑞瑞试图一手固定自己,一手去挂风铃,但因主线是线,两只手无法完成打结固定。在观看风铃成品的照片后,他们发现主线上有弯弯的头,方便固定。于是,他们决定改造风铃,将原本单一的主线用打结的方式变成线圈,再找来S形挂钩,套进线圈里,最后固定挂钩进行悬挂。然而,杆子太粗、挂钩太小,无法固定。在尝试粗一号的挂钩后,他们还是无法顺利悬挂。瑞瑞只能再次下来重新想办法。

三次尝试后,活动陷入了瓶颈。我引导他们:“杆子太粗可以进行怎样的改造?”幼儿想出了多种方法,如在杆子上打个洞、在杆子下绕线圈、把S形挂钩换成大衣架等,最终发现“线圈绕”的方法最便捷。瑞瑞再一次爬上攀爬架,有了合适的挂钩,他边爬边移动风铃的位置,快速又顺利地独立完成了风铃的悬挂。

(3)依据悬挂经验,撤离鹰架策略

镜头3:大型花架悬挂

在花架的悬挂中,幼儿迁移大树悬挂时的经验,搬来了平衡区里的小梯子,梯子一头有凹槽,可以直接卡进花架,可是下面的梯子脚没办法固定。就近的草地上有很多轮胎,他们搬来试一试,把两个轮胎固定在下面的梯子旁,同时安排同伴稳定住轮胎,以防梯子打滑。

两边的风铃挂好后,我提出了疑惑:“周围的风铃可以使用梯子攀登进行悬挂,那中间不能固定梯子的地方怎么办?”幼儿迁移桌子椅子变高的经验,搬来建构区的大型积木,用垒高的方式把积木搭成楼梯的形状,再由胆大的幼儿爬上去,先穿线打结,后悬挂(表4)。

三、鹰架学习助推师幼成长

(一)团队探索,促进幼儿思考和合作学习

在平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积极思考,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登高悬挂,灵活迁移游戏经验,选择工具登高,根据场地的性质多方位、多角度地调整稳定梯子。小团队的智慧使幼儿建构了鹰架学习体系,在不断“失败、调整、再尝试”中,游戏自发性得到充分發挥,游戏经验不断提升。

(二)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

整个活动中,从游戏场地特质的分析到梳理悬挂方式,再到悬挂到更高的地方,我始终追随着幼儿的兴趣,在他们需要时提供支持。在攀登架区,幼儿三次尝试还是无法顺利悬挂,我进行目的性明确的提问,采用对比法帮助幼儿认识杆子结构、区分不同。一方面丰富幼儿问题解决经验,另一方面保障课程的顺利推进。

(三)耐心等待,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

有了前期的操作经验,幼儿能顺利完成大型花架的悬挂活动,把原本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变成轻松的尝试,顺利完成鹰架的撤离。整个悬挂活动,教师更多的是“等待”与“观察”,幼儿是整个游戏的主角,他们的已有经验在变化,解决问题的水平在提高。

四、结语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在关注幼儿学习的品质,如好奇、坚持、合作、思考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掘幼儿的优势,让幼儿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习品质、思维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互助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基于问题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在实践观察、调整方法、合作互助中建立经验链接,收获有益于终身学习的经验和品质。

猜你喜欢
风铃梯子经验
梯子(外二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摇曳的风铃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风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架个梯子去学校
吹闹心中的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