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思”融合课堂的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2024-01-03 03:13吴丽媛黄智勇
地理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胡杨尺度思政

吴丽媛 黄智勇

摘 要:本课例以“沙漠英雄树”——胡杨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区域地理教学主题,将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落实到地理课堂中,以期实现思政教育与地理思维的融合培养。课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比天山南北部的区域共性和差异性,再以胡杨林种植地的选址为探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同时渗透我国生态建设工程的伟大意义,不断转换探究区域尺度,深化探究问题,以期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两思”融合课堂。

关键词:主题式;地理学科思维;“两思”课堂;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1-0076-05

“一核四层四翼”中的“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指出课堂育人的重要性,学科教育需融入思政素材,挖掘育人资源。“两思”课堂是指将思政要素与地理学科思维有机融合的课堂[1],将地理学科教学转向地理学科教育,正是契合新时代育人价值的新探索。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是用主题串联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地理要素与具体区域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思维力。选择具有思政性的主题情境和问题链[2],可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地理课堂,在提升地理学科思维的同时,渗透育人价值。

本课例以“沙漠英雄树”——胡杨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区域地理的教学主题,将地理学科思维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培养融合于地理课堂教学。同时,搭建生动有趣的探究活动平台,不断转换区域尺度、不断深化探究问题思维、不断融入思政元素,初探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两思”课堂。

一、精选主题情境,奠定思政之魂

1.真实性和趣味性

主题式地理教学中,主题的创设要基于真实情境,既可富有生活性,如农作物咖啡[3],也可具有趣味性,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4],最终将主题情境与地理学科思维有效融合。本课例创设的主题情境“沙漠英雄树”——胡杨极具真实性和趣味性,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英雄傳说能充分吸引学生眼球,而“沙漠英雄”走过的足迹及其厚重的成长史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思政性和思维性

作为“两思”融合课堂的主题,基于真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富有思政性。胡杨作为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植物,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生物特征,作为能够在沙漠生长的植物,其生物特征又能直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极具地理学科区域性和思维性。另外,胡杨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向上、自强不息,也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蕴含驻守边疆、保护河岸、守卫天空的“胡杨精神”饱含爱国主义和民族奉献精神,极具思政性。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必须具有地理思维性,而学科思维是课堂之魂,否则就如同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以胡杨树作为教学主题,学生能够有效将地、气、水、土、生等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厘清自然要素间的关联,学习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同时,提升学科思维力。

地理课堂将胡杨作为区域地理主题探究主线,不仅是地理学科思维和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也是主题式区域地理融入“两思”课堂的初探。

二、划分区域层级,渗透学科思维

1.尺度转换,促成区域认知

区域尺度思想是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区域尺度的转换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视角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力。本课例构建了4个探究活动,以中小尺度视角将我国西北地区聚焦在下列4个区域(图1):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流域(A)、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地区(B)、伊犁河谷(C),以及气候过渡地带的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D)。

探究活动一:通过探究塔里木河流域认识西北地区区域整体性特征,从塔里木河流域空间尺度上溯到中国西北地区一般特征,进而归纳大尺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活动二:将尺度下推至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和乌鲁木齐,聚焦小尺度区域差异,接着继续将尺度下推到伊犁河谷东西部降水差异以及局部地带的“阴阳坡”,以此探究更微小区域尺度认识问题的一般视角,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的一般方法。大尺度视角下,区域问题分析更侧重纬度、海陆、大气环流等因子;中小尺度视角下,区域问题分析多侧重地形、局地环流等因子;微小尺度视角下,问题分析应涉及更细微因子如坡度、坡向等。

探究活动三、四:将探究平台转移至位置更东的气候过渡地带——祁连山北坡黑河流域,聚焦小尺度视角下黑河流域东西和南北的空间差异。案例探究尺度不断转换(图2),进而总结不同尺度区域认知视角的规律,为区域地理问题分析提供一般思路。

2.区域对比,提升综合思维

区域对比是区域地理的考查重点,近年来在高考题中频频出现,区域地理教学中将区域对比不断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是培育区域认知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其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本课例以胡杨为主题,首先,探究塔里木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再上溯到西北地区整体特征,在共性前提下构建区域内部差异性,再将探究平台聚焦到天山北部,通过对比南疆与北疆,发现南疆主色单调,而北疆景观丰富,不仅有沙漠戈壁,还有很多雪山草原、森林湖泊。通过对比南北疆区域差异形成思维碰撞,并剖析气候干旱背景下景观差异的缘由,进而提升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力。然后,将区域对比聚焦到伊犁河谷和乌鲁木齐,凸显伊犁河谷作为“西部湿岛”的地理特殊性并剖析其成因,以打破西北只有沙漠的刻板印象。最后,聚焦伊犁河谷东西部降水差异和阴阳坡差异,层层递进,不断深化问题,从而在不同尺度对比下增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探究活动三、四首先着眼于西北地区东西整体性差异,从更大尺度揭示海陆位置对西北地区整体气候过渡的影响,然后,聚焦黑河流域东西部降水差异和南北水源差异,并根据降水分布规律剖析水汽来源和水源补给变化。最后,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见证“胡杨之殇”到“胡杨重生”,渗透人们看待环境问题的时间尺度差异并融入人地协调观(图2)。

三、创设主题探究,推进“两思”融合

相较于传统区域地理教学,融合“两思”课堂的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需要创设能够挖掘思政元素的主题情境,搭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平台,设计具有思政和学科思维价值的深度问题[5]。本课例深度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主题,搭建了4个主题探究活动,层层创设问题链,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在认识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两思”元素融入地理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其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本课例渗透学科思维和思政元素的探究活动如表1~表4所示。探究活动一:初识英雄真面目(表1);探究活动二:探寻英雄的踪迹(表2);探究活动三:瞻仰英雄的功绩(表3);探究活动四:见证英雄的轮回(表4)。

四、总结

以“胡杨精神”为主题创设情境,构建思政元素与地理学科思维相融合的“两思”课堂,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内化于心”,不仅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育人目标的具体实践,也是贯彻党和国家发展理念与地理课堂相结合的积极探索。以胡杨树为探究主题,立足地理核心素养,运用假设—分析—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将复杂的自然地理要素有机融合,不断转换区域探究尺度、深化区域特征对比、内化学科思维,切实提高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牛明,耿文强.地理高考复习中“两思”课堂建构的实践与探索——以“百年复兴梦,铁路新征程”为例[J].地理教学,2023(1):23-26.

[2] 谢凯.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三地理主题式复习教学设计——以“汤加火山喷发”为例[J].地理教育,2022(5):33-36.

[3] 吴丽媛,陈诗吉.基于主题化区域地理的探究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探究非洲自然地理环境为例[J].地理教学,2020(5):29-32.

[4] 毛秀英,罗惠中.指向深度学习的区域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51-53.

[5] 郑蓬蓬,梁屹.课程思政视域下实施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3(2):14-17.

猜你喜欢
胡杨尺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千年胡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美胡杨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家风伴我成长
胡杨颂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