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4-01-02 07:28:35张睿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问题与对策理念

作者简介:张睿(1983—)男,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考试招生、经济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当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朝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向发展。由于社会劳动力结构不断改变,当前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正在不断提高,从此角度而言,高校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正發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指导高校从课堂主体、课时安排、教学空间营造的角度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同时也推动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入。文章从当前课堂教育模式的发展出发,探索“三全育人”理念的实际应用,同时从政府、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角度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以供讨论与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61-04

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体系中,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校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对人文和科技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为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三全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贯穿于创新创业课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个人发展潜力,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目的,是在当前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不断强化和完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效果。这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开辟新的时代发展方向。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还能够从思想的角度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其就业与未来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全员育人”注重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主体性,当前的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以及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理念受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由学校承担,也要由家庭、社会乃至学生自身承担。“全过程育人”突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不间断的、多样化的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从教育的时空层面上提出的,涵盖多种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包括全面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元、科学的评估模式等等。

二、当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困境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少系统性思维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新型高等人才。因此,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建构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的体系思维上。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还面临着这样的冲突:一方面是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关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号召,但另一方面高校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质缺乏有效认知。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缺乏有效的探索,无法将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历程。同时,高校也没有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规划,只能依靠一些选修性的课程以及部分学分课,或者用一些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来代替相应的知识教学。并且缺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引导与实务培训,没有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的多重评估,无法把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现实职业需求,缺乏对创业课程的重视,导致这类课程成为学生口中的“水课”,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教学课程的安排以及课外资源的投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要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又要依靠社会以及各类企业的力量,从而实现资金以及社会资源的集中与支持,只有如此,创新教育才能够拥有积极的发展环境,如果缺少系统性的思考,就会造成不同的施教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1]。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缺乏协同合作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把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资金支持统一起来,就而导致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不强。就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言,在整个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既要有政府的全面统筹,也要有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及企业的积极协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尚未彻底建立,各级参与环节之间的整合能力还有待加强,整个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发展的支持还有待完善。首先,由于缺少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既不能完全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其次,社会企业更注重创业项目的后续效益,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计划要求社会企业积极投入,利用社会力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项目或团队,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支持、项目理念孵化、后期宣传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政府与企业三方的协作。

(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尚未发挥出“政、产、学”一体化的社会力量,从而无法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保障作用。大学是高端人才聚集的地方,具有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士和教育专家,也有着雄厚的知识理论和科学成果,而且具有各类高等科研机构以及大量的高级实验室、科研基地和研究设备,这些都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有助于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社会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拥有大量的人才培训和管理经验,并且对产业的运作模式非常了解,拥有市场规划、产品营销、投资运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师资力量,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当前政府在市场、金融、财税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扶持,从而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但是各个主体之间尚未达成目的与意向上的一致,从而缺乏综合性的组织体系[2]。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当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从“三全育人”的理念出发,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校既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又要从政府和公司两方面寻找外在的力量。不同教育主体在创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基于当前学生创业的内外环境,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所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动员,整合教师、企业、社会、学生社团、创业团队的综合力量,共同推动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政府需要以公共行政的方式,整合有关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力量,以推动和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协调促进包括教育部门、人社资源、财政政策、科技资源、税务优惠、工商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企业需要完成各个岗位需求以及人才资源的有机结合,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销售资源等,也包括员工管理、经营战略以及商业经营规划等软力量。因此,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三全”,即全高校、全企业、全政府,通过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从而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要从整体上统筹好市场导向、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来。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通过强化校企协作,为学校配备兼职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计划提供辅导,为高校学生搭建创业实践的舞台。

(一)重构资源整合模式,完善“政—校一企”合作机制

高校、政府、企业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通过平台或专项资金进行顶层扶持,企业的资金可以用作高校的优质工程建设,高校可以将企业的资金投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项目。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全国各地选拔教育人才,组建一批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高级导师队伍。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国家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在校园中定期开展培训会、经验讲座、分享沙龙等活动。在创业课程中,除常规理论知识教学之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与公司经营和管理方面有关的新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的重视,在各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双创”平台,用以点对点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在创业基地的建设上,要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提高校企之间协作的力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科创园区以及实训基地等,另一方面,高校要与各大公司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从政策引导的角度发挥主体作用

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需要加强政策导向,动员各方力量,使各方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费和评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实施一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与措施,推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活动。此外针对性地制定一套政策,帮助创业的大学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通过举办一批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和企业家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公开展演,为企业的项目孵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学校也可以为创业学子提供灵活的学分政策、休学创业支撑以及司法援助等支持[3]。

(三)加强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高校需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需要从政策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激励和扶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创业环境。由于创业本身具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面临着极高的失败风险。因此,社会必须营造一个宽容的创业环境与氛围,以减少学生们在创业活动中的精神压力,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推动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4]。

(四)培养专业师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师来进行指导,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高校需要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资源入手,构建具有创造力的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同时,学校要充实和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懂行、称职、专注、优秀的教学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此外,要落实“三全育人”的教学思想,高校要充分统筹政府与各类社会资源,请知名的创业大咖、校友、企业老板等作为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顾问,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并且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创业实践,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搭建学生实习与创业实践的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实施,与各办学单位的协作关系紧密,单靠高校自身难以支撑,应积极统筹协调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企业的资助,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这些项目中,国家会将资金投入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和平台的建设上,而大学的科研基金则将为学生的项目启动进行投入,公司的资金则投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同时,高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尝试开设校企合作的“双创”课程,将社会就业与创业的新形势,与企业构建和运转的新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更新。在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方面,需要加强国家的指导,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通过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实现学生创业体系的发展。通过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的紧密联系,搭建实习场所,完善实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六)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确思想观念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否成功,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思想理念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核心课程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中的战略位置,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同时抛弃要让学生以往唯学分论成果的错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理念指导,同时向学生输送正确的创新观与就业观,同时要求教师拥有创新精神,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四、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生产模式的发展,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传统的社会就业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创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未来毕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高校需要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作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指引,从思想、实践以及外部支持的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5]。

参考文献:

[1] 周悦,仝其宾,胡杨.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J]. 智库时代,2020(15):2.

[2] 朱彤,温娜. “三全育人”视角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6(9):3.

[3] 余智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问题分析及对策[J]. 教师,2021(22):2.

[4] 卢洁,迟传德,袁一鸣.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2):25-28.

[5] 张启钱. “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2021(3):109-112.

(荐稿人:冷治天,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问题与对策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12:33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4:31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3:01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