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1-02 05:09:37董晨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职业院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三全育人新格局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效研究”(课题编号:22GZYB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晨(1983—),女,学士,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机械、教育教学、新能源。

摘  要: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自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正式实施之后进入了全新阶段,思政教育需在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理念的引领之下构建起“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格局。职业院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服务者,怎样通过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并由此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服务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开展课程思政内涵与作用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分析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对顶层制度设计进行完善做到统筹规划、完善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师需避免认知上的误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等。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25-04

当前,“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之下,思政教育需融入专业课程并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唯有针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并施以科学评价,才能做到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顺利构建起“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格局。文章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上饶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凤凰高级技工学校的汽修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收回的教师有效问卷为112份,学生的有效问卷为593份。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不足,深入探讨了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课程思政内涵与作用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效结合,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当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课程思政需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与全过程育人的全新育人格局,依托“三全育人”这一形式与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全新教育理念,可以真正在职业教育当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了课程思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三全育人”这一全新育人格局才能得以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当中蕴含着的思政元素,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正确的价值理念以及高尚精神追求,从思想意识层面以及行为举止方面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1]。

(二)课程思政作用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课程思政具有关键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有91.67%的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首先,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作为育人主体,在其中可以发现制约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能将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偏差及时纠正过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策略,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才能获得有效提升。

其次,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将专业课作为重要抓手,专业课程才能将各自的育人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形成“三全育人”的高效育人格局。

最后,依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可以将蕴藏于专业课程当中的各种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再有效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无痕育人,提升立德树人实效。这对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及提升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存在缺陷

课程思政在由教育部印发的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颁布之后,实现了从地方到国家、从局部探索到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飞跃式实施,职业院校开始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予以高度重视。

當前,课程思政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目共睹,但实施过程中由于配套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各部门之间还未能高效整合,尚未构建起教育教学单位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的高效的三全育人体系[2],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遭遇阻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7.22%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有13.89%的教师认为关于课程思政的各种政策文件虽然业已在学校层面逐步推行开来,但大多呈现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阶段性开展。与此同时,关于课程思政实施的相关培训涉及面较窄,这对教师深入理解、有效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制约。

(二)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完善

思政教育要依托评价考核体系来对学生实施评价,借此判断思政教育是否达成既定的价值塑造目标。目前,职业院校通常应用定性法和定量法来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效果进行评价,但由于上述方法应用的具体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而难以把握。针对专业课程实施的职业能力目标考核通常作为考核重点,但对于思政建设而言则难以确定其有效性。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的就业率,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将指标权重过度倾向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业成绩,鲜少关注德育培养指标。在问卷调查中,38.89%的教师认为需要将“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纳入教师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完善,更说明了学校与教师在评价考核方面出现重“技”轻“德”。显然,这一倾向势必会导致学生的价值塑造出现偏差,无法将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专业课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育人主体,必须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且有效融入学科教学实践中,才能在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科教学的思政价值及其引领作用。如此势必要对现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对已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在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原有教学任务比较重,原有专业知识内容业已形成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工作量太大,教师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才应肩负起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职责,专业课程只要确保其专业知识绝对客观性,至于蕴含于各类学科知识当中的精神价值则无须探究。

在问卷调查中,有72.22%的教师认为“缺乏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这说明专业课教师的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将立德与树人割裂开来,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在针对学生实施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养方面,很少将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和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显然,这些足以说明专业课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正确且充分的认知。

三、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对策分析

(一)对顶层制度设计进行完善,做到统筹规划

课程思政若想取得良好成效,就要从宏观层面实施顶层制度设计是其重要前提。职业院校领导需持续提升对顶层制度设计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并主要从协同管理方面对顶层制度设计进行持续完善。

首先,职业院校应在明确自身办学特色的前提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实施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且富有权威性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从全局出发做好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管理工作,精准育人才能有效实现。顶层制度设计应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并以教学管理为抓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之下建立分工负责制度,在针对职业院校管理层构建起的考核机制中加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相关内容,从宏观层面对制度与体系进行逐步完善。

其次,职业院校要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对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展开有益探索。特别是针对教育教学管理主体,更应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利用该机制促进学校不同职能部门的高效合作,将其合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今,“三全育人”新格局综合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培養方案、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方案以及教师管理制度、不同职能部门与不同教学单位各自的职责划分以及常规工作等方面。“三全育人”新格局应确立思政课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评价实施等不同环节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从中观层面做到不同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问卷调查中,有52.78%的教师认为要“完善教师的专业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显然,为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职业院校人事部门应从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方面、教务处应从统筹协调等方面、网络技术中心应从技术支持等方面为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课程思政并不局限于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改革,而是针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实施的调整,职业院校各院系负责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工作。而对于各院系而言,实施好课程思政改革至关重要。各院系必须从课程思政内涵方面学深并且悟透,以此为基础进行缜密论证,从专业课程中选择出适宜的课程开展试点研究,从不同维度展开专业建设、实施课程改革,分别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重构教学流程以及针对学生学习实施的管理与评价等不同维度展开探讨,制订出形象好、可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3]。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其成功经验应用在新的专业课程上,最终让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所有课堂都能彰显出创新活力,从而真正构建起专业课、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高效融合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才能从微观层面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二)完善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必须依托科学的考核评价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检测,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以课程思政建设所应达到的价值塑造目标为依据,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针对学生从包括“德”“能”“勤”“绩”等在内的不同维度实施综合评价[4]。不同维度的考核内容具体体现如下:

在“德”方面,学生在依托不同平台实施商业运营这一过程中可以体现包括遵守平台及运营规则、诚信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商业道德,评价者就可以在对学生商业运营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对其实施相应评价,如教师以及企业导师都可作为具体的评价参与者,从营销文案的编写、直播语言组织等方面对学生的商业运营过程进行评价。

在“能”方面,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如学生在依托不同平台实施营销活动时可以在遵守平台规则的前提之下利用不同途径实现变现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职业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可以在营销活动中将美丽中国展示出来,弘扬社会正能量。教师可以在学生实施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开展汽车的销售,培养他们的销售意识,依据他们的具体行为表现对价值塑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企业导师以及学生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实施主体。

在“勤”方面,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各种调研的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协作精神等在内的过程性学习记录都是对学生的“勤”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及班干部都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

在“绩”方面,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职业素养、新媒体应用能力及获得的奖励都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绩”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而除了教师、学生自身以及企业导师之外,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也可作为评价的具体参与者。

(三)专业课教师需避免认知误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者,只有先从思想上端正认识、避免认知误区,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才能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也才能在职业院校中得到真正践行。专业课教师需持续提升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进而影响自身行动,将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位。

首先,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淡弱化专业课知识传授及技能培养的功能。专业课教师必须明白,思政课需依托专业课课程思政,以在专业领域当中实现进一步的延伸。职业院校所有课程都兼具育人功能,都肩负育人职责。职业院校依托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需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更需学会做人做事,提升道德水平。正因如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牢记“立德树人”,将此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在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培养、厚植其家国情怀、提升其公民意识,将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内驱力成功迸发出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三观”。

其次,课程思政是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地相加。思政课对课程思政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基础之上的拓展与深化,两者必须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方面,还是从能力倾向方面,抑或是心理特征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无论从接受能力方面来看,还是从认知程度方面来看都相对较低。若想依托专业课课程思政达到更良好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必须从各方面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做出更多努力。专业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课外教学实践的隐性育人价值,才能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才能把课程思政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5]。

最后,专业课教师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显示,有75.77%的学生认为“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素养的理解”;有77.78%的教师认为通过课程思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显然,这从侧面说明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课程这一基本载体,课程思政也离不开课堂这一主要阵地,课程思政更离不开专业课教师这一育人主体的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师包括专业素养、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在内的综合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开展成效,并进而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专业课教师为了更高效地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专业课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科体系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拓展自身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才能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也才能让专业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达到无痕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史云虹.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对策探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4):93-95.

[2] 王石,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9.

[3] 叶惠恋. 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对策探究[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3):23-29.

[4] 王红,马华敏.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新媒体营销》课程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7):95-97.

[5] 许小军.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 江苏高教,2021(03):101-104.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