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临汾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院级课题“‘双高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YJKT-1-009)。
作者简介:王江宁(1993—),女,硕士,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初心使命,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新时代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洞悉面临的现实挑战,勇于突破瓶颈,从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党委领导;筑牢主阵地,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夯实主渠道,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凝聚育人智慧,高度重视日常思政教育;打造主力军,建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媒体融合,扩大育人时空覆盖面等方面多维并进,探析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坚定走好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18-04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一)明晰 “立何德”
新时代高校“立德”体现在第一,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1]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明大德的根本方向;第二,守社会和谐、相善其群之“公德”。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在学生心中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老孝亲,德耀中华;第三,严厚德载物、严于律己之“私德”。百行德为首,要教导学生多积尺寸之功,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涵养大学生学思并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敏于笃行的道德品格。
(二)明确“树何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树立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用青春奋斗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三)明辨“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立德”是核心要义,更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目标指向,更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运用到教学全过程、教育全方位,切实将立德树人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摒弃“立德”谈“树人”,如隔靴搔痒,脱离“树人”谈“立德”,则会违背教育的初心。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挑战
(一)以德为先的立德树人培养理念不够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2]。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器,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培养德性与智慧并存的人才,但在部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为顽固普遍,将学业成绩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尺、核心指标,忽视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等的评价,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具体贯彻落实上仍有偏差。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漫灌式照本宣科的说教,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虽有客观阐述,但未能结合学生认知实际,教学理念滞后,对用政理阐释命题的底气不足,对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分析不到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也只是浮于表面,离开学情讲政理,课堂成为文件报告会,分析止于表象,未能直击问题要害、未能讲透本质道理,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治理论阐释不能落地入心,课堂感染力、思想引领力不强、课程启发性不足。
(三)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挖掘不足
课程思政强调将德育元素融入各科课程建设,但部分专业课教师未能深入挖掘隐性德育元素,情景设置单一,与“思政课程”各守一方,各自为战、泾渭分明,教学设计环节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浅尝辄止、牵强附会,思政元素融入内化的方式较为生硬,存在如“穿靴戴帽”般机械嫁接的讲述,有时还会出现“梗阻”现象,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效果失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只是进行机械的空谈,课堂讲授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关注。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党委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辦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 高校必须提高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筑牢立德树人的根本支撑和依靠,完善决策和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支持。坚持以德为先,高屋建瓴,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综合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营造师生更好的成长生态、确保高校党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高校要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搭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4] 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坚决杜绝形象工程,优化育人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治理。高校还要完善规章规范,着力构建高效有序的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面育人难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全面部署分解任务,从制度体系、人力资源、物质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全力做好相应的保障供给,高校宣传部、思政部、学生处、团委、后勤等部门细化责任履行,扎实细致地落实每一项工作,打造更强的服务支撑,切实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建设协调高效的师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反馈整改建议,不断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筑牢主阵地,加强 “思政课程” 建设
第一,思政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要健全完善思政课规范要求,做到“八个相统一”,始终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己任,以坚定的政治方向把稳思想之舵,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巩固育人成果。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准课程发力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导向,改进教学模式,及时关注搜集重大社会热点话题,对各种舆论影响进行科学研判,贯通理论与实践、纵横历史与现实,以深刻的洞察力把握问题关键,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精准把脉学生思想,以历史文化思维夯基固本,用鞭辟入里的讲述及时解答学生的“堵点”“盲点”“痛点”“疑点”,加强课堂亲和力。始终坚持整合教学资源,持续优化教学内容。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生命线,必须强化思政课显性教育功能,在立德树人精准发力,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把“漫灌”的“水课”打造为“滴灌”的“金课”,建设“优质思政示范课堂”,打通思政课程建设“最后一公里”。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感受党的峥嵘历程,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锻炼学生意志品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将思政课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意志,砥砺奋进、敏于笃行。始终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立德树人工作中,特邀“新四军老战士”“党史专家”“知名校友”等担任兼职思政教师,开办“校友大讲堂”,带领学生沉浸式“走进历史”“对话历史”,不断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开展嵌入式教学,把思政课打造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三)夯实主渠道,构建 “课程思政” 育人格局
高校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要以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与教研,集思广益,运用集体智慧在实践中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点,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并做好对学生的调研与定位,建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思政教育体系。专业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理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职业岗位特征,充分挖掘课堂思政元素,从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转化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相融”,用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反哺更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做有温度的教育,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有效配合思政课,勇挑“思政担”,秉持“德育为先、润心增慧”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做好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引导树立学生志存高远、奋楫笃行、实学实干的壮志。
(四)凝聚育人智慧,高度重视日常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是一项庞杂的面宽量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区、家庭等多主体综合施策、锚定立德树人总目标协同发力,汇聚全域合力,凝聚育人智慧,吹响集结号、奏好交响乐,凝神聚力,于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同频共振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域式立德树人教育生态[5]。
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配备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丰厚的精神哺育,从细微处着手,强化校风学风建设,用校训励志,充分挖掘本校办学历史资源,建立“校史馆”,坚定校园文化自信;积极开展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红歌演唱会”“科技创新展”“辩论赛”“生活情景剧”等,细化隐性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让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育人的力量,统筹推动立德树人在课堂内外的延伸,开展健康高雅、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加快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人物事迹广泛宣传,教导学生向英雄致敬,向楷模学习。其次,高校与社区联合,与社会接轨,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丰富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展开“最美大学生”“红歌演唱会”“志愿者服务”“三下乡”“运动竞赛”“访学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体现时代要求与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强化学生认知体验,锤炼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学用结合、致知于行、知行并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深悟透专业所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与提升,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细致入微、见行见效,使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6]。最后,高校与家庭联合,聚焦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学生、温润学生心灵,将“仁者爱人”的理念深植于学生内心,将温馨有爱的家庭打造为浸润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兰芷之室”[7]。
(五)打造主力军,建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好“政治观”。严把教师“入口”,教师的信仰信念是立德树人的底色,教师必须明道信道、自警自省、严守思想政治关,坚守政治原则。率先做到自身的“慎始、慎独、慎微”[8]。二是把好“师德观”。“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校要正面教育引导,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加大师德师风治理力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的首要硬性指标,实行阳光考核、一票否决制。于细微之处考察教师的职业操守,切实提高教师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恪守职业道德,力戒浮躁,增强定力,扎实学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三是把好“业务观”[9]。高校要坚持高标准引进优秀教师,激励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教研结合、学研相长。优化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建立“教师成长基金”,建立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教师成长发展的梯度空间,并通过“岗前培训”“常态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夯实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建立完善的教师终身培养体制机制,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职业荣誉感。教师必须以“六要”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精湛扎實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自身丰厚的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点亮学生理想之灯,通过与学生贴心交谈,答疑解惑,在与学生“共情”中说理。明月入怀,杏雨沐身,坚信“花开美”,“等待花开更美”。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从学生“需求侧”出发,与学生真诚沟通,真心相处,在涵养德行上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10]。
(六)推进媒体融合,扩大育人时空覆盖面
当下,重塑育人生态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风生水起。高校要打破时空限制,集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握互联网教育新阵地,加强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立德树人传播矩阵,创设智慧多元的学习场景借助各类App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建设“5G+AI思政课堂”“VR思政体验基地”“跨时空对话”“红色历史博物馆”“网络思政微课堂”等立体式的学习平台,用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由“静态”到“动态”,由“一维”到“多维”,由“单方面”到“全方位”,为学生创设具有科技感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丰富育人内容,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的时空覆盖面,创新育人方式,持续创建优质课程体系,构筑良好育人生态环境[11-12]。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一项百年系统工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契合时代脉搏的立德树人制度机制,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蹄疾步稳,久久为功,推动立德树人扎实向深,坚定走好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 09-11(01).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6] 冯刚. 中国共产党百年立德树人的实践与经验总结[J]. 高教论坛,2021(07):1-3.
[7] 袁振国. 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落实机制建设[J]. 人民教育,2021(Z3):41-44.
[8] 常青,李力.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N]. 光明日报,2018-02-12(06).
[9] 沈壮海,董祥宾.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19(05):10-15.
[10] 陈旻.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三个着力点[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5):148-152.
[11] 靳诺.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12] 王学俭,许斯诺.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J]. 新疆师范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15-24.
(荐稿人:卫汾梅,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