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高校工会工作相融合的探索

2024-01-02 01:28:56李姝萱蔡强孙文霞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工会实践路径创新

李姝萱 蔡强 孙文霞

作者简介:李姝萱(1984—),女,学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工办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蔡强(1981—),男,硕士,广东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与指导中心(广州大学)执行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孙文霞(1997—),女,硕士,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①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以“舞动民族团结,彰显广大活力”为主题,由广州大学校工会和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联合组织举办,由能歌善舞、思想端正的新疆籍学生展开教学,主要面向广州大学全体教职工和教职工家属(建议7—14岁),开设有成人舞蹈班和儿童舞蹈班,旨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广大教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摘  要: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基于高校工会组织开展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民族团结与进步。从理论逻辑上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能够为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筑牢文化认同、增进情感纽带、巩固行为规则;从实践路径上,高校行政部门有效联动,协同发力,可以创新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校工会;创新;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1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渠道、方式方法,形成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共同愿景,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维护和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基于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的现状,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为例①。分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内在联系,揭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理论逻辑,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内在联系

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深化,“实际上,当这一事业的名称由‘民族团结教育进阶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深化的体现”[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4],具体指明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路径和要求。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持续关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将培养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内地高校生源民族的多样化,使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现出两种现象。学校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接触和交往创造了机会,高校各民族师生在频繁的交流中,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持续增强,逐渐形成了融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同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民族文化差异,各民族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也会可能产生不舒适。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受教育范围应该包括学校全体师生。根据对高校民族教育进步事业的研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有待扩展。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错误地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象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忽视了对汉族学生的教育。事实上,交流是相互的,除民族高校外,内地高校间,汉族师生是在校总人数的主体,忽视了对汉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难以有效增进各民族师生的充分沟通和理解,甚至可能产生消极的地域刻板印象,难以实现理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除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范围狭窄外,当下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的适切性不足、实践活动缺乏吸引力,以上各种,共同构成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亟须破解的难题[5]。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是高校工会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历来是人才汇聚之地,是国家蓬勃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焦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素养,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具有先天优势。高校工会是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要求工会以教职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广泛深入教职员工中,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切实关心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工会的群众基础较深厚,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性,也更接地气,在教职工中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是促进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教书、管理,还是服务育人的角度,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在内的高校教职工都具有育人的职能。教职工在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多数都是由教职工指导、参与,教职工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和作用[6]。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理论逻辑

(一)筑牢文化认同

各种社会认同都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按照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7]。以尊重各民族认同、各民族平等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通过强调各民族的共有身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形成“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培育文化认同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奠定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是多民族国家内在包容力和凝聚力的内核。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同行、携手拼搏,共同创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共同造就了同根同源、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也共同孕育了内涵丰富、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

(二)增进情感纽带

民族团结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人民间展开的一种以情感为依托的社交,是人与人的团结,最主要是争取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公益民族舞课堂是校工会围绕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组织的形式独特、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活动。课堂上,各民族师生以文化作为交往交流的桥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氛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激发中华文化生机与活力,满足各民族师生的民族感情需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工作要適应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推动教育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为此,通过调查和走访,高校工会结合高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聚焦于各民族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公益民族舞蹈课程,以民族文化充实课堂内容,以创新形式提升吸引力,在提高民族团结创建和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的同时,增进各民族师生间的情感。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战略高度,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了方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高校要拓宽视野,在深刻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局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跳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只是某些部门的工作”的局限性,实现在校园内全覆盖、在部门上全涉及。

我国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处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事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专门部门,而是由学工部门、统战部门牵头开展。在组织结构上,广州大学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上展出显著优势。2007年,广州大学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自办公室创建以来,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显著。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学校工会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统一谋划、相互配合、联合发力,共同推出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和教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者和参与者共同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中来,共同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增强工作厚度,搭建民族交流平台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提高战略高度,还需要增强工作厚度,挖掘优势资源,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搭建民族交流平台,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注重全局化、突出生活化。

注重全局化,就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发掘高校内蕴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和优势,优化整合,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一个兼具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的民族平台。课堂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传统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接受信息习惯发生了巨大转变,公益民族舞课堂改变课堂教育枯燥乏味的缺点,让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教职工同时参与课堂,互换身份,对促进双方民族进步意识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也是潜在的受教育者,课堂教育成为他们参与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与弘扬者,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感悟者和践行者。

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强调高校工会要贯彻以人文本的工作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工作重心下移,夯实群众基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形势在不断变化,应对工作也要不断发展。当下,教职工高质量的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强烈,需要高校工会增强工作厚度,提升学习生活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与新冠肺炎疫情奋战三年的经历,使教职工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校工会为缓解教职工的教学和生活压力,开展公益民族舞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转化为教职工喜闻乐道的生动方式,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渗透性、亲民性。

(三)提升宣传亮度,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

社会正能量是建立在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够有效凝聚社会公众的精神,形成推动社会朝着文明、和谐、健康、现代化方向迈进的巨大力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离不开正能量的宣传。

重视新媒体的宣传和互动作用,使网络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阵地。公益民族舞课堂依托“广大学工”公众号进行推送,及时将活动动态发布,校工会作为公益课堂的组织者和举办者,将推文分享到课程微信群,通过课程群倾听课程成员们的声音,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在此期间,工会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教职工的沟通桥梁和催化剂,提高了各民族师生间的融合度。

重视榜样的作用,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能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靠自我教育和榜样示范两种学习方式。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通过课堂、实践等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发挥现实榜样的作用。相较于理论知识,现实中的榜样具有更强大的教化和感化作用。学校选拔思想端正又具有舞蹈基础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小老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培养、发现、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引导全校的教育对象以榜样为示范,对照榜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在校园内形成了促团结、增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公益民族舞蹈课是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征和发展需求,设计并落实的一项兼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受众性的教育主题活动。在舞蹈课堂上,各族师生实现了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总之,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亟须破解的难题。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为例,从内在联系、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的原因、作用和路径,旨在为各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意义,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青觉.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轨迹与深化逻辑——兼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J]. 民族教育研究,2019(05):45-53.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7-10-27)[2021-08-27].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9-09-29)[2021-02-26]. http://www.gov.cn/xin-wen/2019- 09/29/content_5434539.htm.

[4]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21-8-28)[2021-9-30]. https://m.gmw.cn/baijia/2021-08/29/35120475.html.

[5] 李丽娜,吴玲玉.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省思与深化[J]. 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73-75.

[6] 王晓庆. 浅谈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6(04):138-139.

[7] 严庆.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进一步遵循规律凸显进步[N]. 中国民族报,2017-12-15(07).

(荐稿人:唐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表演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高校工会实践路径创新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08:46:08
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工会工作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9:31
以信息传播技术促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53:38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17:43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