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载体;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2-0078-05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重申并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事业,必须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新时代教育实践的主题,使当代青年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进行大学生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普及教育、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突出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内容。因此,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理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落脚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全球发展变革进程的新型国际观
自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这一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全球价值观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已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越来越明显,全球蔓延并延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了契合全球发展变革进程的新型国际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全球治理内涵:
(一)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观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3]。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这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零和博弈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构建模式,如约翰·冯·诺依曼就认为,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在这个世界中进行着一场盛大的零和博弈游戏。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参见约翰·冯·诺依曼著,刘霞,译《博弈论》,沈阳出版社, 2019年版,第149页)。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较其他生产模式而言,有排他性和优先性,并将完成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尤其是二战后,受“冷战思维”及“霸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始终抱着“国强必霸”的主张,秉持“零和博弈”的排他性思维,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会在与其他社会发展模式对抗中取得绝对优势或者绝对胜利。殊不知这种排他性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二战后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旧有的国际秩序上的。而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相互之间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已经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过去那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早已行不通,人类社会必须引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必须是、也只能是合作开放和互利共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提问,“相异的文化有可能构成一个共同体系吗?”“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4]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论断,是对基辛格先生的最好作答。近年来,中国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使得国际社会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向前发展并取得了极大成就,同时也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已有近150个国家和30多個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5],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这充分说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观是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也说明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更具有时代价值,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公正平等的国际权力观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6]。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指导方针,自1954年由中国、印度等国家共同倡导提出后,就成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外交基本原则,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当前全球局势整体上虽是稳定的,但各国在交往的过程中,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明争暗斗的现象从未中断过。另外,局部战争仍然此起彼伏,这也是各国争夺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频发的全球性问题如经济衰退、恐怖主义活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波及众多国家,并非一国的努力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协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指导方针,各国之间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任何国家都应不分发展程度、国家形态和领土大小,都有公正平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按照是非曲直来处理国际事务,这才是有利于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权力观。
(三)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8]。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张,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各种因素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但在这一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传统国际关系时代未曾遇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努力、不寻求国际合作,许多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进而会影响各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观,符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需要,成为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先进理念。
(四)包容互鉴的大一统文明观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9]中国古人把音乐的和谐看作是一种典范。所谓“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既不是一曲独奏,也不是千篇一律。这种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重要内涵之一。文明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一种客观现实。当今世界有将近8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自孕育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以中国而言,我们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但是我们应该虚怀若谷,尊重和包容这些不同的文明,并且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如同有了七音八调的差异,才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10]。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干课程之一,形势政策课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新实践成果。因此,如何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这一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理应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如2018年1月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8月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11月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及2020年1月《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都体现出党中央已经将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也就成为思政教师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
(二)高校形势政策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形势与政策”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的现实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程分为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及时让大学生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更充分而深入的认识,也是高校形势政策课应有之义。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办公厅在近年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文件中均有提及。如2022年强调要在教学中,结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最新的变化、动向、趋势,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坚定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2021年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深刻理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应对挑战的正确选择[12],2020年指出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列为教学要点[13],2018年提出要“重点讲清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内涵”[14],2017年强调“要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5] 。当前国际格局又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更趋凸显,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百年变局与世界疫情交织叠加,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不断升级(如乌克蘭危机等新热点,对全球和地区安全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应成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重要落脚点。
三、“形势与政策”课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策略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较为独特的高校思政课,兼具思政课的共同属性及自身的独特属性,办好这门课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愈发关键。从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等向度出发,剖析“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主要困境是一种有益的思考视角。
(一)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
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容进教材是首要任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内容设置已经基本自成体系且日趋成熟。现在全国高校基本上都是统一使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教材,也就是说,各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基本上有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形势政策课是在校本、专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学分为2分。笔者所在学校按教学计划,本科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为大一到大三共6个学期,总学时为48学时。专科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为大一到大二共4个学期,总学时为32学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本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而在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中,根据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文件指导意见,“开设好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重点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16],我们不仅专门开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采取渗透式或嵌入式教学,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渗透或嵌入其他专题或教学节段中,达到了将这一理念进教材、进教学的目的。
(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是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构建美好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这是我们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明确的。然而,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与自身密切相关并参与其中,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此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轫作为切入点,是一个可以考虑和借鉴的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发轫于拷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7]这一现实拷问,是从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维度思考人类面对的历史使命,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有效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8]“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是有利于推进“世界梦”的:通过实现“中国梦”,可以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通过借助“世界梦”,可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与青年学生们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学生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这样一来,“中国梦”与“世界梦”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有效链接,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青年学生也实现了有效链接,这就实现了教学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过程中来,最终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目的,从而促使他们把这些理论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投入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三)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
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學内容是重要保障。形势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都很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第一时间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虽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已经有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鉴于“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每学期都要更换,这种每学期一更的频率,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时常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时常更新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如有遇到重大突发国际事件,还必须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比如,新冠肺炎大流行和乌克兰危机,就进一步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可以作为一个突出强调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最佳例证在课堂上与学生说明,并且根据疫情的发展态势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用第一手资料来予以佐证。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梳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世界性疫情如14世纪横扫欧洲、夺取2500多万人性命的鼠疫(黑死病),16—18世纪肆虐欧亚大陆的天花病毒等,来深刻诠释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重要思想,完全适用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团结抗疫。乌克兰危机可以使我们看清楚,一个分裂的世界,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阵营对抗只会把世界带进死胡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
(四)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是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点,也必须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借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思想教育效果。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个问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同,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来拟订方案。可以通过调研报告、专题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立足课程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落实参与体验、深耕社会实践,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密切融合。甚至一部相关主题的流行电影,都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实践内容。比如大热的中国科幻巨作《流浪地球》系列,其实就是在全球灾难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特征。作为硬核科幻片,影片以爱和正义为主旋律,主题鲜明地表达了需要世界各国联手努力拯救全人类。通过观看影片,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掌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感悟。另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还可以补充不同的主题内容来叙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笔者所在高校而言,作为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我们在落实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9]作为了切入点。
生命、健康、安全、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理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共识。桂林医学院秉承“弘德善医”校训精神,近年来在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同时,也一直持续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及时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过程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0]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在校医学生秉承伟大抗疫精神,完美践行“弘德善医”校训,谱写了一曲曲挺身而出、救死扶伤的赞歌,体现了弘德善医,大爱无疆的精神。而所有这些医学生的行动,充分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到位的,取得实效的。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可以通过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的英雄事迹,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投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最前线,在实践中厚植“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情怀和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推动构建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N].2022-10-17(02).
[2]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2012-10-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7062.htm.
[3]冀昀主编.尚书·尧典[M].北京:线装书局,2007:3.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19版[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9:148.
[5]共建“一带一路”九周年成绩单[EB/OL].[2022-10-01].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281310.htm.2022-10-01.
[6]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夏纪(世界书局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92:4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8]戴圣编纂,崔高维校点.礼记·礼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5.
[9]重刊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03(4).
[10]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Z].2018-04-12.
[1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下辑)的通知(教社科厅涵〔2022〕37号)[Z].2022-09-22.
[1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1年下辑)的通知(教社科厅涵〔2021〕18号)[Z].2021-09-30.
[1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0年下辑)的通知(教社科厅涵〔2020〕13号)[Z].2020-09-29.
[14]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18年下辑)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8〕29号)[Z].2018-09-04.
[15]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印发《2017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通知[Z].2017-08-31.
[1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Z].2018-04-12.
[1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19]习近平.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新华每日电讯,2020-05-19(01).
[20]冀昀主编.诗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7:127.
(责任编辑:张宏玉)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19SZ008);桂林医学院201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18sz01)。
作者简介:戴良燕(1981—),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