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玲婷 于雯 翁耀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温州职业教育‘校企村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20220011)研究成果。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培育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加强乡村人才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章分析乡村人才发展现状,归纳当前乡村人才发展的现实困境,从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发展观念、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校企村
202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当推进“校企村”协同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模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乡村人才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对乡村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当前,乡村人才以及劳动力外流比较严重,回流比较困难,流失量远高于回流量。“空心村”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劳动力数量不足、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不高、技能薄弱、老龄化等问题。部分乡村的人才培养的意识薄弱,创新思维不够,无法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的现实困境
目前,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发展存在人才发展观念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后续保障不到位等现实困境。
(一)人才发展观念不明确
农村传统观念依然影响乡村人才发展。在农村传统思想里,农民这一职业并不受认可,部分农民认为自己的子女学有所成后仍返乡工作是没有出息的事情。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甚至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子女应当尽早参加社会劳动获取经济报酬,从而减轻家庭负担,这也造成了农村辍学率的上升。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乡村人才需求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多是由学校制定,与企业、乡村的联系度不高。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偏向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应用能力不高。一方面: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职业教育人才无法满足乡村产业、企业的需求,造成职业教育人才难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足。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的改变与机遇,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村当地对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度不够。由于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无法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在各类考核中占比较小。因此,乡村当地的领导干部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意识到人才振兴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这让职业教育人才无法获得认同感,也就无法真正融入乡村。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校企村”融合程度不高。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多数仍然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乡村的参与度比较低,导致职业教育人才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企业和乡村在协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能够获得的收益无法保证,这也使得两者无法真正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去。
实践应用教学不足。在教材选择方面,目前许多专业性教材仍是多年前的旧版本,无法与现实的企业生產方式、生产工艺等契合,导致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在教学方法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形式较单一,未能形成立体化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对产业发展需求的把握不足,培育出来的职业教育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课程实训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实训内容也较为单一,与企业、行业组织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生源质量不高。经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或热爱,而是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这导致动手能力强、偏技能型的学生迫于家庭、社会的压力无法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
教学团队建设不完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偏重学历,对于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有些高职院校会聘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但因缺乏相关的考核体系,无法及时了解教师授课水平。
产教融合不足。高职院校应当强化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将强化学生的理论能力作为核心,课程体系偏向理论知识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四)人才后续保障不到位
乡村难以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后续保障不足,导致人才缺乏归属感。
乡村配套服务不足。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城市而言偏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不足,无法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不仅导致现有农村人才的外流,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安居立业。
城乡收入差距大。乡村产业发展的不足以及产业单一化导致劳动力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更多的农村家庭倾向迁出到收入水平更高的城镇。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社会中,对遇到困境与风险的社会成员,在物质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助其渡过一定的社会困难,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社会方案。对比城市,乡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比较落后。
发展前景不佳。乡村地区往往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对人才的后续培养也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策略
德国赫尔曼·哈肯最早提出协同理论,强调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将各个要素、系统有机协同起来,从原来的无序结构发展为有序状态,导致系统宏观性质的突变,整体系统产生出联合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通过高职院校、乡镇企业、村庄三者的通力合作,以培养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搭建系统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环境。
(一)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发展观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应满足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要求。
乡村应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鼓励乡村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另外,乡村应做好乡村振兴典型事迹宣传,激发乡村人才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
乡镇企业应当做好人才管理,在职业教育人才入职培训、过程化培训中增加乡村振兴宣讲这一环节,并积极配合、帮助人才申请各类乡村振兴相关补贴,让人才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关怀,从而愿意留在企业、留在乡村。
高职院校应当宣传好乡村振兴,通过相关政策宣讲、典型人物报道、先进事迹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加强社会认同感。全社会应当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对乡村人才的认同感。
(二)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校企村”三者的通力合作。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强化与企业、乡村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应当提高站位,认真调研企业需求,围绕产业链来培养人才,做到全方面、全过程培养职业教育人才。
乡镇企业应当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等方式增加企业规模。在企业规模发展进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工资待遇等方式来留住并引进有能力、有理想的人才。
乡村应当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意识,强化与高职院校、企业的联系。一方面,乡村应当大力发展本土产业,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思想,加强线上平台和线下相结合进行宣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乡村应当积极招商引资,培育有潜力、有能力、能带头的企业,打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通道,优化产业链。乡村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人才振兴,人才的智力优势能够加速产业发展,实现双向良性循环。
(三)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强化“校企村”的合作,共同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应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在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想引导,并通过实训基地、游学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在人才输送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专场招聘会、专场宣讲会、就业网站专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给毕业生提供乡村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优势,人才培养与农村电商合作,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数字化领域发展。
一方面,乡镇企业应要用好人才、管好人才,做好团队建设,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并做好入职后培训工作,让优秀人才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制度,着力提高人才工资待遇,让优秀人才有价值感、获得感。
乡村应当立足自身基本情况,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支持,通过创办特色产业园区、设立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打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乡村可以通过邀请农业专家、技术指导等方式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同时,乡村需要培养一批有领导力、号召力的人才,以点带面,加强人才队伍的向心力。
(四)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设施方面,乡村应当立足实际情况,研讨分析,制订计划,通过道路交通、公共照明设施、数字网络覆盖等方式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应当在乡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政策咨询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生态宜居环境。乡村应当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引导,落实生态保护惩处措施,通过优化垃圾处理、整治企业污染、开展生态保护实践等形式来优化生态环境。另外,乡村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特色民居、街道、公园等形式建设特色村庄,优化居住环境。
挖掘乡村文化特色。乡村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和特有人文社会资本,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形成经济发展优势。乡村文化能够强化乡村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乡村人才的精神需求,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創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乡镇企业、乡村的通力合作。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人才技能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的智力优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高职院校开展与乡镇企业、乡村的合作能够强化产教协同、跨界融合的能力,将协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培养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文章从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2023-02-13)[2023-05-25].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 罗正月,嘉雯.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居民获得感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四大地区2459份农村居民调研数据[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22-36.
[3] 彭贺明. 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自动化专业“多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7):97-98.
[4] 哈肯. 协同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5.
[5] 柯黎.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