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公主讳“无上道”考略

2024-01-02 13:02叶宁宁
华夏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道教术语公主

叶宁宁

金仙公主,唐睿宗李旦第八女,唐玄宗李隆基胞妹。《新唐书》说:“金仙公主,始封西城县主。景云初进封。太极元年,与玉真公主皆为道士,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为师。”金仙公主是唐朝第二位出家入道的公主,她早岁慕道,十八岁时与胞妹玉真公主一起正式入道,二十三岁时再次受箓。史料中关于金仙公主的记载非常少,尽管有公主和道士的双重身份,金仙公主也不如一同入道的妹妹玉真公主声名显赫。然而作为在当时有名的女道士,金仙公主的生平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唐初的宗教活动。1974年,陕西省蒲城县三合村武家村北出土了碑刻《大唐故金仙公主志石之铭(并序)》,金仙公主于开元二十年逝世,其墓志铭刊刻于开元二十四年,由唐中大夫守大理寺卿、集贤院学士、上柱国、慈源县开国功臣徐峤奉敕撰文,玉真公主楷书。墓志铭全文约1000字,内容较为翔实,可与新旧唐书史料互为补证,然而墓志中开篇所载的“公主讳无上道”一句较为可疑。根据玉真公主的道号“无上真”可以推断,“无上道”是金仙公主的道号。“无上道”是典型的佛教术语,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为如来所得之道,无能有出其上者,也称“菩提”。“无上道”又为“无上道心”的略称,指求无上道之心,即菩提心。《长阿含经》卷第四有“忉利天王复作颂曰:于亿千万劫,求成无上道;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无量寿经》亦有“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无上道”显然是他人为金仙公主所拟的法号,极有可能为唐睿宗或唐玄宗所赐。那么,“无上道”作为一个佛教术语缘何会被作为一个女冠的道号?

一、金仙公主与佛教之渊源考

唐初实行崇道抑佛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因为隋朝大力推行佛教,广修佛寺、佛塔,度化僧尼,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国家秩序,且大业六年弥勒教信徒的起义运动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初统治者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轻佛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和神化李唐皇权的正统地位,唐朝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但是实际上唐朝对儒、道、释三教同样重视。当时佛教在贵族阶层中也备受推崇,金仙公主虽为女冠,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免与佛教产生一些交际。依据相关史料,金仙公主与佛教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云居寺。《白带山志》卷三《考工》记载:“云居五峰曰五台,唐金仙公主于山顶各建浮图。今惟中台、南台浮图尚存。”这里说的浮图如今被称作金仙公主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位于云居寺石经山南台顶上。除去造石浮图,云居寺本身的建造也与金仙公主有关。《白带山志》卷四《碑碣》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发愿刻石藏,座下静琬承师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其夜山吼,生香树三十余。六月,水浮大木千株至山下,构云居寺焉,唐金仙公主修之。山上雷音洞高丈余,四壁刻经。又仙释卷内载,释静琬访求名胜,至白带山,见峰峦灵秀,遂采石造十二部石经,因构云居寺,明皇第八妹金仙公主增修之。”《白带山志》卷六引《涿鹿山石经堂记》载:“贞观五年六月……遂构成云居寺焉。既而玄宗皇帝第八妹金仙长公主特加崇饰,遐迩之人增之如蚁术焉。有为之功,莫此而大。”由上述材料可知,云居寺是由僧人静琬选址构建,金仙公主加以修饰,且后期金仙公主还帮助云居寺增修大涅槃经,对云居寺的成建和发展可谓居功至伟,云居寺保留的原始史料也记录下了金仙公主对佛教发展的贡献。金仙公主塔背面镌刻着《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奏范旭县东南五十里上垡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开元十八年,金仙公主上奏唐玄宗请求将大唐新旧所译的四千多卷佛经赐给位于幽州范阳县云居寺,并以赐下范旭县的大片田地助力云居寺造刻石径的事业。金仙公主虽然身为女冠,但是与佛教渊源深厚,且为佛教发展出力不少,玄宗后期的宗教政策对佛教发展也有所优容,或许选“无上道”这一明显带有佛教底色的词汇作为法号是其为了促使佛教和平发展有意为之也未可知。

二、道教文献中的“无上道”考

开元以前的道教著作里提及“无上道”的文献并不多。南北朝天师道经典《老子升玄经》里将“道”称为“无上道”“无上玄道”“无上真道”“无上正真道”等,约成书于隋唐的《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云:“凡为斋者, 一会宿宵, 亦复如是, 可不勤行。若能常励其心, 行不住相, 善知无尽义者, 次定令汝成无上道。”隋朝道士刘进喜所造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中“无上道”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三云:“然登道位皆悉因师,我师虚皇太上大道君本行所修灵宝五篇,升玄内教,轮转劫数无极无穷,终天说之亦不能尽,致今太上之任,成一切智,自然觉悟,证无上道,神力功德不可思议,三界特尊独步无畏,玉晨法王无可为匹。元始天尊修何功德,行何观慧,遵奉何法,宗受何师,自能悬悟,成无上道,匠道一切。”又云:“自然而然, 不可使然, 不可不然, 故曰自然。悟此真性, 名曰悟道, 了了照见, 成无上道。”“天尊不违本愿, 能入生死, 度脱众生, 开秘密藏, 说无上道。”又有:“开发众妙门, 了出无上道。”

显而易见,无论是《太玄真一本际经》还是《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这些道教经典里的“无上道”也只是对道教修行之“道”的一种称谓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献都出自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文献汉译的发展,这些道经很可能借鉴或者说盗窃了佛教的术语,“无上道”作为道教词汇在道教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却并不高,意义也不似佛教“菩提”一般鲜明。可以理解金仙公主的这个道号寄予了赐号者对她修习道法有成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盼,但是“无上道”作为一个典型的佛教词汇,于道藏中又使用得很少,在极其推崇道教的玄宗朝被作为一名地位崇高的皇族女冠的道号在后人看来还是有些突兀。

三、唐初佛道“道法自然”之争与《本际经》成书考

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上书《请废佛法表》,表奏废除佛教,由此引发了唐初数十年的佛道之争,在此期间,两教的领军人士多次就佛道的思想概念展开辩论。武德八年,胜光寺高僧慧乘与高道李仲卿关于“道法自然”的展开了一场辩论。李仲卿认为“道是至极之法,更无法于道者”,且“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慧乘则回以“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可法于天,天即是地。然地法于天,天不即地;故知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若自然即是道,天应即是地”,由于辩证逻辑不如佛教的哲学体系严密,这场辩论最终以李仲卿的失败告终。在庭辩结束后,李仲卿和当时另一个高道刘进喜一起创作了《太玄真一本际经》。玄嶷《甄正论》卷下云:“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并模写佛经潜偷罪福,搆架因果参乱佛法。”其内容旨在教化三乘以导入一乘,并说一切诸法之根本为非因非果之道性。综观全经,受佛教之影响颇巨,尤其受三论宗之影响最大,系为对抗佛教教理而创之作。《本际经》进一步论述了“道”与“自然”的关系,“道”与“自然”是平等的,“无上道”一词的使用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道教之“道”与“自然”之间的论证逻辑。有意思的是,经名中的“本際”一词本身就源自于佛教术语,是原始佛教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宝际;又指过去、以前之状态。《法华经》卷一云:“欲知众生本际之行,从其过去,志性所猗。”本际也指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中观论疏》卷六末云:“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随着《本际经》的流行,“本际”一词逐渐成为佛教和道教共同的哲学范畴。甚至金仙公主的封号“金仙”一词本身可能也来源于佛教。在古代印度,因为佛身为真金之色,故以“金仙”称之,诸经多用之。《玉皇经》云:“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由此推测,“无上道”一词应该也是直接来源于佛教,在这些汲取佛教思想概念的道教经典的流传过程中,“无上道”一词渐渐成为当时人们认知中正常的道教概念。

结语

“无上道”这一道号表达了对金仙公主能够修得无上道法的冀望,在唐朝时是比较正常的道教用词,并不被认为专属于佛教,但可能是道教从佛教的思想概念中借鉴而来。“无上道”现在普遍被归属于佛教术语,一方面是由于佛教文化在民间的鼎盛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早期道教经典文献的亡佚情况,如《升玄经》曾在元初时亡佚,近代敦煌出土有十卷残本。“无上道”从一个佛教术语到成为一名皇族女冠的道号的过程,体现了道教对佛教术语与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展现出佛道词汇术语与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

猜你喜欢
道教术语公主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粉红兔公主镜
西夏道教补议
小公主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