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蔬菜是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能够供给身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膳食健康和营养均衡,蔬菜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支柱,可以带动我国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多样,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种植蔬菜的地理环境优势,蔬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个区域的发展要立足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1]。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则是由资源禀赋、物质投入水平、技术发展情况、种植技术水平、地方政策扶持、经济基础状况、地域因素等诸多条件结合的结果。研究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可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合理分配优质农业资源,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2]。此前,已有不少专家与学者围绕农作物比较优势展开了讨论研究,例如,肖海峰和俞岩秀(2018)[3]在系统分析我国棉花的比较优势与农业产业布局变迁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棉花产品的比较优势布局、提出棉花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杨念等(2016)[4]则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以及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肉鸭生产的产业布局比较优势;刘雪等(2002)[5]对我国各个省份蔬菜生产的对称性规模优势指数、对称性效率优势指数和对称性综合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剖析;赵辉等(2016)[6]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标中的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和比较优势变动趋势,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的生产比较优势。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对全球蔬菜保供意义重大。未来云南省将进一步聚焦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进优质种苗基地、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优化产业生态。“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农业产值达3 441.47 亿元,蔬菜产业规模持续增加,2021 年总播种面积达到127.5 万hm2,居全国第十位,同比增长了1.7%;蔬菜的总产量达2 935.4 万t,居全国第十一位,同比增长了7.3%;全产业链产值为1 776.9 亿元,同比增长了33.7%。蔬菜产业布局发展稳定,集常年、冬春及夏秋三大蔬菜优势产区,可实现均衡供应,蔬菜产业科技支撑增强、绿色发展加速。
文章选择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原农业发展,云南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位居全国前列,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较好,通过了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文章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
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或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归结一国或地区现实以及潜在的资源禀赋问题,并反映为产业高度专业化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在产业发展中主要采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评价的指标体系[7]。
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是从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反映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是由地区差异、种植水平、政策扶持、劳资投入以及资源优势等条件综合作用的成果。
生产效率优势指数从资源角度反映农作物比较优势,是农业资源、科技发展等因素的表现[8]。
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共同作用得到综合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在数学上指的是两者的几何平均[9]。
其中GS1表示云南省各市州蔬菜的播种面积,GS2表示云南省各市州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3表示云南省蔬菜的总播种面积,GS4表示云南省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
其中AP1表示云南省各地区蔬菜的平均单产量,AP2表示云南省农作物平均单产量,AP3表示云南省蔬菜总平均单产量,AP4表示云南省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量。
设云南省蔬菜的平均比较优势指数为1,当SAI>1 时表明该地区蔬菜生产在全省范围内具有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当EAI>1 时表明该地区生产效率具有比较优势;当AAI>1 时表明该地区综合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均大于云南省的中间发展水平;当AAI<1 时表明该地区处于生产劣势地位。
为避免单一年份数据的不稳定性,研究取2018—2020 年云南省统计年鉴中数据的平均值,经计算得出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如表1 所示。
表1 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
据云南省蔬菜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结果得出,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较高,均高于云南省蔬菜规模生产的平均水平,具有规模优势,其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昆明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蔬菜种植面积在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中占有较大比例,其种植面积均超过10 万hm2,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昆明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云南省蔬菜种植比例的17%、10%和13%,总占比达到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的40%左右,具有蔬菜生产的规模优势;迪庆藏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丽江市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低于中等水平,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有怒江大峡谷穿过,大部分都是高山峡谷,适宜种植蔬菜的面积较小,农户种植零散,因此尚不具备规模优势。
从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测算结果来看,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曲靖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昭通市等地区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较高,这些地区农业产值比重较大,蔬菜生产效率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较低,这些地区因地形复杂、适宜种植蔬菜的面积小,生产蔬菜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远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
蔬菜综合优势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较高,这些地区蔬菜产量占比达到云南省的10%以上,其中综合优势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首,蔬菜的平均产量达到了374 万t,蔬菜综合比较优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较低,尚未达到云南省蔬菜生产能力的中等水平。
选取云南省2009—2020 年蔬菜生产的相关数据,每3 年分为一组,共分为4 组计算其平均值,得出4 组综合比较优势分布,并利用第四组与第一组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作差值,如表2 所示,其中A1为2009—2011 年综合比较优势,A2为2012—2014 年综合比较优势,A3为2015—2017 年综合比较优势,A4为2018—2020 年综合比较优势,B1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差值,B2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差值,B3综合优势指数差值
表2 2009—2020 年云南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及差值
由表2 可知,近12 年来,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综合比较优势一直是云南省第一位和第二位,玉溪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综合比较优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综合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而普洱市的综合比较优势略有下降,昭通市综合比较优势自2012 年下降后,一直保持下降后的水平。总体来看,12 年间,云南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不大。
与2009—2011 年相比,2018—2020 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丽江市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上升较为明显,昭通市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有所下降;与2009—2011 年相比,2018—2020 年宝山市、临沧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生产效率指数有所上升,其中迪庆藏族自治州生产效率指数下降较为明显;与2009—2011 年相比,2018—2020 年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上升的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玉溪市、保山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下降的主要是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昆明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带蔬菜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较大,迪庆藏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相对较小;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曲靖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较大,西南地区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较小;2018—2020 年云南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大的地区分别为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曲靖市,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小的地区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总体来说,近12 年来云南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并不大;与2009—2011 年相比,2018—2020 年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上升的主要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和玉溪市,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下降的主要是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根据文章的研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合云南省蔬菜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增强科技支撑,选育并引进优质蔬菜品种,完善技术投入与推广体系建设,科学繁种育苗,健全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提升蔬菜的产量。
二是云南省纬度较低,种植区温度适宜,可以深入发展反季节、常年蔬菜的种植,增加蔬菜种植次数,提升蔬菜种植的效率。
三是加强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通整条蔬菜产业链发展,推进融合“休闲体验模式”“农耕文旅模式”“都市农庄模式”等,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
四是坚持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云菜”等品牌建设,推动全产业向全国优质、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目标迈进,努力把蔬菜产业培育成云南省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