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实践研究

2024-01-02 02:08:56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2期
关键词:概论行星火星

王 蕊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各种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协同运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1]。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举措,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问题,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为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切入点和重点内容。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学校地理专业的入门课和核心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课程研究关于地球本身特性及所处宇宙环境的整体性知识[3],内容涉及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等四大基础科学,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从宇宙角度了解地球的总体面貌、形成原理和运行机制,具备正确的宇宙观和价值观[4]。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庞杂,涉及面广,思政育人元素丰富,但是由于是先行基础课,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教学难度大,因此在探索“地球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需要探索确切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优化,有效发挥该课程育人育德的作用。基于《指导纲要》精神和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结合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本研究深入挖掘“地球概论”课程思政要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一、“地球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指导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对于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地球概论”课程专业教学,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OBE理念[5],形成了课程思政目标规划、构建课程思政元素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方法设计和考核反馈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见图1)。

“地球概论”原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做了要求,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球整体的一般特性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太阳系和地月系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具有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在能力素养方面强调了胜任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提出后,在原有的专业课程目标基础上设置了五个思政目标: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科学探究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地球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挖掘课程思政要素:(1)从热点事件中挖掘涉及地球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的素材,将目前的重大航空航天事件和奇特的天文学现象与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2)从国内外天文史和物理史中寻找关键人物,了解他们的经历、思想和学术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3)从典型的案例中挖掘元素,将案例中的地理现象与专业课程中的规律机制相互渗透,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特有素材与课堂知识相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的全程融入,提升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的自觉意识。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需要充分围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思政要素的切入点和融入点。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学习为主导,基于“线上+线下”教学平台,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形成过程,较难通过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在课程专业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动态考核体系,采用过程化考核形式,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课堂交流互动、座谈、调查问卷等,围绕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科学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课程是否达到预设的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地球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一)课前准备

情境创设: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传追踪记录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的科学短纪录片《Hi,火星》,鼓励学生通过平台留言板分享自身观后感,讨论视频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自信。

(二)课堂导入

温故知新: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行星会合运动的概念和行星相对太阳的位置变化。通过已学习的重点知识,调动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抛出问题:回顾纪录片内容,厘清“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过程的时间节点,抛出核心问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什么选择在2020年7月23日发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三)新知学习

概念辨析:教师利用火星和地球的会合示意图,讲解行星会合周期的概念,利用行星距离、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推导行星会合运动方程式,学生能够准确认知核心概念并识记方程式。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学习平板运行行星会合运动模拟小程序,在小程序中设定不同的条件参数模拟其他行星与地球的会合运动过程,计算其他行星会合运动的周期,反复通过小程序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组织讨论和纠偏强化:设置与教学知识点和思政要素联系的问题链(见图2),包括:(1)如何确定火星冲日的日期?(2)为什么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比火星冲日时间早?(3)什么时间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时机?(4)火星探测器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通过随机分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和讨论问题,集思广益,协作完成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思政内容。学生针对问题链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小组之间互相提问,教师记录讨论过程中的关键词,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审辨精神。

图2 “行星会合运动”问题链与思政要素

梳理归纳:教师对讨论活动中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整理问题链讨论活动中的知识碎片,构建知识网络,建立行星会合运动与探测器发射时机之间的联系,解答核心问题。

(四)课程总结

教师运用板书以行星会合运动为核心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对本次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课程总结主要包括:(1)行星会合周期的计算;(2)行星会合周期与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的关系。通过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命名的背景知识,引入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长诗,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理论知识回答古人对宇宙的疑问,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结语

本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OBE教育理论,探讨了“地球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初步路径。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选择思政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过程性考核,使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寓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科学探究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猜你喜欢
概论行星火星
玩转火星
海外文摘(2021年7期)2021-08-31 21:33:44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流浪行星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火星!火星!
追光者——行星
行星呼救
读者(2018年20期)2018-09-27 02:44:48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
行星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河南科技(2014年8期)2014-02-27 14: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