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蝶 林阿娟 黄美雀
(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362000)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医疗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要求也有所提升[1]。急诊是抢救多种突发性疾病的第一场所,就诊患者普遍均处在病情危急、病情迁移等特点,对护理人员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已有的研究发现,护理能力是影响急诊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2-3]。然而传统的急诊护理多集中于如何改善患者预后及如何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在对患者主观感受的关注度、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关注上力度不足,人性化护理模式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护理干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及精神上处于较为舒适和满足的状态,以减少患者不适程度[4-5]。本文通过对照分析发现,人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急诊患者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0.26±10.36)岁,患者中心绞痛10例,车祸15例,腹痛10例,高热伴抽搐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10±11.36)岁,患者中心绞痛13例,车祸14例,腹痛10例,高热伴惊厥8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均于我院急诊科接受干预治疗者;2)临床资料齐全完备者;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并发精神疾病者;2)痴呆或缺乏表达能力者;3)已纳入其他未结题临床研究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科护理,如规范急诊分诊,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掌握其病情变化,配合医师完成对患者的抢救,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等,做好后续救治工作。
1.4.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睡眠干预,传统急诊护理多侧重于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预防,忽略了患者的主观感受,人性化护理增加对其的睡眠干预,待其入院后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对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干预,白天对其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使其对自身病情充分了解,同时配合医师进行睡眠调节,必要时可服用药物,对睡眠质量尚可的患者则采用保守干预,予以音乐调节,夜间适当降低急诊病室灯光,尽量减少夜间对患者的护理干预,确保具备良好的睡眠基础;2)情绪调节,通过恰当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医护人员也恰当向患者介绍预后可能,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其不良情绪仍较为严重,则可寻求患者家属或朋友支持,通过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1.5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其中抑郁采用HAMD量表[6]进行评估,HAMD量表包括24个项目,大部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代表无,4分代表极重度,总分越高代表受试者抑郁情绪越严重,HAMA量表包括14个项目,均采用0~4分5级评分法,0分代表无,4分代表极重度,总分越高代表受试者焦虑情绪越严重;比较2组患者PSQI量表[7]得分差异,PSQI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维度,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代表受试者睡眠质量越差;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差异,生命质量评分包括进食、穿衣、行动、洗澡4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受试者生命质量越高;采用院内自制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量表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HAMA以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以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急诊是部分医疗机构为挽救急危重症患者而设置的专业科室,是医院内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也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必经之路[8]。近些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部分综合医院内急诊科开设全科、外科、内科、妇科、儿科、发热、腹泻等多个专科诊室,可以说急诊科就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急诊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急救医疗、护理工作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9]。进入急诊科接受治疗患者多存在病情危、进展急等特点,这也使得对患者开展的护理工作与传统科室有较大差异,如在常规科室中,因病情相对稳定,医护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予以关注,可以为其提供除正常医疗服务外的关怀,故而诸如人性化护理模式等较为新颖的护理模式在普通科室内推广运用较为常见[10-11]。而急诊科受工作性质影响,导致上述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内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阻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不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筑。
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析了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相较于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加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不良情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其HAMA和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受病情以及缺乏专业医疗知识影响,多数急诊科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轻微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会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产生干扰,但过度焦虑和抑郁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状态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和激素分泌异常,甚至会升高患者血糖,诱发不良预后事件的出现[12]。传统护理模式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而忽略了从根源上杜绝诱发并发症出现的不良情绪,人性化护理则通过评估、再次评估二次干预的模式,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充分掌握患者的情绪状态,并通过积极引导、提供社会支持等手段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13]。
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上文提到,不良情绪会影响急诊科患者神经功能和激素分泌,也会诱发失眠、早醒等事件,进一步加重不良情绪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产生恶性循环[14]。而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引起足够重视,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不同的干预措施,通过调节环境、健康教育、积极引导、药物调节等方式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保证了其具有良好的精力应对后续护理操作。这一点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有所提及,如陈晓凤等通过纳入100例急诊科患者并进行分组干预发现,相较于接受常规干预的对照组患者,开展人性化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睡眠质量评分上显著占优,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也由96.00%提高至98.00%,这也与本研究类似。
综上所述,对急诊科患者开展基于人性化模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其生命质量,且对和谐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