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4-01-02 18:38:06彭晓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范式层面

彭晓风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语言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的层面上与人类的社会经验结构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体认语言学是由王寅教授首次提出。它是一种本土化的用以分析语言结构,说明语言现象的语言研究方向。为了能够保证体认方式下理论解读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应加强对语言生成的分析与研究。而更为完善的体认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语言实践活动的整体效能提升提供良好的帮助[1]。

一、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基本原则

(一)语言的体认性

语言与各种思维活动一样,是基于物质世界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不同类型的语言结构,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语言使用者与人类经验的“互动体验”。这也就为之后一些概念化、意象化表达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体认语言学”分析与研究强调“体察”与“认知”,强调人的“体验”“加工”及“互动”等在语言输出中的价值。所以从语言的成因来看,完善的体认性语言表达方式,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将语言的实践性以及唯物性本质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对社会的体验。相较于其他语言,汉语“体认性”在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增强我国对外话语权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价值,在这种语言体认性原则的长期推动下,语言学体认规范式的研究也将会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2]。

(二)认知的具境性

认知活动的研究,既有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3],又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各个不同语言结构的研究性。大多数的外部环境,会直接决定认知主体塑造的方向和内容。而认知的具境性则告诉我们,头脑的思维方式,会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认知的具境性注重对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内涵的分析与研究。在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中,具体的情景环境当中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等,都会影响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发展情况。只有严格保证认知的具境性,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体认语言研究范式中,首先,具境性是针对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产生的一种主体的认知感受,能很好地反映语言表达的独特价值与使用方式。如从语音层面上来看,声音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变化,都需要经过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其次,具境性也是针对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感受,如中西方在疫情等社会重大问题上采用的不同话语方式,也能充分反映出具境性研究在国际事务中的价值。

二、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体认哲学

哲学是语言学的地基。语言学的发展在哲学的加持下强化了深度,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这种互为辅助的关系是体认语言学的创新点。它不同于西方的体验哲学——强调思维的无意识性。体认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整合论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倡导“体”“认”结合、客主兼治、概念整合等原则,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哲学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一定话语权。

体认哲学是本土化的哲学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周易》的“像”“意象”;到《名实论》中“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到王寅先生的“象豹论”,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于“体认”哲学的思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体认学的核心观点为“体察认知”,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体”对应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中的“现实”,是指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强调唯物观[4],如“知行合一”即强调“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认”是指在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认知加工,突出人本观,如“唯人参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体验和认知的详细掌握与分析,能够很好地了解到语言体认研究的哲学基础,也能够较大地保证语言范式以及其自身优势的充分体现。长期使用这种语言学体认范式,能够以一种更为系统的分析方式,为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影响力提升,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渠道。

(二)体认语言观

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另一理论基础,即体认语言观,体认语言观可以概括为语言体验性与认知性的相互融合。世界虽客观存在,但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能力,也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自动产生,自觉发展。因此“体认”的价值存在于人类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征概念结构。“体”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认”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创造性。这种“体认过程”贯穿于人们感知世界、经验积累、认知加工的全过程。实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理的双重建设。体认语言观强调在更为完善的经验管理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为之后语言系统的整体使用价值提升,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引导与帮助。只有在规范化、抽象化、系统化管理下加强对体认语言观的学习,并在完善的语言环境引导和帮助下,才能够使体认概念有效贯穿于整体之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式才能在实际的使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体验与认知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体验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体验的高阶加工成品,并能在更高层级上指导认知的视角、方法与深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对客观世界认知高度的螺旋式上升。

三、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方法分析

(一)语言本体与语言使用

从多领域展开语言学体认研究工作,可以为现阶段语言学研究的合理性与其自身优势的提升奠定更为坚固的基础。从体认的角度上分析,语言本体及表达对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其表达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是语言使用合理性的基础,也是提升体认语言学整体应用价值的关键。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分析手段的辅助,可以更为深入地保证语言本体与语言使用价值的有效性提升。在这一过程当中,相关学者也可以从体认的语言本体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根据对不同国家语言表达方式的详细分析与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生活状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自身的体认理论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对语言学的探索与分析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传递语言本身价值以及力量,应加强对其背后理论依据的合理重视与分析,从而做到真正意义的合理运用语言,提升语言传递的内涵和质量。

在共时层面上,对于语言中词汇、语法等的详细体认性分析,也可以很好地为之后相关理论基础与优势的提升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引领与帮助。也正是因为体认性是语言学层面中最主要的存在,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态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也很好地为不同句子内容的有效性分析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引导与帮助。而历时层面,则更加注重解释语言在各个层面的表达方式。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与分析过程当中,不同类型的句式表达方式都会将其自身概念的优势展现出来,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例如“他的钱包被偷了”使用了非常显性的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使用将语言符号背后的内涵意义完整呈现出来,也反映了说话人对整个事件的认知。

(二)跨语言对比研究

语言学体认研究的有效性推进,在一定层面上也能够增强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跨语言对比研究要根据不同国家语言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保证双方语言优势与价值的充分体现。研究范围不能仅局限在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也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语境。

从词汇层面上看,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受到不同社会发展、历史渊源、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体认主体的概念化与范畴化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英语与汉语在对不同事物的命名中,存在着非常明显差异。例如,在电脑和汽车的命名过程当中,汉语主要就是根据人脑和马车进行类比命名的;而英语当中“computer”和“automobile”则更加注重对物体以及其功能的重视,这也就为之后其命名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基础的差异性支撑。以上这些差异在很大的层面上是生活环境以及地区范围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这也为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引导。如在对亲属关系的体认分析过程当中,中国人更加注重对照辈分、性别、长幼、内外等进行详细的划分,而英美在实际的亲属划分中,只是单一地按照辈分和性别进行区分,这也就使得在实际称呼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在语法层面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学体认范式可以更为深入地解释其体认动因。因此,在体认观的角度上,能够很好地关注到英语语言表达中的抽象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汉语言文学则更加注重对各种事件的灵活性分析与研究,从而理解不同类型的语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成因,更加全面地提升不同国家之间语言交流的有效性。

在句式结构上,英语句子强调句式结构的规整性,重“形合”,强调动词之于谓语的唯一性及其在句中的不可替代性,而汉语强调语意,重“意合”,并不非常强调谓语与动词间绝对对等的关系。正因为谓语动词在英语句式中唯一性,英语重心在前,多长句,多主从复合句,多指代意义的词汇;而汉语对语义的强调,使其重心在后,结构较为松散,以意义连接,多为短句,多分句,多用名词。

在篇章结构上,英语往往“开门见山”“先果后因”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或描述[5]。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的事物为主语,多采用被动句式,体现了静态化特点;而汉语篇章习惯于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进行论述,“先因后果”,更强调人称化的表达,采用主动句式,体现了动态化特点。中英语言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在篇章层面上就体现为语段的语义及形式构成上的差异。由于语言加工过程及形式的差异,造成了学习者在体验中的认知困难。

(三)语言教学研究

语言学体认研究也可以和语言教学很好地结合,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许多学者经过反复的研究,建议在语言教学中加强对百科知识、语言本体、语言使用层面的详细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语言体认知识。再如在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当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认能力以及特点,加强对语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智力、体力等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引导。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认能力以及特点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统计与分析。尤其在英语教学活动当中,需根据学生体认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合理的革新,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了解和认识到语言学差异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融入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必不可少。如给学生创设情境,在真实的语用任务中感知、体验、实践所学语言,这与“现实”中的“体”相一致;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完成层层深入的任务,这与“认知”中的“认”相一致,语言在交流中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在互动中完成对语言结构的深度加工;正是由于前期的“体验”与“认知”,才实现了“语言”的有效输出,既达成了语言工具性交流的价值,又促成了语言人文性知识的体会,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四)体认语言观下的中英翻译

语言学的体认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体系,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也逐渐地成了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体认翻译方式是一种基于人本观的翻译模式,在体认翻译中非语言范畴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译者对语言类型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最终语言表达方式。

身体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差异。也正是这种更为完善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催生出不同语言形态的表现方式,更好地用语言展现客观世界及概念内容。身体的体察性与感受性也会根据体认研究的实际情况,而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当中,经常会因为翻译人员主观的情绪性,而导致最终翻译结果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就直接地为汉语言文学整体在体认中自身优势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在具体的认知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不同类型语言的翻译过程当中,译者需要带动身体的能动性,根据头脑认知以及身体感受更为深入地感受不同地区语言文字的价值,以身体去体验源语作者在原文创作时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学体认范式在语言学发展过程当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认语言学帮助人们从本源上解释语言现象,理解语言的本质,解除语言上的障碍和隔阂。本文基于语言学体认范式的基本原则,从语言本性与语言使用、跨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体认语言观下的中英翻译等几个层面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讨论,也为语言学体认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一定的启示。在未来,为了在跨语言交流中更好地凸显体认范式的作用,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语言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与统计,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语言学范式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