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2024-01-02 18:38:06魏显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劳动教材

魏显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着天然的纽带,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耦合的教学效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依托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与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1]。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偶联”

(一)语文学科的奠基功能契合劳动教育的目标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2],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尤其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赋能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养成教育。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涵盖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3],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供了价值引领。由此来看,语文学科的奠基功能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取向均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品行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供给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养成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03-20)[2023-03-28],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也指出小学低年级聚焦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中高年级则注重劳动习惯养成。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自然就成了劳动教育开展极佳的载体选择,蕴含其中的教学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隽永的诗歌、传世的典故、优美的文章、口语交际、习作等都可以挖掘出劳动元素,从古至今的劳动观念、丰富饱满的劳动者形象更是如同一幅诗画将对劳动的推崇与敬佩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以统编版小学一年级教材为例,教材各个板块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上册《上学歌》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小书包》则主要教学生把文具摆整齐、整理书包;下册《端午粽》主要讲述的是外婆煮粽子的故事,《文具的家》则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整理文具。此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延伸的课外阅读、主题活动等同样也有丰富的可挖掘的劳动教育内容,其丰富性、实践性、生动性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多种可能,劳动教育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选择并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

(三)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空契合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与有效途径,这样独特的育人价值决定了它的教学形式必然是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的,要积极将劳动教育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讲解、淬炼操作、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等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开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度契合了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学习都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循的规律与方法。

二、劳动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三重”困境

(一)“泛语文化”与“去实践性”的二元纠葛

所谓泛语文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脱离教材,游离于语文知识之外。从表象上看,表现为课堂教学热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处于失控状态[4]。作为“劳动教育+”的探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有复原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使命,重在采用形式多元的教学形式弘扬课文所体现出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的既定目标,这就导致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现了“泛语文化”倾向,这是对课程定位模糊与错位。也有教师固本守源坚守语文教学的知识性,认为“劳动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来讲主要集中于劳动知识的普及,对课程资源中所体现的劳动教育元素多采用知识讲授、家庭作业布置等形式开展,对涉及的劳动知识只是简单提一下,讲解一些相关知识,而对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学习、劳动精神的塑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也受制于考核等因素缺乏相应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从而形成了劳动教育在渗透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泛语文化”与“去实践性”的纠葛与反复。

(二)“强显性深化”与“淡隐形挖掘”的失之偏颇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材料,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渗透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可以按照年级、主题、劳动类型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梳理的过程中要重视部分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因为教材中很多劳动教育资源不完全以显性方式呈现,比如教材中的插图和人物,或者是课后练习,包括教师所用的教学参考书都应该仔细梳理。而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用心研究教材的人并不多,教学时则聚焦对显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延伸和拓展,就导致了教材中潜藏的诸多劳动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成效。

(三)“重形式丰富”与“轻评价发展”的权重失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组织学习过程,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相似的课程特点形成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的多元与创新。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托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积极探索形式更加多样的新形态课堂教学,这固然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尝试,但也出现了只追求形式而没有着眼于培养学生社会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现象,表象的丰富并未与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相融合。尤其是在设计劳动教学目标上有认知偏差,普遍把劳动教育的重心放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上面,把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代名词,从而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上也较为单一甚至缺失,往往都是劳动后就代表活动的结束,过程性评价及多主体评价体系未能及时建立。

三、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出现的现实问题,应坚持语文学科本位,通过设计基于劳动主题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整合基于综合育人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基于学科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融合渗透效能。

(一)系统梳理,设计基于劳动主题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构建六大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即围绕某一主题,创设真实的情景,整合学习内容、方法等,设计学习任务并开展教学实践。总体而言,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课程概念和学习方式,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情境式实践推动学习效能激发。从教学实践层面来看,学习任务群的选择范围没有界定,可以是单篇课文,也可以是单元、学期、学年,将体现同一主题的内容编排在一起,知识之间都是并列或递进的,内在逻辑清晰,更利于开展整体化、系统化的学习,知识的整合性越强,学生接受度也就更高。对于劳动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聚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五大培养目标来进行梳理,如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鲁滨逊漂流记》三篇课文分别围绕准备年货、学做腊八粥、在荒野生存过程中制作工具和种植粮食,很显然教学目标均是培养学生的某种劳动技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就可以整合三篇课文对劳动能力的学习开展触类旁通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认知劳动能力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也可通过整合劳动主题或者以语文教材板块为主题,梳理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写作、阅读、研读、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巩固、加深对劳动精神的领悟。如在二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有《田家四季歌》《葡萄沟》两篇课文主要都是有关植物的种植与生长,教师就可以择机开展以“种植”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带着课文中的问题去习得劳动技能,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和品质。此外,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时还可以联动学校课外主题活动,以教材课文为依托,结合学校每月活动主题,将每学期或每年度的劳动教育主题序列化、固定化,如每年的五月是国际劳动节,各个学校都会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就应该积极融于本月特色课外活动[5],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有机渗透。

(二)深入挖掘,整合基于综合育人的劳动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教学要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统编版教材在单元的组织上有明显的变化,一条线索是把内容大致相关的一类文本组成一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6],另一条线索是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动态的内涵、潜在的功能,都是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深入挖掘与劳动相关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尽可能避免对不太容易发掘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忽视。如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虽然文章主旨是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特点引导出“人不要只讲体面,一定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但在整篇文章中“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就是隐性的劳动教学资源,应该及时加以挖掘并在课堂授课中加以利用,可以善于利用“居然”一词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可以带给我们幸福,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此外,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插图也是隐性的劳动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的劳动工具,体会劳动的不易,从而建立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质[7],如二年级口语交际《做手工》的插图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做手工需要哪些工具、色彩如何搭配等。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各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技术性特征,很多社会新兴的劳动形态也在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以及课外阅读中出现,也需要教师及时予以挖掘,加强语文课程中劳动元素与时代的联系,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

(三)立足发展,构建基于学科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时代劳动都要求加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在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学科整合,坚持“参与即评价”的劳动课程评价理念,在评价主体积极构建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他人(含同学、家长、社区、服务实践基地)评价相互连接的主体构成,在评价方式上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自主选择,在评价实施中践行量化评价与代表性成果评价相互转化的有力探索。如五年级上册《风向袋的制作》就可以探索基于学科整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由教师组织学生“自行购买材料—自行设计模型—自行创新赋名—自行开展制作—自行进行营销”,学生可以在算一算、做一做、想一想、查一查的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科整合。此外,还应该基于信息化变革的教育教学新发展,赋能劳动教育评价的新形态、新方法。在劳动教育渗透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评价上,积极依托学校课程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课程学习成长性记录,引导学生主动将相关主题劳动实践资料、影像上传至课程数据平台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参考。也可以积极围绕劳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劳动小达人”等投票评选活动,促进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发展和未来。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应坚持融合课程发展视域,系统谋划课程实施,不断创新教学形态,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育人效能。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劳动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