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

2024-01-02 18:38王诺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

王诺冰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3)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强调“共情与同感”,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流,还是文化之间的沟通,都需要每位沟通主体“聆听彼此的心声”,获得精神层面的共鸣。相较于具有严肃性的官方声明,民间文学作品的流通更加温和,更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沟通。因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也就成为人们了解英美文化、认清英美世界价值观、解读英美意识形态、品味英美人文哲思的最佳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身处于东方文化圈内,身上所具备的东方式思维可能会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势必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厘析,最终找出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最佳办法。

一、跨文化视角的核心原则

(一)对不同文化保持尊重

通过对英美两种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东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即便如此,在科学的视角下,我们更要对英美文学作品保持足够的敬意,对作品语言的解读要摒弃主观臆断,跳脱出固有的东方式思维,以全局的视角审视作品,才有可能解读作品的精髓。另外,当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也就意味着读者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家表示尊敬,是对读者的基本要求[1]。同时,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看法往往也会受到阅读目的的影响,譬如读者如果仅是想单纯地学习字词知识,并对作品所讲述的内容做到浅尝辄止的了解,那就只需要进行基础的阅读;假如读者想通过研读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那么就要在阅读前明确阅读目的,同时也要在阅读过程中避免情感的渗入,否则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就无从谈起。

(二)以时代视角审视作品内涵

只有读者将自身带入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浪潮之下,才能够实现对作品内涵的挖掘。文学作品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出某个时代的特点,其内容、表述、结构也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英美优秀文学作品中,这种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作者往往会用独特的文笔将主人公身处的时代氛围描绘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因此,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要与作品、角色所处的年代相关联,以那个年代固有的视角来审视作品,避免时代背景不同所导致的“排异”,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深度解读[2]。

(三)以客观视角对作品进行审读

随着英美文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英美文学业已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英美文学体系,体系中不乏经典之作,这些特色鲜明的作品也能够展现英美文坛作者的多样性格,以及他们化境成臻的创作技法。因此,对于英美文学的后来者而言,品读英美文学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多地要以文学角度来理解每部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语言”。这些作品或言语干练,作者仅用寥寥几笔便能够精确传达一种情感,描绘一种意境;或情感细腻,作者对人物性格的表达如潺潺流水而意蕴悠长,采用大量场景来刻画一个丰满的人物[3]。总体而言,若不想破坏作者为读者留下的体验,就要以客观的视角、平和的心态来解读作品,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实现自身创作水平的提升。

总体而言,若想实现对不同文化圈作品的解读,就要将自己带入作品所属的文化环境,以尊重、客观、时代性为基本原则,进而实现对作者“写意传情”的精准捕捉。

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的源流

(一)时代造就的文化土壤

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文化语境是其语言特点产生与发展的温床。总体来看,英美文学作品诞生于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这一阶段作品的语言特征受到了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作品语言表述主要体现出对“外来者”或是“冒险者”角色的刻画。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殖民主义的粉饰,但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味道”。而后伴随着美国的独立,美国文学从英国文学的“枝干”上脱离出来,创作语言也逐步呈现积极乐观的时代色彩。即便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已经“分家”,但二者都保留了一定的共同点,即“以人为本”的特征。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都在极力地肯定个人价值,主张歌颂人类的美德与力量[4]。但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国际危机的出现,英美文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蒙尘”,乐观积极的色彩逐步褪去,一时间呈现现实主义的特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更加客观,有向着纪录文学发展的趋势。

(二)地中海古文明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化脱胎于地中海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也是英美文化的摇篮。而后发展而来的英美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地中海文化的底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哲思,其语言特征也带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色彩。譬如,古希腊神话中普遍存在的关于爱情、宿命的命题,也往往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常客”;而古罗马神话中关于统治、人性、罪恶的命题,也能够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充实的素材[5]。

(三)宗教与文学作品的融合

从宗教发展的视角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地区快速蔓延,并随着英国殖民的步伐走向美洲,在英美文化深处种下了种子。宗教文化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的影响尤为显著,以《圣经》为核心的基督教教旨不但在思想层面影响着每一位英美文学创作者,还在文学作品题材、结构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影响[6]。总体而言,基督教文化在英美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基督教的教义和理念被英美文学所吸收,后世流传的部分是基于基督教的理念创作的,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二是英美文学作品中时常援引《圣经》中的典故。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析

(一)作品中充斥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后,戏剧独白逐渐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普遍应用的表达形式,那个时期的作品往往会以戏剧性的独白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带有浓重的“剧场风味”。在戏剧独白中,作者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表达彼此独立。阅读者在阅读具有戏剧独白的文学作品时,通过阅读作者的独白文字,深刻感受到作品主人公所具有的品格。并且,英美作家在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夸张性,更容易将读者卷入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感受并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意蕴。营造想象空间的独白往往取自日常生活,在经过作者的提炼后,成为超越生活琐事的文化符号。英美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会巧妙运用独白,帮读者搭建想象中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使读者收获更加丰富的体验。

(二)对实事的重塑与升华

戏剧独白包含了对生活经历的再造,但对实事的重塑与升华也能够突破戏剧独白的形式限制,成为独立于独白之外的“创作精神”。若想对英美文学的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进行全面认识,并与作品诞生时代的历史文化构建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英美文化,熟悉英美生活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根本而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创作出来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载体,是其对价值观、思想感情的表达。作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就导致英美文学作品的风格迥异,且各类型作品也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些作品引人向善,有些作品给予读者启发,有些作品是对一段岁月的无声叙述。尤其是经历了沧桑巨变的近代英美文坛,战争、政治风波也促使英美文学作品变得更加深刻,展现现实主义的特征。总体而言,现代英美文学作品更会将生活琐事作为基础,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实现内核的升华。

(三)表达形式灵活且丰富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这种丰富并不代表“炫技式”的修辞堆砌,而是极为考究的、具有灵活性的表现手法。总体而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大量采用押韵的形式。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学,十分注重对文章语言韵律感的把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押韵独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乃至东方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充斥着押韵技法。尤其在英美诗歌类文学作品中,作者更习惯于运用韵律来组织诗的结构。总体而言,使用押韵能够起到几个作用:一是运用押韵既可以体现出诗的内涵,又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意境,给人一种深刻、自然、生动的情感体验,更能收获读者的共鸣;二是使用押韵能够表达隐藏在语言中的情趣和角色的心理特征[7]。除了常规的押韵外,有些作者为了更好地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会有意地创造或者修改某些词语,突破传统词语的运用模式,实现“强制押韵”的目标。

第二,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比喻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表现手法,许多作者都习惯于使用具象化的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及观点,又能够为作品增色,或展现磅礴的气势,或带来层次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小说类作品中,大量隐喻与主线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能够为读者编织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将文学作品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利用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又能够为读者构建一个较为“抽象”的故事情节,以“朦胧”的姿态还原出作品中角色复杂的心理感受,实现文学作品中真实感、通俗性与艺术价值的融合,将作品推至艺术的新高度。

第三,倾向于营造具有“宿命感”的矛盾。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制造大量的“矛盾”,并使用“矛盾”梳理故事情节,实现对主线情节、人物心理的刻画,还能够方便读者摸清故事的走向。总体而言,对于作品之外的读者来说,“矛盾”也就充斥着浓重的“宿命”气息,这也是宗教、戏剧以及古地中海文化所带来的“戏剧天性”在发挥作用,作品的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矛盾中构建,又在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推进,最终走向结局。作者往往会采用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矛盾,用独白来体现角色内心的挣扎,从而塑造角色的心理状态;或是用独白的形式,用“第三者”的口吻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行为进行“侧写”,用独立于人物主角的视角丰富作品的层次感。

(四)文化意识的体现与提纯

英美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而英语表达能力强、文体丰富的特征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无论是粗犷,还是细腻的语言表达风格,都能够展现作者思想深处的文化自觉。且对于英美地区的读者而言,深入语言体系的思想与文化是他们作为英语母语者与英美文学作品所建立的“默契”,这种默契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着英语语言的发展传承下去。十九世纪末,英美文学创作无论在形式还是特征上,都能够呈现同一性;但在二十世纪早期,英国文学作品与美国文学作品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在二战结束后,英国文学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阶段,而美国文学创作则表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特征。但总体而言,英美文学作品都善于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语言文化相结合,实现英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传达。

(五)引经据典式的创作手法

引经据典作为一种常见的创作技法,也多见于英美文学作品中。总体来看,英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事例引用都能够实现与经典作品的“不谋而合”。这种引用已经脱离了词汇、语句引用的范畴,而是与深层次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共鸣,是宗教经典文化符号的一种浅层表达。因此,英美信奉基督教的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引用《圣经》中的段落,将故事情节的节奏与《圣经》中的某些典故保持一致;抑或是直接套用《圣经》中的主题,将爱欲、贪婪等丑陋的人性以作品角色作为锚点,营造与典故相符的“宿命”。此外,有些作者还会将典故以外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素材或情节的佐证,以一种强烈的、具有代表性的“极端”方式,对人物、情节进行“脸谱化”“标签化”塑造,将作品树立成某种“典型”,引发读者的精神共鸣。从题材方面来看,英美作品中大量充斥着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的矛盾,即便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也往往会因为阶级的沟壑成为“棒打的鸳鸯”。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英美文学作品对经典的引用,不仅能够引起本土读者的共鸣,还能够为英美文化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终形成一套独具英美特有的语言特征。对于非英语母语者而言,在品读充斥大量引用桥段的英美文学作品时,要更多地站在跨文化视角去理解故事的时代与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解读。

四、结语

总体而言,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实质上是跨文化视角下的思想交流,要想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必须具备跨文化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认识不会失之偏颇。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们在审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要跳脱出传统东方思维的束缚,深入英美文化环境,对其表层的戏剧独白、实事改编、价值诠释及经典引用作出深入的分析,学习者秉持着一种学习的乐观心态品味英美文化,才有可能汲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语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有我语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