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学生需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对相关错误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定期疏导,很容易酿成大祸,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加之当前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更容易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一些错误信息会诱导学生走入歧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想发挥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必须加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1],进而使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不仅如此,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学生问题正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在高中时期,学生的重心全都在学习上,为了考取一所大学付出全部的心血,一旦目的达成进入大学,学生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或者其他情绪,容易受到其他诱惑的影响,接触更大更广的世界。由于前后不同情况出现一种严重的落差,学生的心理受到冲击,产生一种虚无感以及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的想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周围的环境与原有家庭格格不入,产生一种过度的虚荣感,进而产生各种心理负担。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导致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父母的过分期待,又要应对职场的竞争环境。为此,高校也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但是往往收获较小,很难起到较大作用。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辅导员的价值,从辅导员角度出发,逐步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和体系,将辅导员融合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匹配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使学生完全信任辅导员,更愿意将自身的所思所想讲出来,避免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辅导员都对其负责管理,学生一旦有什么异常情况,辅导员方便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学生具体心理状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这是属于辅导员的教育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可以加强和学校以及家长的交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方面,辅导员应该借助职能优势,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便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另一方面,开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能气馁,提高自身的实力,自信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而辅导员还应该做学生的“思政老师”,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而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辅导员是家校合作的连接体,在学校他们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是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对象,能够向家长直接反映学生近期的情况,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家长方面也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来看,学生心理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有效分析,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有效参与。辅导员应该定期进入课堂、进入宿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日常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一旦发现其中的心理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开展相关工作解决主要问题。
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3],辅导员也要配合高校工作,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使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且愿意将自身的问题与辅导员进行分享。因辅导员职责的特殊性,位于教育第一线,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专业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还需要辅助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机构,为大学生预防心理问题提供保障,进一步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意见,高校与辅导员的双重合作,有效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4],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辅导员直接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甚至有的辅导员还要负责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辅导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在学生当中培养相关的心理委员,使其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当然,心理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辅导员应该为心理委员开设专门的辅导时间,提高其能力。而心理委员也应该及时向教师传达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以及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要积极向教师反映,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引导者,如果没有辅导员专业的引导,学生将没有方向。在此基础上,要想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对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分析以及精准定位,同时针对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一方面能够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更多专业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培养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给予学生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除此之外,辅导员是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人,能够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要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要求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5],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高校可以为辅导员设定专门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机会,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预防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高校要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相关原因,结合不同背景进一步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办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咨询平台、微博咨询平台,或者心理咨询室,如果学生发现自身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详细咨询,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惑[6]。
高校心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课堂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害怕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敢接近辅导员,更不会与其互动。同时,高校要提高大学心理辅导教师的水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组织更多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心理素养水平,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建设,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与社会有为青年,同时大大提高了高校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水平,提升其影响力。
如今互联网发达,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其一,具备广泛性,主要由网络作为主要媒介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面向群体可以是更多大众。其二,具有一定的隐秘性,通过网络进行心理问题的咨询能够大大减少咨询者与辅导教师见面的尴尬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双方的戒备心理。其三,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网络资源更新速度极快,不会存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其四,具有高效性,网络便捷高效,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还创建了高效沟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当前社会属于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讲同样如此。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创建和使用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应该结合手机对学生增强影响力以及吸引力,借助QQ、微信或者微博账号等聊天工具,给予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同时能够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方式,选择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敢于积极向教师表达自身心理方面的困惑,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且,网络发展越来越快,网络的便捷性与全面性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在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开展相关讨论,交流与分享各自的经验。
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人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很关键,为了能够解除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确保身心健康发展,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顺利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所差别,为了能够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需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做好前期新生接待工作,学生在踏入学校之前,渴望得到师长的关心,此时应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才能够为后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而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辅导员也要发挥作用,应尽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要耐心倾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通过做学生知心的朋友,及时掌握不良心理问题,随即通过强化沟通交流,及时纠正不良心理情绪,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辅导员不仅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也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人员,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顾名思义,集体活动是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健全其人格的有效途径。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辅导员应及时采取对策解决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7]。例如,教学时,教师针对部分学生团队精神不强,沟通能力不强问题,可以在班级上开展各种竞技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开展集体活动,锻炼学生并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了解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挑战自我,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及时攻破障碍,最后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
课堂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途径,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还需要加强课程衔接。应立足学生搭建课外心理教育平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8],及时解决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加,或者是就业压力的持续上升,同时因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作为一名优秀辅导员,一定要积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通过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困惑和障碍,能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学校也可以通过创设心理教育网站,通过以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辅导员也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学习心理学知识,这不仅可以解决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助于为辅导员后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学生在学习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进行疏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部分学校在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缺少有效的方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改变现状,新课改下对辅导员提出新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校园心理活动。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备受学生喜爱,此时可以利用这些线上平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微视频等方式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助于消除学生负面的心理情绪,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这都是心理活动开展的意义所在。
由此可知,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校,还要带动院系以及各学生团体重视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要求其在掌握专业心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心理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可靠的心理指导,对学生的终身成长起到更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