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4-01-02 18:38叶硕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使命感校园文化

叶硕果,高 乐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的理念提醒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拥有巨大的潜力,更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发展使命。为了让学子更好地了解并担当起他们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使命意识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很容易接纳国外的思想。一些大学生已经逐渐淡忘了他们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更多地追求着“物质”的满足。在面对诱惑和敌对势力的时候,历史使命教育是一种能够帮助大学生面对各种挑战的思想武器,它可以让大学生一直保持着心中的使命不动摇,并不断地引导着他们的行动。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重任,并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大学时期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发挥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重任,并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抓住未知机会,勇敢地担当责任,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知的环境,并且有效地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与改革,打造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兼具的思政金课 ,使思政课在对解决学生当下的思想困惑、引领学生的思想进步方面“切实管用”[1]。历史使命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观点上的一致性。理想信念教育阐释了历史使命的宏大意义;传承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探讨了历史使命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中国爱国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传递了甘于奉献、追求梦想的价值观,使他们承担起培育和实现的历史责任。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使命课程的重点在于深刻了解基本国情、形势政策,以及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未来蓬勃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把历史使命教育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强化历史使命教育,以拓展意识形态政治系统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不仅能确保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顺畅进行,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也是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效性。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2]。近代以来,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自己的历史初心和使命,在这种历史初心和使命的支持下,我们党领导着广大人民,不断地进行着中国革命,建立和改造着社会主义。如今,我们党离“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也是一个新的时代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更要求年轻学子继续努力,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现实实践者。通过培养学生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在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潜力,在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进程中捕捉他们的想法和愿望,激发出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高校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认知不够完备

在大学生建立使命意识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过程构成了使命意识的心理建设基础,是形成和践行历史使命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大学生的使命教育中,理论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甚至在一些学生的认知里已经发生了理论与价值支撑之间的错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不够完整,难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针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部分思政教师未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再加上大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浅,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扭曲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从而打断生成使命感的过程。

(二)使命意志不够坚定

在使命感形成的过程中,使命意志是促进使命认知并外化为具体实践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个体去实现自身的使命,从而让他们更加自觉地去履行职责。而高校开展使命感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不强,使得高校的思想引领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一方面,今天的大学生缺乏对发展的深刻理解,他们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直接享有发展的成果,从而无法充分体会到时代赋予的使命。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可以从多元的社会思潮中获取信息,使得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思想引领与引导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大学生使命意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一些学生的使命意识不够坚定。

(三)历史使命的实践不足

践行历史使命,要做到“知思行”三者合一。首先要做到“知”,也就是认知历史使命的内涵和深刻意义;其次是“思”,思考是历史使命与大学生的关系,探索大学生历史使命培育的路径;最后是“行”,也就是“知”与“思”的外化。仅仅依靠理论讲解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因此,要想真正唤醒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就必须把理论转化为行动。在使命感教育的过程当中,一些高校教师对于实践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教育都有所忽略,在教育引导方面也仅仅局限于课堂问题上,过多地注重课堂知识内容的转移,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以及生活当中对于使命感的感受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使得他们的理论和技能很难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也难以转化为自身的本领。

三、高校历史使命感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作为一种育人实践活动,重点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保持定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成长的责任,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感教育的现实进程中,教师个别课堂内容并不新颖,不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既不能使他们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又很难引导他们形成历史使命意识。“党的十九大会议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3],负责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需要积极关注这些动向,将其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准确落实,加强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团建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实效性不强

首先从内容上看,使命感教育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仅涵盖“中国梦”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仅涵盖“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尽管这些教材内容引入了一些使命感知识”[3],但并未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细化。就方法而言,使命感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单一,但由于大学生人数众多,个性各异,高校对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些老师对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特点、新状况没有把握好,没有区别地根据教育对象开展教学的途径和手段,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造成使命感教育实效性下降。

(三)教育环体未能及时优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能够对全校师生起到一种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构筑一个充满激情、创意和现实意义的校园环境,将“中国梦”融入其中,可以大大地激发和促使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使命。比如,一些高校以建立咨询平台的方式开展宣教工作,咨询平台却未真正发挥其推动校园文化的作用。总的来说,大学在构建传教校园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强化培育大学生使命意识校园文化的构建。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育的路径

(一)注重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引导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实力。是新时期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使命的执行者,高校教师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锤炼出卓越的专业技能。要想让人信服,理论必须深入透彻地阐述,这也是使命感教育教师职责所在。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若具备卓越的业务能力,则可将“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内涵真正地传递给学生,使其真正领悟、信任和应用。因此,使命感教育的教育者,必须不断注重拓展自己的学术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将课程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日常需求相结合,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来指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了解我们作为公民所承载的责任。通过深入开展“国史”、“国情”、“世情”课程的研究,将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清当下的社会环境,并将追求个人发展的目标融入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进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正确看待所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除了加强高校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外,还应该自觉成为身先士卒的榜样。高等教育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将教学与育人融为一体,践行言传身教的统一,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

(二)拓宽培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

重视使命感的培养,应当以现代化的视角、以前沿的理念、以及丰富的形式来指导学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所接触到的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发展。另外,应当重视课堂教育,并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可以利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采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当选取案例时,可以着眼于当前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交流。同时,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如电脑、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科技,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他们对当前社会热点的认知。其次,要拉近使命教育理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在课外的社会中体验真正的人际关系。带动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比如进行调查、支持他们的工作或者进行实习。这不仅可以增加思想道德课的乐趣,还可以让教育者进一步认识自身的职责。建立一个专门的社会实践平台,并且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来丰富体验。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吉林省博物院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联合主题党团日活动暨德育教育基地“信仰之光”展馆讲解团“传承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堤”研学活动,大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走进展厅,认真听取讲解,使同学们深刻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战火纷飞的残酷。通过参与相关课外实践,将历史使命内涵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逐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重视使命教育,营造先进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 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所以,大学生历史使命培育过程应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全方位育人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使命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培养大学生使命感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就要借助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以丰富高校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对大学生历史责任教育。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这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历史使命教育精神融入其中,借助校内报刊、学校网络、宣传栏、教学橱窗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历史使命精神,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向和形塑,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二是要创新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和形式,发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以文化为核心,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其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使命意识为主题的书法、观影、摄影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助力大学生使命意识的形成。

五、结语

综上,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谋而合。他们不仅要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所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担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的过程中,我们的青年一代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以更加优秀的表现,并最终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历史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主要场地,更要努力改进培育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使命感校园文化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