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云南老年开放大学为例

2024-01-02 15:37王亚瑾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老年人课程

王亚瑾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老年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老年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为加快推动云南省老年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探索新时代老年大学发展模式,2019 年5 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云南老年开放大学正式招生办学。学校自举办以来,对接地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先后开设了30余门线下课程,建设了云南社区教育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引进了163 门优质线上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大学相比,老年开放大学更多地融入了开放教育理念、发挥了远程教育优势,不仅体现时代特色,也为未来老年大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路径,可称得上新型老年大学。这类新型老年大学不仅扩大了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老年教育模式,能在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老年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与日俱增,原有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明显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老年开放大学应运而生。依托云南开放大学体系办学和信息技术优势,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积极探索线下实体办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体系建设,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城乡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目标,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努力打造新时代老年朋友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但对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渠道,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辐射。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支持老年人网上学习。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导学服务、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学习支持”[1]等要求,云南老年开放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教学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不够高等问题,亟待通过研究,构建更合理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全面地体现新型老年大学的建设效能。

一、云南老年开放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三年的建设,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线下课程类型较少,内容不够全面

据统计,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线下先后开设过32门课程,主要集中在舞蹈和音乐方面,其中,舞蹈根据类别的不同,先后开设了13门课程;音乐包括声乐、器乐和戏剧类别,共开设了9门课程;运动、健康方面的课程占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太极”“柔力球”和“瑜伽”几门课程;除了“音体舞”课程以外,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线下还开设了书画、英语交流、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手机摄影等课程,部分课程如国学、京剧等,开设了一段时间后因人数太少只能暂停开班。从现有的开班情况看,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线下课程设置多集中在大众化的兴趣培养方面,和老年人相关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政策法规、经济理财等方面的课程还缺少设置,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二)线下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方法不够灵活

除“智能手机应用”课程属于一对一、面对面教学之外,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绝大部分线下课程仍按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课堂集中组织教学的形式实施教学活动,部分课程会开展一些展演、比赛活动,但系统性地开展体验式学习、线上学习、混合式学习的课程类型还比较少,课程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

(三)线上课程特色不足,学习支持服务能力还需提升

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组织建设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学习服务平台。该平台2022 年6 月正式上线,目前有163 门课程,2558 个视频,其中微课63 门、慕课100 门,电子图书共计921 本。内容涉及旅游、书画、国学、文学影视、食品安全、急救处理、人文历史、卫生与保健、家风教育、理财知识等多个领域,但从学习数据的统计情况看,大部分老年人仍然更青睐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对线上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度都不够高,对很多课程只是浮光掠影浏览一番,平台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尤其在结合老年人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资源改造、线上线下课程的融通方面还需加强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新型老年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和特色。

二、构建新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理论

老年大学是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老年人实施有益身心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场所。这一教育类型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回应,也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途径。按照“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的理论,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它可使人生的每个过渡时间都丰富充实并使之成为人生前进道路上的进步阶梯,老年作为人生中必经的阶段,也需要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

(二)老年学习需求理论

美国著名老年教育大师麦克拉斯基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老年人的五种学习需求,分别是应对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其中“应对需求”是指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适应和掌控生活的能力,是其他学习需求的基础;“表达需求”是指通过参与学习或教育活动,实现老年人的自我表达,感受生活乐趣;“贡献需求”则是指老年人通过学习,提升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影响需求”是指老年人也有通过自己的能力影响社会或周围环境的需求;“超越需求”则是从生命终极角度,引导老年人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体悟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需求。[3]麦克拉斯基的学习需求理论启示我们,老年教育除了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应对和表达需求外,还应进一步研究老年人的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的实现路径。这些深层次的老年教育学习需求在帮助老年人成长,实现并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成人教育理论

马尔科姆·诺尔斯是美国成人教育界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他很早就认识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六个特点:一是成人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二是成人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性;三是成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四是成人往往拥有学习的准备;五是成人学习具有问题导向性;六是成人的学习动机具有内发性。[4]老年教育也属于成人教育,具备成人学习的普遍特点,因此马尔科姆的研究对科学构建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积极老龄观视域下的参与理论

2002年,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这一理论明确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帮助和支持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到文化、娱乐、经济等社会生活中,使老年人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人身权利。[5]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提出,使社会和老年人都重新认识到老年群体独特的社会价值,为老年教育的实施开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使很多老年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在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老年开放大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老年教育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它属于成人教育范畴,但又有别于成人教育的早期和中期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紧扣老年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考虑老年人身心发展特征,也符合老年人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兼顾学科发展的特点,课程体系的构建才是科学合理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老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从人口学角度来说,一般60岁以后就称为老年人;55-60岁称为准老年期,60-70 岁通常称为低龄老年期,70-80 岁称为中龄老年期,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期。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老年人划分标准:45-59岁属于中年人,60-74岁属于年轻老人,75-89岁属于老年人,90岁以上属于长寿老人。和过去的划分标准相比,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5-10年,这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可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 亿,占总人口的16.1%,2020 年老年人口达到2.64 亿,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时期的老年教育目标不同,课程内容和结构也应作出相应地调整。退休前的准老年期教育,可围绕“角色转变”主题设计课程;低龄段老年教育,可围绕“潜能开发”“怡情增智”等主题设计课程;中龄老年教育,可围绕“养生保健”“长者风采”等主题设计课程;高龄期教育,则应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情况,围绕“疾病防治与护理”“生命意义”等主题设计课程。总之,老年教育各个阶段课程之间,应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力求做到横向沟通、纵向衔接。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并引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中强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老年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文件。2018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精神,加快云南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6]不难发现,在确定老年教育办学目标时,政府既关注到老年人自身的学习需求,也按照积极老龄化理论,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不同,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和改变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休闲娱乐类和健康保健类课程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受老年人青睐的课程类型,但根据老年教育相关理论,我们在关注老年人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从顺应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拓展老年教育课程类型,创新老年教育形式。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学科发展特点

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必须遵循相应的学科逻辑。老年大学招生时通常都是按课程编班,忽略了老年学员在思维智力、理解能力、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同一个班的学员学习情况迥异,学习感受和学习效果都受到影响。另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同,有的需要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深化;有的则需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有的需要根据个人需求,灵活编排课程内容,实行个性化服务,这些层次化、多样化的学科特征都需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加以考虑。

四、新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统一指向培养目标的系统。课程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可以指学科的专业设置,也可以指专业内部的课程结构,狭义的课程体系通常指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7]根据老年教育特点,本文所研究的课程体系是指按照老年大学办学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设置课程,并具体组织实施,保障老年教育目标实现,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其中,课程目标就是老年教育的总目标;课程组织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不同的课程类型和衔接关系;课程实施指的是不同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作出判断的过程。

围绕这四个要素,新型老年大学(本文主要以云南老年开放大学为例)可从四方面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优化。

(一)课程目标梯度化

根据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老年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应首先明确老年教育目标,并紧扣教育目标设置课程。传统老年大学通常依据老年人兴趣开设课程,把老年大学办成了“兴趣班”或“特长班”,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重娱乐轻发展,重普遍轻个性,重需求轻引导,导致老年大学课程类型不全面、层次不清晰,既不利于老年人的自我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按照《规划》要求,老年教育应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目标,依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分步骤实现老年教育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首先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学习和教育活动,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表达需求推荐课程,做到“老有所学”;同时积极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老有所教”;让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技能、发展兴趣,丰富人际交往,提升生活质量,做到“老有所乐”;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开设与时代接轨的课程,鼓励老年人贡献智慧、服务社会,实现“老有所为”。在这四个目标中,前两方面是表现形式,后两方面是效果呈现。

(二)课程组织结构立体化

老年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众多课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的关系,又要考虑课程与学员、教师及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关系。

围绕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四个梯度的教育目标,我们可以从五大领域建立起横向沟通的课程体系。

一是“德”,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一定比例的历史、党史、时事政治、公民素质、道德教育、代际沟通方面的课程,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帮助老年人以积极正面的态度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成为以德修身、拥有长者风范的可敬老人。

二是“康”,即在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养生保健、科学用药、慢性病防治、突发病急救、生命尊严、心理疏导等课程,帮助老年增进对健康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养生,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积极乐观、懂得生活的健康老人。

三是“学”,即设置科学文化类、法律法规类、家庭理财类、社交工具类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的学习内容,提高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老年人扩展视野,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富有智慧、紧跟时代的潮流老人。

四是“乐”,可进一步挖掘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类、休闲类、特色类课程,帮助老年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修养身心、广交朋友,成为人格完善、富有活力的快乐老人。

五是“为”,即增加信息技术类、职业技能类、志愿者服务类、信息咨询类等类别的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培养适应现代职场和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并重新建立起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为他们再就业或服务社会时提供相应的准备,成为老当益壮、积极奉献的有为老人。

“德康学乐为”五大领域的课程类型构建紧扣老年大学的教育目标,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德”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康”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乐”是激发老年人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学”是保障老年人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体现,“为”是老年人凸显自我价值、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智慧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大领域的课程设置突破了过去仅仅建立在老年人学习兴趣上的课程体系,既考虑到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引导老年人全面发展自我,其目的在于“促进老年人成为乐于学习、融入社会、康乐向上的现代老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传班人”。[8]

除了横向构建老年大学的课程类型之外,还应注意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的关系。新型老年大学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或类别的区分,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老年人学习的获得感。从课程类型看,我们可以把“德康学乐为”五个领域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发展性、特色性”三大类别,“德康”两个领域的课程可归入“基础性课程”,“乐”领域课程可结合老年学员需求、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设置和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特色类课程,“学”和“为”课程应紧扣时代特点进行开发设置,凸显实用功能,帮助老年人培养一定的职业和服务技能,跨越知识与数字的鸿沟,实现服务社会、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从具体学科或课程内在学习规律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规律,有的适合按学习基础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维度进行层次区分,有的适合按专题进行研学拓展,还有的可通过综合学习活动把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训练。

总之,老年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建构一方面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让他们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课程实施多样化

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实施环节,除获得新知识外,将极大促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老年大学的教学实施首先是课堂教学环节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其次是课后活动环节要紧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9]

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课程实施环节应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新型老年大学课程实施环节应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线上与线下结合”。与传统老年大学相比,新型老年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搭建“学习+应用+服务”的老年在线学习平台,一方面根据课程体系构建标准补充和完善老年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建立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改造、建设老年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实行精准推送。同时结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优化线上学习交互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场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组织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丰富老年教育教学实施形式,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辐射。

2.“课堂与课外结合”。老年教育属于成人教育,根据美国著名成人教育理论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研究,成人教育需要专门的老师和特殊的教育方法。大多数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学历、增加收入或提高社会地位,而是为了发展兴趣、扩大社交、表达自我或培养某种实用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因此老年大学的课程应突出实践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以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教学与活动提升老年人的学习兴趣。除了常规的线上或线下课堂,还应充分链接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各类参观、讲座、比赛、展览展演、主题游学等课外活动,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针对老年人人生经验丰富、各有专长、学习具有自我导向性的特点,老年大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可增加自主性学习内容,鼓励学员们创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或学习群,进行互助式、问题式、研讨式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多项学习交流增进友谊,提升学习能力,感受学习乐趣。

3.“通用与特色结合”。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老年大学课程体系构建应一方面重视老年人普遍性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关注老年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做到通用性与特色化有机结合。近年来,各地都在完善通用性、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属性和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特色课程。这类课程以老年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核心,创新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10]常见的课程内容包括地方文化、人文历史、手工技艺、民俗风情、技能培养等,能全面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既是对通用性课程的补充,也是推动各地老年大学特色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老年教育课程体系质量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云南老年开放大学过去主要以教师和学员为主体进行课程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进行课程评价时很难做到客观和科学;而学员受主观感受和情绪的影响,进行课程评价时往往也不能做到系统全面。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规范,避免课程实施的随意性,为课程评价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其次要建立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由数据平台、社会、学校、老年学员和教师组成的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在平台层面,可依托老年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判,得出相对准确的教学效果参考数据;在社会层面,可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或相关专家围绕建设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力求评估结果公正、公平和客观;在学校层面,可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等评价和指导机构结合教学大纲、教学规范等标准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以评促教;在个人层面,还应组织老年学习者和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增强老年学员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第三要有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奖罚机制。把动态的教学过程评价和终期的教学效果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学组织与学员反馈结合起来,把评估报告和改进过程结合起来,把教学质量和奖惩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听评课、公开课、教学研讨、教学比赛、学习交流等活动,定期总结、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推动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老年教育工作和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一项浩大综合的建设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花大力气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老年教育的发展要求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准确把握老年教育发展特点和趋势,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努力开发建设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课程,完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落实老年教育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从而促进老年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老年人课程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