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政治仪式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及经验启示

2024-01-02 13:36:49王翠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仪式政治

王翠华

(广州航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政治仪式是社会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其反复操演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透彻地嵌入日常生活,产生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165国家近几年相继设立国家烈士纪念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阅兵等事件彰显了开展政治仪式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政治信仰的价值引领。

一、政治仪式在百年党史中的价值意蕴

政治仪式是与宗教仪式、日常生活仪式等仪式平行的概念范畴,与仪式的关系是种属关系,即仪式是属概念,政治仪式是种概念,拥有仪式所具有的一切共性,如凝聚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但政治仪式和其他种概念却又有本质差异,主要体现于其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政治仪式界定为:通过特定场合形体、语言、器物等展演,使人紧密融合于其所属群体及界限,达到增强群体感情,塑造政治文化、引导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培养政治信仰的集体性象征行为。政治仪式对社会运转和整合不可或缺,它一方面通过接受、反馈和记录来自于文化、制度和特殊历史事件等外部环境产生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特定场合中形体、语言、器物等的展演,成为政治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装置,并在操演过程中以身体控制、情感表达等策略实现合法性建构。

同时,政治仪式的操演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有关权力与合法性的政治信息被转化成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所共有的历史记忆,可塑造政治文化、宣传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引导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培养政治信仰和政治忠诚。

(一)重大会议仪式的价值意蕴

1.确立政治纲领及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中国革命方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饱受欺凌。民族危难之际,中共一大于1921 年7 月召开,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从此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1927 年8 月7 日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指明了斗争方向。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由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2.凝聚广泛认同和支持,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新中国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基础上重新起步的,亟需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和支持。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于1950 年6 月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为当前阶段中心任务,全党全国人民要一致团结起来,创造三个条件,完成八项工作。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最重要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制订了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中共“八大”于1956 年9 月在北京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系列重大会议为新中国建设指引正确方向,动员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凝聚民众全面恢复国家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3.引领思想解放,拉开改革开放序幕。1976年,我党粉碎“四人帮”后国内仍面临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2]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2]3,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向,凝聚民族复兴的时代伟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为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6-17二十大的召开指引了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和目标,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二)纪念仪式的价值意蕴

1.塑造中共形象,动员凝聚革命力量。建党初期,为增强人民对中共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中共的信任和支持,中共中央在1926 年12 月发出《中共中央通告钟字第四十三号》,要求迅速搜集编辑“二七”以来的烈士传略,因为“他们奋斗的精神,牺牲的勇气,是可以鼓励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决心,并可以使社会群众认识我党,增强我党在群众中的威望。”[4]778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在1938 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要求集中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等,促进了党建纪念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

纪念活动在建构中共良好形象的同时,成为抗日动员的主要平台。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我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于1939年、1940 年相继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和《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向全国同胞及将士倡议:“坚持抗战,动员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展开全民族的抗战!”[5]440帮助中国人民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为凝聚社会各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提供思想基础。

2.协调维系中苏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共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创立的,协调和维系中苏关系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为此,党在建党初期采用多种纪念仪式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及革命导师列宁。1925 年,我党在中共四大上发表《对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称列宁为“全世界工农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首领、教师、同志”[5]268,号召人民为脱离压迫而了解列宁主义、实行列宁主义。1957 年11 月6 日,首都各界举行庆祝十月革命40 周年大会,刘少奇发表讲话,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意义。系列庆祝活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苏关系破裂的进程,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权威形象,增进人民对马列主义的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

3.展示国家和军队新形象,建构政权和军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建国初期,全国还没完全解放,美国入侵朝鲜对我国东北安全形成威胁,国民党退守台湾形成对峙,国内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自1949 年至1956 年,我党共举办了8 次盛大的国庆纪念及阅兵仪式。《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六年国庆节纪念办法的通知》要求,“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年来,全国人民在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6]42。频繁的纪念及阅兵仪式宣传和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塑造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巩固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展示国防安全的实力和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

4.增强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巩固和发展新征程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团结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力量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7]13。纪念活动的举办使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回顾民族集体记忆的同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仪式的价值意蕴

1.廓清思想迷雾,坚定改革开放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没完全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走出来,对落实改革开放政策、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形成阻碍。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1992 年南巡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不搞争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8]375南巡讲话“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段”[9]10,廓清了思想迷雾,消除了对改革的分歧,凝聚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激发了改革开放的活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当前,我党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重、矛盾风险多,治国理政考验大的挑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7]29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指引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树立党的威信。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就是在不断直面问题、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十八大以来,党以巨大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确保党不贬值、不变色、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的第二个答案”,“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7]54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引党以开刃向内的自觉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党树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政党形象,增强政党威信,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入党仪式的价值意蕴

1.规范入党仪式,筑牢政治忠诚。建党初期,党的组织建设尚不完善,发展党员都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没有拟定统一的入党誓词。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至抗战时期,党员数量有了较大较快的增长。为规范入党程序,党把入党仪式作为新党员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拟定入党誓词。改革开放后,党员数量迅速增长,入党程序、入党仪式等亟需规范化,入党誓词也发生变化。党的十二大召开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新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10]71与之前的入党誓词相比,要求党员在“承认党纲党章”的基础上“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这是我党第一次把入党誓词写入党章,体现了对入党仪式的重视,以期通过规范入党仪式,建构严肃神圣的场域,塑造党员的政治忠诚与共产主义信仰。

2.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性修养。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举行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宣誓仪式是普遍采取的教育形式之一。在规范而庄严神圣的宣誓仪式中,鲜红的党旗、佩戴的党徽、《国际歌》《国歌》等物化的象征符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宣誓等行为象征符号,构成了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党员自我教育的精神空间。仪式空间连接党和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并建构所有参与仪式的党员的集体记忆,强化了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神圣和庄严,激励党员传承革命精神,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责任,践行党的宗旨。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使党员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促进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赓续奋进新征程。

二、政治仪式在百年党史中的作用机理

纵观党的百年历程,政治仪式在其中发挥了政治动员、社会整合、凝聚革命和改革力量、价值引领等多方面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呈现出如下逻辑:

(一)融通党的初心使命,夯实思想基础

纪念活动总是“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11]90纪念活动现场形成了一个精神空间,一个体验建党以来历史记忆和场景的空间。如亨利·列斐伏尔所说,“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12]37民众在这个可感知的、想象的空间回顾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向民族复兴迈进的集体回忆,由此激发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为例,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型主题展览等,各种纪念仪式形成的精神空间中的象征符号系统勾起并联结集体记忆,建构出集体形象,为民众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可感知的载体,感染受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共振,使其更加深刻认识到党在100年奋斗历程中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进而强化集体认同,塑造和传承政治信仰和政治忠诚。可见,纪念仪式活动宣示和释放民众对党的情感和认同,在党的初心使命的代际传承中,不断夯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深层思想基础。

(二)融合党的中心任务,汇聚发展合力

政治仪式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开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仪式增强政治认同。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为例,历次大会皆围绕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制订和讨论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6-17党二十大召开前期,我党作了精心宣传,如通过全媒体系统宣传“团结”“奋进”等纲领性和激励性的词汇和短句、党徽、党旗、领袖的肖像等符号营造神圣氛围,激发民众对党的二十大引领新征程的热切期待。“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团可以凭借这一手段来表达和加强集团的情感和团结,从而使成员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一致性。”[13]2-3在大会现场,物化象征符号如国旗国徽,行为象征符号如升国旗及领袖的自然、政治身体的展现,感觉象征符号如数字、音乐等非语言信息及领袖在大会上作报告等语言信息交集形成仪式的精神空间,引导民众接收并理解大会主题及价值指向,由“想象的共同体”完成“共同体的想象”,实现个体与民族共同体情感融合与价值认同,凝聚起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共同体。

(三)融汇党不同时期的要求,引导人民与党同心、与时代同频

党的政治仪式在百年进程中反复操演,引导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矢志不渝跟党走。如“五一节”纪念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因党的任务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民主革命时期,党把“五一节”定义为动员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节日。1925 年4 月,党为纪念“五一”发表《告中国工农阶级及农民》,把“五一”纪念的范围确定为动员工人、农民、学生、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加入革命的队伍。抗日战争期间,“五一”纪念成为对全国人民进行抗日动员的重要活动。1939 年4 月12 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党支部解释“五一”的意义与工人阶级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组织工人及领导工人参加的各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五一”纪念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形式,成为动员社会各阶层和全体劳动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节日。1950 年和1956 年的“五一”纪念活动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彰显劳动者的荣誉,为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榜样。改革开放后的“五一”纪念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活泼,有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举办联欢晚会和表彰大会等,大力弘扬改革精神和劳模精神,激励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奉献进取精神。进入新时代,“五一”纪念活动更承担了动员和凝聚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劳动奋进新征程、建立新功业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职工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融入现代媒介技术,以正确舆论导向立心铸魂

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政治仪式的操演和传播时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历时传播拓展为历时传播与即时传播复加共存,政治仪式操演空间由物理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呈现出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历史与现实交错交融的态势,塑造了主流价值传播新格局,增强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如建党百年数字空间的运用,就是巧用现代媒介技术传播党的历史,增强民众参与民族复兴伟业的热情与信心的典型。该空间生产和再生产了一个连接历史、现实、未来的精神空间,参观者通过3D 技术等新媒体体验党的活态百年史,在形式化和艺术化的参与式活动调动视觉、听觉等感知觉的层层深入,一步步地进入空间设置的情境中,油然而生爱党爱国的浓烈情感。有的人在留言板上写下像“对党忠诚”“永远跟党走”等心声,即时分享、探讨、交流、互动,深度卷入仪式体验,由此完成了党史记忆、文化与情感交流、信仰的传承,成为凝聚时代伟力奋进新征程的重要阵地。

三、政治仪式百年经验的新时代启示

党的政治仪式运用的百年历史经验可为新时代组织开展政治仪式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开发政治仪式的涵育功能,提供奋进新时代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

“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14]6,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政治仪式的作用,通过政治仪式“灌输一套思想体系,推行一套行为方式,教会一套革命话语,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5]377

当前,民族复兴的伟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33。政治仪式是意义赋予的过程,是政治信仰、社会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可转化形而上的抽象价值观为形而下鲜活的情感体认,生成价值导向、文化传承、政治认同、社会凝聚等功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应汲取党的百年进程中政治仪式运用的宝贵经验,组织和开展政治仪式,开发其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二)创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政治仪式内涵和形式,焕发政治仪式的时代光彩

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适时修改发展政治仪式的内容,如党的十二大修改入党誓词、2014 年增设烈士纪念日、近几年开展网络公祭活动等举措,准确及时地回应了时代主题的诉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运用政治仪式增进情感归属,增强政治认同,促进社会文明新提高的要求。

新时代政治仪式的内涵和形式是否符合时代的特征、是否契合群众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在政治仪式的内涵方面,因仪式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其主题应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适时调整,充分反映时代特征,高度契合时代要求;积极回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协同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政治仪式的形式方面,应体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言语方式、审美情操、文化结构和文化修养,契合群众的精神需求。根据各地的历史文化,在政治仪式中制造热闹场面如引入龙舟赛、舞狮舞龙、“快闪”等活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强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到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参与性有机统一,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引领人们形成符合新时代特征和要求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三)融贯党史与现实,促进政治仪式与社会文明圆融共生

礼仪与人类文明逻辑共生。《礼记》中《曲礼》载:“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16]18政治仪式是礼仪的一种,党在百年历程中组织开展国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人民代表大会、升国旗、奏唱国歌等多种仪式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以礼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

新时代政治仪式既要尊重历史及传统,将党史文化资源如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发挥政治仪式教化的重要精神滋养,又要密切观察新时代特征与变化,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将红色文化资源融进新时代政治仪式,把革命历史记忆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与新时代的改革精神相结合,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和革命先驱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见贤思齐、崇尚英雄,艰苦奋斗、奉献担当,形成时代新风新貌。

(四)融合政治仪式与全媒体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

“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17]176。把政治仪式与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相融合,将能生成更快捷更形象更具体的文化交流优势,形成全媒体传播平台为多主体社会交往和意义建构的公共空间。

借助多维度多元化政治仪式网络空间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合力,发挥多层面多元化的辐射效应。内宣方面,打造政治仪式传播的三大主要阵地:一是视频平台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微信等;二是垂直社交应用聚集新群体,如部分民众自发组建防疫互助网站等;三是网络社群如社区、楼栋微信群。通过主要阵地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增强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外宣方面,以政治仪式作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方式,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向全国各族人民及世界人民更好地讲述中共辉煌奋斗百年历史,展示中国美好未来的图景,表达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为增强各国互信互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奠定基础。

(五)巧用政治仪式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机制

政治仪式是嵌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结构与审美特征的表达方式和话语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共生、内在统一。一方面,政治仪式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传承、塑造、维护政治忠诚及信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精神与价值反映,需要借助政治仪式活化、落实其精神内核到具体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及行为的外化。

政治仪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容器和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1]165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仪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发掘政治仪式蕴含的治理效能,拓展新时代社会治理路径

政治仪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行方式,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大为国家典制,小为行为准则,与社会治理逻辑共生。

中共在百年历程中运用政治仪式增进社会整合,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夯实了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进入新时代,组织和开展政治仪式活动将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路径,提高综合治理效能。从治理方式看,社会治理往往通过法治和德治对社会予以外在控制和内在约束。政治仪式契合社会治理融刚性法治和柔性德治于一体的特征,通过外在行为规范和内在礼制精神导向实现社会治理。从治理的主体看,政治仪式活动搭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参与平台和载体,扩大社会治理的广泛性,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从治理环境看,政治仪式规范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和高效性。从治理的目标看,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展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事件和伟大成就,展示祖国美好发展前景,感召人们在集体记忆中勾连起中华民族相通的情感,凝聚为美好生活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社会善治。

猜你喜欢
仪式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仪式感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