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新发展及对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启示
——学习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

2024-01-02 11:19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安全观理论国家

王 林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2023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设专章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事业指明了大方向,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指引。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新一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维护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针对国家安全问题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理论,既是对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也是对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这次会议首先肯定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国家安全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成就的取得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也充分说明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会议还强调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形势,这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政策的出发点。会议最后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给出了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不但高屋建瓴,而且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1]。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国家安全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发展。

一、国家安全理论的一脉相承

从2013年成立至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作为我国国家安全领域的最高领导统筹协调机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发挥着制定和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作用。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和《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制定了新《国家安全法》以及《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具体国家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拟定了依法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国家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成功解决了国家安全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可以说,十八届和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很好地履行了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使命,这不但给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性,这也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理论发展的脉络。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国家安全精神部分,就是继承性的充分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国家安全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家安全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这些一脉相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是国家安全领域的宝贵财富。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从此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有了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这也是其永葆生机的原因,这次会议也特别强调要“坚持并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理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国家安全的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国家安全的部分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的专章等重要的事件和有纪念意义的文件,都丰富了新时代的国家安全理论。

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继承性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也得到了体现,会议不但提到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还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还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以前的历次会议和文件中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相比,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可谓更加聚焦、时代性更强、提出的问题更新,也出现一些新的提法,其中蕴含着新的国家安全理论和思想。深刻领会这些新的国家安全理论和思想,对应对新的、更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和挑战至关重要。

二、深刻领会国家安全理论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和分析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采取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会议中的新提法、新理论、新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深刻领会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一)抓主要矛盾: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

抓主要矛盾是疏通和走出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议特别提出要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这是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分类和分层次把握。通过抓主要矛盾,优先解决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带动一般国家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构建“大安全”格局的目的。

在常态化维护国家安全的阶段,法治手段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依法维护国家安全要考虑经济上的成本和收益。决不能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而不顾经济成本,或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大费周章,这样不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容易陷入“安全困境”。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效果取决于投入资源的最优分配。最优分配方案应该坚持比例和均衡原则,对重大国家安全问题投入更多资源,对一般国家安全问题可以按比例缩减,做到轻重有别。

区分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和一般国家安全问题,应该坚持类型化思考,对其进行量化考量。利益和影响应该是对国家安全进行分类分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是选择性的因素,并不是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应该对应重大国家安全利益或者造成重大影响,一般国家安全利益应该对应一般国家安全利益或者造成一般影响。当然,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或者相关国家安全专门机关可以制定解释细则,明确重大国家安全利益、造成重大影响以及一般国家安全利益、造成一般影响的认定标准。例如,美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我国“卡脖子”、日本在半导体行业对我国进行出口管制等,不但危害我国的科技安全,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进一步会波及我国的整体国家安全,这是我国目前的重大国家安全问题,需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科技安全问题的重视,除此之外,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也是当前的重大国家安全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和处理。

(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国家安全领域发扬斗争精神

1.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一对矛盾,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功依赖于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国家安全领域,就是要在尊重国家安全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扬斗争精神,有理有据、不屈不挠地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重要一条。“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一味退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为屈辱的境况。”斗争精神是我党一百年来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普遍历史经验,当然也适用于国家安全领域。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发扬斗争精神,是将普遍规律和特定领域结合的结果。

2.发扬斗争精神的路径

如何在国家安全领域发扬斗争精神?其一,要尊重国家安全的规律性。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扬斗争精神,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一味地蛮干,不尊重国家安全的客观规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安全困境”就是不尊重国家安全客观规律的结果,出于追求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的错误认识,打着发扬斗争精神的旗号,实际上曲解了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一味地加大对国家安全的投入,不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或者偏执于追求某个领域的安全,而对其他领域的安全不管不顾,就无法做到统筹兼顾。追求相对安全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常态,追求共同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路径。相对安全和共同安全是国家安全领域的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应该在追求相对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理念下展开。

其二,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方法。发扬斗争精神要讲究斗争的策略,在战略上可以藐视对手,在战术上要充分重视对手。发扬斗争精神还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更有韧性的措施,甚至不惜采取一时让步的迂回措施。发扬斗争精神还要将斗争和团结结合起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结成最广泛的国家安全战线,用团结促进斗争,用斗争加强团结。斗争和团结的对立统一不但适用于维护内部安全,也适用于维护外部安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干涉、制裁和长臂管辖,我们一方面要展开积极的斗争,无论是商务部的《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还是《反外国制裁法》,都是我国积极斗争、反制的有效措施。在积极斗争、坚决反击的同时,还要竭尽全力扩大“朋友圈”,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支持,如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等。还要看到,敌对势力并不是铁板一块,我国完全可以采取分化的手段瓦解对方的同盟,这也是斗争中的策略。

(三)在动态中完善:坚持并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举,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理论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来源于纷繁复杂的国家安全实践,也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考虑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理论也要随着客观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而且,出于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的需要,国家安全理论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具体国家安全领域的扩充

通过梳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完善的步伐。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具体国家安全领域的不断扩充,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在2014年提出之初,列举了11种国家安全,后来扩充到16种国家安全,但是也有12种和17种国家安全的说法,主要是看待“人民安全”观点不同造成的分歧。如果将人民安全也看成一种和政治安全等性质一致的国家安全领域,那么国家安全领域就应该是12种和17种。本文以为,人民安全和其他国家安全领域不具有同质性,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中“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表述具有统领性,意味着维护其他领域国家安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安全,人民安全不具有和政治安全等具体国家安全领域相似的独立的内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列举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3种新的国家安全领域,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安全领域已经扩充到了19种,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本文以为,在具体的国家安全领域的数量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追求数目的绝对确定。通过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解决国家安全领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问题,在把握国家安全领域基本内涵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五对关系”之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刚提出时,“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被表述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随着国家安全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安全”关系的表述也不断变化。从“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到“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再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及“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整体来看,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分离、统一再到融合的过程,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客观、合理[3]。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这也说明以往对发展和安全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的结果应该是安全发展融合理念,目标是安全发展一体化。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需要贯彻新理念、新思维,打破以往分割考虑发展和安全问题的传统思想,用系统思维定位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特别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其中的“新”就蕴含着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的理念。只有贯彻安全发展融合理念,才能构建新安全格局和大安全格局,才能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四)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地方党委国家安全系统全国基本覆盖

“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要求之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中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领域的领导决策协调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前者成立时间要早于后者。2013年党中央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后者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的初衷就是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把控,实现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转。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惯常做法,部分国家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运行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安全形势的特殊性,避免外国经验的“水土不服”。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的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国家安全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还是成功解决香港地区的黑暴事件、有效反制外国的制裁等重大国家安全事件,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成功发挥了其领导统筹协调职能。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和有效运转,使我国在国家安全领域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是对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生动、精炼总结,“党委领导”是关键,党委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实现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由党的总书记兼任,一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也反映出国家安全工作在新时代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充分说明维护国家安全工作高度复杂,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

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推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地方党委国家安全系统全国基本覆盖。从传统安全的角度看国家安全问题,无论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还是外交安全,更多是中央层面的安全问题,似乎和地方层面关系不大。但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提出,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融合的视域下,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央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地方层面的问题,需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在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后,党中央开始部署成立地方层面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是在国家安全领域抓基层抓基础的要求和体现,也是贯彻维护国家安全群众路线的重要依靠力量。中央和地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使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实现无缝衔接,中央层面有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方针、政策可以及时传达到地方,确保得到全面有效贯彻实施,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巨大合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地方党委国家安全系统全国基本覆盖。地方国家安全委员会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四个层级,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乡镇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最后成立,目前,还有部分乡镇没有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需要加快乡镇层级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的进度,实现地方党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全国全覆盖。

(五)坚持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这次会议提到,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其中“极限思维”是新的提法。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之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估算到事情发展的最坏情况,做最坏的打算,以最坏的结果作为前提积极应对。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把困难和风险考虑得充足一些,要设计出不同的备选方案,留出足够的安全冗余。二是要坚守原则性,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做事情要有基本的底线。维护国家安全也要坚持底线思维,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关乎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和退让。例如,在反恐领域,我国坚持对恐怖主义的不妥协原则,这就是反恐领域底线思维的鲜明体现。和极限思维相对应的底线思维是上文的第一种情况,即做好最坏的打算。

所谓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便会水落石出。在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提出极限思维,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国家安全形势后所作出的科学判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敌对势力会想尽一切办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面临的外部安全环境也会越来越严峻。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具有相通性,严峻的外部安全环境也会影响到我国的内部安全。外部的敌对势力会利用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大做文章,煽动民众仇视党和国家,利用自媒体等舆论手段争夺话语权。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是敌对势力深耕和主攻的方向,其妄图以这些领域为突破口颠覆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对美国对我国的极限施压,包括贸易战、出口管制、干涉、制裁、长臂管辖甚至武力威胁等,我们就要坚持极限思维。要将假设情况推到极端,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清楚认识到美国对我国极限施压的本质是妄图阻碍我国的发展进程,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颠覆我国的国家政权。用极限思维认清事情的本质后,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如此才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六)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

国家安全能力是使国家长久处于安全状态的能力,能力的提升依靠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安全领域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力,坚持并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是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

尽管如此,也不能忽略实战实用鲜明导向,要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用实战实用检验国家安全理论的成效、促进国家安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面对干涉、制裁、长臂管辖等现实紧迫的国家安全威胁,要将理论娴熟地运用到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外交等手段,构建长效机制,积极反干涉、反制裁、反长臂管辖,扭转于我不利的局面。实战实用的导向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通过资源共享,推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实战实用的导向要求锻炼队伍,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和专门人才队伍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政策、法律法规都要依靠人来实施和执行。实战实用要求强化相关人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锻造克服国家安全风险的品格、提升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香港黑暴、恐怖主义、华为“孟晚舟事件”、新疆棉花等国家安全事件的成功解决,为以后的实战实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可贵的借鉴。要加大对国家安全案例的研究力度,不但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案例,也要研究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案例,还要研究外国的国家安全案例,真正做到贯通古今中外。

(七)与时俱进:提升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

会议特别指出,要“提升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这是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数据跨境流动、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都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风险。因此,要密切关注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将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应对范围。

数据安全可以看成是信息安全的二级概念,网络安全可以看成是科技安全的二级概念,通过这种方式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中具体国家安全领域的范围,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这次会议又提出了人工智能安全,是否意味着又扩充了国家安全领域?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科技安全的内涵完全可以涵盖人工智能安全的内涵,人工智能安全可以列为科技安全的二级概念,没有必要将人工智能安全单独列为一个新的一级安全领域。要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两面性:一方面,人工智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先进手段,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另一方面,要注意和避免人工智能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的风险,提升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

(八)维护开放安全: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可见,我国在新时代取得了巨大的开放成就,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开放进一步引向纵深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开放应该是高质量的开放,是安全的开放,是用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开放。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开放并不是绝对安全的,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会阻碍我国开放的步伐以及开放成果的取得,外国不稳定的政局以及恐怖主义等也会严重损害我国的海外利益安全。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就有一些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社会治安混乱、恐怖主义猖獗等风险,这不可避免会影响到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整体上的开放安全。

“开放安全”是安全发展深度融合理念在“开放”领域的具体体现,“开放安全”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要将开放和安全深度融合。要更好实现和维护开放安全,需要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塑造国家安全应当是主动的、更高层次的、更具前瞻性的行动。塑造国家安全需要在理念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道路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战略上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在基础上提供情报科技等具体制度支撑、在方法论上坚持系统思维、在学科上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在意识上培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4]。塑造国家安全的内涵和路径同样适用于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和打压,我国积极谋划、积极作为,召开了中国—中亚峰会,扩大了国际上的“朋友圈”,这就是主动塑造于我有利外部安全环境的成功例证。

(九)警惕叠加效应:完善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

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国家安全领域。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具体的国家安全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关联性。例如,军事不安全会导致政治不安全,而政治不安全也会导致经济和社会不安全,因此,军事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是存在间接联系的。如果单一国家安全风险的影响力、破坏力是有限的,那么两个或多个国家安全风险的叠加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破坏是巨大的。这种叠加效应可能还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全局性颠覆性的风险。鉴于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巨大的破坏力,按照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意见》,对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将国家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既要避免其蔓延恶化,还要警惕不同风险领域的叠加,避免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无法阻止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的形成,就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上,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要做好事后的恢复工作。要针对不同的国家安全风险,实施差异化的、多样化的应对措施,提高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精准度。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并不是单个国家安全风险的简单相加,它会放大和膨胀国家安全风险的体量,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新的风险群和风险点。因此,在关注个体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国家安全风险的变异,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十)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这也表明国家安全教育对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安全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普及型的国家安全教育和专业型的国家安全教育。普及型的国家安全教育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要目标是提升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使之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并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专业型的国家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专业的国家安全学历教育实现,目标是培养掌握国家安全专业知识的国家安全专门人才,夯实国家安全人才队伍基础,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智力支持[5]。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设立国家安全一级学科。2019 年7 月,成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设置论证小组。同期,教育部会同中央国安办启动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20 年7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在交叉学科门类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国家安全思想与战略、国家安全管理、军事与防务政策、国家安全防御与保障、国家安全技术与工程等,以及特殊国家和区域、特殊战略和热点问题研究等。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增列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10 家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3家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开启了我国国家安全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有利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国家安全学“小而精”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本科阶段的国家安全学学位教育。根据最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考虑到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交叉学科的性质,以及不同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培养方向的不同,可以分别授予法学、管理学、工学和军事学学位。参照官方对国家安全学学科性质的设定,可以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以下四个二级学科——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治理学、国家安全战略学、国家安全技术与工程,然后可以在每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不同的研究方向[6]。

“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意味着,要拓宽国家安全教育的广度和进一步挖掘国家安全教育的深度。在广度上,要扩大国家安全教育的覆盖范围,做到国民教育全覆盖,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要开设相应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也要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西北政法大学依托国家安全学院师资在全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就是非常有益的实践,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国家安全教育还要做到专业全覆盖,非国家安全学专业也都要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此外,公务员培训也要普及国家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对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国家安全教育也不能缺失。在深度上,对民众的国家安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国家安全知识的宣传阶段,要在理论上有与时俱进的提升。专业型的国家安全教育也要进一步挖掘理论深度,通过强化国家安全学院建设、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国家安全学学术共同体等途径,将我国的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对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几点启示

这次会议给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国家安全工作及其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国家安全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要仔细领会会议精神,深入挖掘会议精神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契合点,以此为契机,促进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

会议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要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也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国家安全理论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来,也要发挥对国家安全实践的指导作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要服务于国家安全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者要及时对其进行研判和分析,拿出行得通的解决方案,积极向相关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为化解国家安全危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作出理论界的应有贡献。

(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不但要有鲜明的现实导向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要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在方向上不能有任何偏离。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国家安全理论以及对有些国家安全事件的定性,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决不能有表述上的错误和篡改。例如,党中央对香港黑暴问题以及新疆境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定性等。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者要主动和错误的思想及行为作斗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国家安全理论的完整性。

(三)要有强烈的时政性

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时政性要求理论研究者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要紧跟时代潮流,不但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安全形势以及发生的影响国家安全的事件,还要学习和领会重要会议的公报、报告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从中汲取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营养,把握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会议的简报,都是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最新、最权威的素材,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者要从中提取要点和重点,实现国家安全理论的升华。历史上重要会议的公报、报告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也是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对梳理国家安全理论的历史演进至关重要。例如,要梳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产生、发展的过程,十八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大会、十九届六中全会、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相关文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素材。

(四)要追求理论的系统性

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具体案例,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归纳总结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和规律,进一步将理论进行升华,使其系统化,形成理论体系。然而,现实问题是理论概括和总结系统化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定高度的理论体系,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初级阶段。国家安全理论研究领域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理论的系统性不够,没有形成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不够全面。在适用性上多关注某个国家安全领域,而对其他国家安全领域适用不足,暴露出普适性缺乏的问题。针对国家安全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者要肩负起升华国家安全理论、使其系统化的使命,构建既具有逻辑自洽性,又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导性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

(五)要提升理论研究的精细度

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可以是宏观性的研究,例如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宏大研究,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历史起源、内涵以及实施路径等;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领域甚至某个概念的微观性研究,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以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为导向。宏观性研究和微观性研究都是国家安全理论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范式,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目前学界对国家安全理论的宏观性研究较有优势,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而微观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等国家安全具体领域的文件,对提升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精细性有重要的启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国家安全政策体系、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等国家安全的具体领域应该是今后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重点。

四、结语

国安则民安,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融之际,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但意味着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是持续关注和不断推进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也要把握好国家安全理论中的变与不变。会议还通过了有关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两个文件,这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配套措施,必定会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助益。在以后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实践中,进一步制定具体领域的细化的文件和措施将会是一种方向,这也体现出维护国家安全常态化阶段的精细化方向。

猜你喜欢
安全观理论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